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開放空間站,敞開“朋友圈”利於全人類

資料圖。中國空間站核心艙將在明天開幕的第十二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簡稱“珠海航展”)首次亮相。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中國空間站繼NASA宣布開放國際空間站後,宣布向全世界開放。

6月12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和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在維也納聯合宣布,來自17個國家的9個項目從42項申請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首批入選項目。

聯合國外空司司長迪·皮蓬對此舉表示高度讚賞,稱中國的這一舉措有力促進了載人航天國際合作,使更多的國家能夠有機會參與載人航天技術研究,是對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有力支持。

“比國際空間站更國際”

“開放”,無疑是此次大手筆的解題關鍵詞。

眾所周知,現在世界上正在運行的只有美、俄、加、英、法、日等16國參與的國際空間站。現在中國正計劃建造屬於中國人的空間站,預計於2022年前後建成並投入運轉。

以此為契機,也能吸引世界上多學科的頂級科學家到中國空間站來研究。到頭來,中國空間站能為眾多世界一流科學家提供難得的平台,有望成為吸引鳳凰的“梧桐樹”。

正如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前會長馬丁·巴斯托所說,現在的國際空間站上雖然也有來自很多國家的實驗項目,但這些實驗機會通常只限於其合作夥伴,“國際空間站的國際化程度雖然很高,但存在局限”。

在他看來,中國為所有國家提供使用中國空間站的機會,在促進太空探索與合作方面釋放了非常積極的信號,“史無前例,令人激動,將給很多沒有機會進入太空的國家提供機會。”

中國空間站向國際開放“朋友圈”,奉行的無疑是多邊主義的原則。讓那些科研項目利用寶貴的空間站資源,往大了說,有利於構建“外空命運共同體”;往小了說,能助力科研“大邁步”——這裡的“科研”還是無國界的。

資料圖。中國空間站核心艙將在明天開幕的第十二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簡稱“珠海航展”)首次亮相。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賦能“外空科研”意義重大

中國建立了擁有全套技術的空間站,目前也設計了能與其他航天器對接、進行艙段級合作的接口。

而在空間站和空間研究方面,中國在方案設計、設備研製、空間應用、航天員培養、聯合飛行等層面,也都做好了與其他國家充分合作的準備。

雖然說,現階段中國空間站的研究尚未開始,但有了空間站這個獨特平台後,或許能延續和推動國際空間站的研究。

目前的國際空間站科研成果頗豐。僅僅在2019年上半年,國際空間站就進行了許多科學研究,如蛋白質晶體生長、乙酰膽鹼酯酶晶體培養、宇航員心髒和血管變化研究、少突膠質細胞祖細胞對微重力反應的研究、對白色念珠菌的研究等。

中國空間站在該領域是一張白紙,可以選擇更多更好的項目。只要能吸引全球眾多頂尖的科學家來空間站進行研究,多出成果,這對全世界都是好事。

研究項目將造福人類

從此次批準的在中國空間站進行的9個科研項目就可以看出端倪。在這9個科研項目中,有7個項目涉及空間物理、天文和太空環境外,有2個項目涉及生物醫學。

這兩個項目,一個是“太空腫瘤:來自個體內健康和腫瘤組織的3D類器官培養物由於空間條件導致的早期突變特徵研究”,另一個是“微重力對致病菌生長和生物膜產生的影響”。

前一項研究可以為癌症的預防和治療提供新的視角和路徑;後一項研究通過研究微重力條件下細菌菌落的生長速度與生物膜產生的數量等,既可以為宇航員的健康提供保障,又可以為抗擊地球上的致病菌引發的人體感染和疾病找到新的防治方法。

實際上,最受關注的,莫過於腫瘤研究,如果取得實質性成果,未來癌症患者有可能飛往太空或在模擬太空環境中治愈癌症。

不患癌和患癌能治愈是地球人共同的心願,儘管今天已經有很多研究成果,但是現實的狀況是,還有相當多的癌症難以治愈。

在地球上不能認識的事物,或認識不太清楚不全面的規律,或許可以在太空探尋到真諦;在地球上不能獲得突破的研究或許可以在太空獲得突破;在地球上不能治愈的疾病,或許可以在太空治愈。

由此看來,中國批準的這9個太空研究項目就已出手不凡,既具有競爭力和吸引力,又具有極強的實用性。

中國開放空間站是大布局,著眼的也是造福全人類。這樣的大格局,注定會為其本身的價值加持。

張田勘(科普作者)

編輯 狄宣亞 校對 柳寶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