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鄉村醫生捐600萬為村民建醫養院 自己住漏雨平房

  (原標題:河南鄉村醫生捐600萬為村民建醫養院,自己住漏雨平房)

  核心提示45歲的周口市太康縣高賢鄉鄉村醫生陳國廠最近“火”了,原因是他向當地鄉政府無償捐出了斥資600萬元建設的醫養院,而他自己則蝸居在漏雨的平房裡,甚至捨不得給在鄭州工作的兒子買房。

  他“瘋”了嗎?不少網友對此納悶不解:一位鄉村醫生,捐出600萬元的“家產”給國家,這背後到底有著怎樣的故事?7月1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走進太康縣,探尋陳國廠的公益之路。

  講述:首次做公益,他一下捐出25萬斤白蘿卜

  盛夏的知了趴在枝頭上鳴叫,太康縣高賢鄉汪莊村鬱鬱蔥蔥,環境優美。村子西頭,陳國廠家幾間老舊的平房,“混搭”在左鄰右捨的高樓之間。

  正午時分,妻子韓崔紅在狹小的廚房裡忙活,做陳國廠最喜歡吃的撈面條。剛從醫養院趕回家的陳國廠早已饑腸轆轆,他左手拿起一塊饅頭,右手捏起一粒蒜瓣,大口吃了起來。

  2003年,身為鄉村醫生的陳國廠首次參與公益活動。那一年春季,非典肆虐,聽聞白蘿卜有抗擊非典的功效,陳國廠捐出自家18畝地裡25萬斤白蘿卜。那一年,蘿卜價格瘋漲的時候,陳國廠卻做出這個令所有人詫異的舉動。

  非典過後,他被周口市委、市政府評為“抗擊非典鬥爭先進工作者”。拿著紅彤彤的榮譽證書,陳國廠收獲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滿足感,這是一種幫助他人快樂自己的滿足。“做好事的價值,要比25萬斤蘿卜大得多。”時至今日,陳國廠仍為那次“壯舉”感到自豪。

  25萬斤蘿卜,按照當時的市價,逼近30萬元。15年前,30萬元可以在周口市區黃金地帶買兩套房子,但就這麽被陳國廠不眨眼地捐了出去。

  難道他是餓著肚子做公益嗎?當然不是。

  “當時我們家的情況在農村來說還可以,作為村裡的赤腳醫生,國廠的診所每天收入都有六七十元錢。再加上有10多畝地,還過得去。再說蘿卜是我們自家種的,農資成本也就兩萬來塊錢,最主要的能捐出去幫助別人,這比啥都強。”陳國廠的妻子韓翠紅說。

  歷程:一朝成典型,處處樹典範

  一位平凡的鄉村醫生,受到市級黨委、政府的表彰,陳國廠曾經轟動一時,成為十裡八村鄉親眼中的“明星”。這種被眾人推崇的快感,讓陳國廠覺得無比幸福,“那種感覺花多少錢也買不來”。

  此後,陳國廠把做公益當成一種精神追求和人生理想,只要有機會,他都熱心參與。

  陳國廠所在的汪莊村位於高賢鄉東南部,村子北頭有一條溝渠,溝渠對岸才是莊稼地。2005年麥收前夕,通往農田的老橋年久失修,已不能滿足農業機械通行。如果不修新橋,意味著數百畝地的莊稼只能回到人工收割的原始農耕時代。

  陳國廠家的地也在溝渠對岸,鄉親們急,他也急。在大家都著急的情況下,陳國廠主動找到村支書,提出願意拿2萬元錢修一座新橋。村支書代表全村1000多名村民感謝他,村裡大喇叭連續表揚好幾天,村裡還把這座橋命名為“國廠生產橋”,這讓陳國廠感到一種強大的鼓勵和動力,“高興得好幾天沒有睡著覺。”

  當年的2萬元錢,是陳國廠大半年的積蓄,但是他並不後悔。“錢多少算多啊,夠花就行了,再說當時那2萬塊錢我存在銀行裡,是暫時用不到的閑錢。拿出來幫助村民解決難題,這就叫把錢用在刀刃上。”陳國廠說。

  有了捐蘿卜、修新橋的經歷,陳國廠的“好人形象”已經深深烙在村民心底。而他也為此感到驕傲和自豪,處處維護自己的好人形象,爭當模範和典型。隨後,村裡集資修路、捐資助學,他事事帶頭參與,直接支持現金6萬多元。

  不斷受鼓勵,不斷做公益。好人越當做好,好事越做越多,陳國廠坦言,他就是在不斷鼓勵中堅持做公益的。

  勤勞:苦心經營做實體,掙回錢來做公益

  有人說,陳國廠步入了一個“公益循環圈”,他越做公益,大家就越說他好;大家越說他好,他就越有勁做公益。對此,陳國廠靦腆地笑了笑說,“可能就是這樣吧”。

  而村裡呢,也願意把這個典型推向前進,通過一個陳國廠,帶動更多個“陳國廠”。汪莊行政村64歲的支部書記陳俊興說,在農村乾事沒有領頭羊不行,村裡願意把陳國廠樹立成模範代表,就是希望他處處帶頭,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多多傳遞正能量。“這對於改善農村風氣,解決基層問題非常有用。”

  陳俊興說。

  公益離不開資金支持,陳國廠對這一點非常清楚。於是,他在經營診所之餘,開始做經濟實體。當然,村裡對這些也都是鼎力支持,只要是政策允許的,一律給予傾斜支持。

  2013年,在嘗試搞塑料大棚、種植蓮藕的種種不景氣後,陳國廠把目標選定為養殖業,開辦了一家養豬場。在此過程中,村裡、鎮裡積極為他解決養殖場用地問題,解決手續問題,給予很大幫助。對此,陳國廠心存感激,決心要把養殖場乾好,多掙錢、多做好事。

  “2014年收回成本,到了2015年行情大好,那一年掙了260萬元。”陳國廠回憶說,從此他就以養殖場為依托,帶動公益事業越做越大。談及此次捐出600萬元建設的醫養院,陳國廠笑著說:“說實話不好聽,我就是用養豬場‘養’的醫養院。”

  在村醫和養殖場老闆兩個角色之間,陳國廠是如何切換自如的呢?陳國廠說,他的主業仍然是村醫,養殖場是家裡其他人幫助打點的,他只是籌錢投資、巨集觀把控經營而已。

  探訪:醫養院無償捐給國家,陳國廠依然負責管理

  “黨的政策有保障,五保老人有所養,感謝院長陳國廠,如同兒女無兩樣。”7月1日下午,10多名五保老人聚集在陳國廠創辦的醫養院門前,自編自演快板書。

  陳國廠創辦醫養院,還是源於他一直做公益的熱情。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早在幾年前,陳國廠就成立了“弱勢群體服務站”,義務照顧全村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而這個服務站,也正是如今醫養院的前身。

  今年春節過後,他拿出經營養豬場的全部積蓄,斥資600多萬元,打造了這所現代化的醫養結合養老院。7月1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步入醫養院探訪看到,大樓內乾淨整潔,廚房裡飯菜豐盛,五保老人們在這裡頤養天年、怡然自得。

  “我個人能力有限,現在建的這所醫養院能容納200名五保老人,我考慮捐給政府後,通過政府號召,能接收更多的五保老人。”陳國廠說,這是他願意捐出醫養院的根本原因。

  “我捐出醫養院時跟政府簽的有協定,任何時候都不準盈利收費,隻準按國家政策安置集中供養的五保老人。”陳國廠說,目前鄉政府認為仍由他管理醫養院比較合適,所以他更不會辜負社會各界的期望,一定會把醫養院做好,讓老人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日常生活開銷和看病,除了國家政策承擔的,我負責包圓了。”

  對此,太康縣高賢鄉黨委、政府高度評價陳國廠的善舉。“國廠做這個事是為政府分憂,為社會解難,我們對他表示感謝,相信他肯定會把醫養院做好。”高賢鄉黨委副書記應中華說。

  而更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醫養院的五保老人們也在陳國廠的帶領下,決心“老有所為”。現在,他們重新拾起各自年輕時的特長,有的拉二胡,有的唱快板,有的敲大鼓,他們自發成立了“五保老人文藝演出隊”,準備到各個村莊義務開展巡演。

  “我們雖然沒有兒女,但我們照樣有家,我們過得生活一點都不差,我們也應該回報社會!”老人們鏗鏘有力地說。

  看著老人們高興的樣子,陳國廠開心地笑了,笑得像個孩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