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怎麼吃才能瘦?限制熱量、輕斷食、生酮,選誰?

43萬餘人的數據綜合分析顯示,從碳水化合物攝入的熱量低於40%或高於70%,都會導致較高的死亡風險。

報導專家 |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大內科主任、

2015年,全球共有約1.077億兒童和6.037億成人為肥胖。如何減重,已是全球性問題。更何況,不論成人還是兒童肥胖,中國都是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

在減重方法中,飲食乾預永遠是主角。現有3種可供選擇的飲食乾預策略,分別是低熱量、低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飲食。那麼,這些飲食差異如何?

2018年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年會(CSE)上,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大內科主任、內分泌與代謝科主任彭永德教授梳理了各種飲食乾預模式,並就相關熱點問題發表了精彩觀點,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

圖1 彭永德教授在現場演講

飲食模式有哪些?

1. 低熱量飲食模式

限熱量飲食有3種方式,分別為限熱量平衡飲食(CRD)、間歇性禁食(IF)和禁食模擬飲食(FMD)。

CRD:每天隻攝入800~1500kcal熱量,形成能量負平衡,每周體重平均下降0.4~0.5kg。

IF或稱輕斷食膳食模式:一般採取5+2模式,即1周5天正常進食,其他2天(非連續)則攝取平常的1/4能量(女性約為500kcal/天,男性約為600kcal/天)的飲食模式。

FMD:一個月中有5天時間是限制熱量的,第一天攝入正常熱量的50%,其餘4天攝入正常熱量的10%。

2. 低脂飲食模式

低脂飲食主要通過減少食物中脂肪的含量,以達到減少熱量攝入的目的,但不限制食物攝入總量。納入16個研究的薈萃分析結果顯示,低脂飲食能使體重減少3.2公斤,但是合適的脂肪組分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3. 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模式

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即最近很火的「生酮飲食」,這種飲食模式要求每天攝入碳水化合物能量構成比少於45%。一項為期5年臨床研究結果顯示,生酮飲食組在6個月後平均減重12%,而且保持減重效果率高達89%。


2014年,INT J OBESITY發表的一項研究稱,通過對內臟脂肪面積≥100cm2的33名成人進行為期12周的CRD乾預,結果顯示,CRD可有效降低體重、脂肪組織重量、內臟脂肪面積以及動脈粥樣硬化發生風險。

還有研究表明,非肥胖的健康人連續2年減少15%的熱量攝入後,體重下降了8公斤、BMI下降3%左右、體脂下降3%。同時,24小時和睡眠時的能量消耗、體內氧化應激水準、夜間核心溫度和空腹胰島素水準都顯著降低。

再來說說低脂和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模式。

JAMA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納入了609位受試者,隨機分為低脂飲食組和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組。結果顯示,兩組在降低體重、BMI、體脂和腰圍方面效果相當;同時,兩組參與者的能量攝入量、能量消耗量相對於基線均減少,兩組總體能量攝入量在任何時間點均無差異。

然而,低脂飲食對於女性還有一個額外獲益。

WHI DM研究在1993~1998年納入了無乳腺癌病史的48835例絕經後女性,按照2:3隨機分配至低脂飲食組(脂肪攝入減少至總能量的20%)和常規飲食組。結果顯示,無論是乾預期間還是後續隨訪期間,飲食乾預組的乳腺癌風險顯著降低。

圖4 乾預和隨訪期間兩組乳腺癌的累積危險度(藍色為乾預組,黃色為對照組)

彭教授說:「因此,對於女性而言,少吃脂肪還是有獲益的。」

生酮飲食,並不完美


一項為期5年探究生酮飲食對糖尿病獲益的臨床研究,結果顯示,生酮飲食能夠顯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水準,其中56.8%的患者減少或停用降糖藥物。但是該項研究尚還在進行中,彭教授表示,尚不能確定對於糖尿病患者是否能接受長期的生酮飲食。

此外,一項發表在Cell Metabolism雜誌上的研究顯示,生酮飲食可以提高小鼠的壽命和存活率;在年老小鼠中,只有生酮飲食組的小鼠保持了正常的生理功能。

然而,在一項平均隨訪25年的前瞻性研究(ARIC研究)中,納入了4個美國社區年齡在45~46歲的受試者,人數超過15400名。結果顯示,碳水化合物消耗的能量百分比(平均48%)和死亡率之間呈現U型的聯繫,即碳水化合物佔50%~55%能量的人群相關死亡率最低。

圖5 ARIC研究結果

隨後,《柳葉刀》上發表該項研究和另外7項觀測性研究的meta分析,43萬餘人的數據綜合分析顯示,從碳水化合物攝入的熱量低於40%或高於70%,都會導致較高的死亡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以動物蛋白和脂肪(肉類、黃油和奶油等)來代替碳水化合物,相比於以植物蛋白/脂肪(豆類和堅果等)代替碳水化合物的人,死亡風險更高!

其次,生酮飲食還存在各種短期或長期的不良反應。

圖6 生酮飲食的不良反應匯總

彭教授強調,生酮飲食會帶來一些臨床問題,比如酸中毒、營養脫水的問題,有些個體可能不適用。尤其對本身存在病理狀態的患者,長期生酮飲食帶來的可能更多是負面影響。

小結

超重/肥胖發病率不斷增加,與代謝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相互作用並影響患者的預後,不容忽視。

飲食乾預模式主要有低熱量、低脂、低碳水化合物飲食3大類;各種飲食模式乾預減重、改善代謝狀況的研究,多數是小樣本量且觀察期較短的探索性研究。

在超重/肥胖患者中進行飲食乾預可帶來短期的減重、改善代謝指標等獲益,各種飲食乾預模式效果不盡相同,同時也存在各自的弊端。

飲食乾預要在專業的醫生指導下進行,製訂個體化飲食方案,提高長期依從性和成功率。

本文由「懸壺資訊」發布,2018年9月9日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