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善臨症者 功夫在葯外

圖為工作中的郭劍華   王 敬攝

2017年6月29日,郭劍華獲得首屆「全國名中醫」榮譽稱號,成為全國筋傷學界為數不多的「全國名中醫」。

中醫世家六代傳人

郭劍華1945年4月16日出生中醫世家,自幼在葯香中長大,據其家譜記載,他曾祖父的祖父郭熙成於清鹹豐年間在川南開辦「郭氏福善堂」懸壺濟世,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他是郭氏家族第六代傳人。先輩們治病救人的風采,在他幼小心靈打下了深刻的烙印,特別是其姑婆蜀中女名醫郭貞卿「葯內葯外結合」的理念,直接影響著他的臨床思維,對其以後從事筋傷病症的綜合治療,充分發揮中醫藥內和葯外療法的優勢,提高臨床療效,起到了極大的指導作用。

1960年,郭劍華考入四川省瀘州醫學專科學校首屆中醫專業班學習,終於實現了學習中醫的理想。他聰穎好學,勤研善悟,深得來自川南地區著名中醫臨床專家張君鬥、溫新象、趙時珍等人的真傳;他融會貫通,師古不泥,繼承發展「葯內葯外結合」的思想,主張「疑難病症、內外兼顧、雜合而治」原則,創新性地提出「中醫綜合療法治療筋傷疾病」的學術觀點,在針刺、灸法、推拿、方葯等方面均獨具匠心和技法,成為當代中醫筋傷治療方面的專家,在中醫筋傷學其臨床、教學、科研等多方面均取得卓越成就,特別是「中醫綜合治療筋傷疾病學術思想」更是獨樹一幟。

同步共振心身同治

郭劍華視病人為親人,始終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凡是求診於郭劍華的病人,都會感動於他的熱情細心、和藹可親,凡是經過他治療的病人,都會稱讚他的仁心妙手、醫術精湛。

「善臨症者,功夫在葯外。」郭劍華說:「一個好醫生除了採用藥物治療疾病外,還應重視針灸、推拿、刮痧、拔罐等非藥物療法,同時還應顧及病人的心理治療,這就是葯外功夫。醫生應善與病人溝通交流,這既是一種心理治療的過程,也能讓醫生從中了解到病人更多的病情。」郭劍華認為,作為醫生善與患者交流,把病人當親人,對病人常懷同情心和責任感,能在醫患之間產生治療所需的「同步共振,心身同治」效果,從而提高臨床療效。

在幾十年的臨床工作中,郭劍華經常會遇見一些「任性」的病人。一次,一位老年病人氣沖沖地指責郭劍華太偏心、不公平,說:「我和別人是一樣的病症,為啥他們有推拿治療,而我沒有?」聽了老人的指責,郭劍華耐心地解釋說:「因為您患有重度骨質疏鬆,不適合做推拿,如果強行實施推拿治療,很容易引起骨折。」見病人半信半疑,郭劍華面帶微笑,將針對病人的病情及重度骨質疏鬆情況的治療方法,從頭到尾解釋了一遍,老人這才釋懷。面對病人,郭劍華總會面露笑臉、真誠以待。

致力傳播中醫藥文化

郭劍華著眼於中醫藥發展大局,致力於傳播中醫藥文化,長期為宣傳中醫藥,改善中醫藥發展環境而不辭辛勞地奔走呼籲。1994年和1996年,他先後兩次應邀到美國講學、工作,宣傳和推廣中醫藥文化,讓美國友人、華僑華人感受中醫藥「簡、便、驗、廉」的特色和優勢。1998年,他應邀到南非工作,在當地華文報紙上發表中醫科普文章百餘篇,並創建「南非中國中醫診療院」和「中國大藥房」,還主導成立「南部非洲中醫藥學會」,被公推為第一副會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為促進中醫在南非的合法化作出了突出貢獻,受到中國駐南非大使館和約翰內斯堡總領館的稱讚。

作為重慶市政協委員和科協委員,郭劍華積極獻計獻策,提出關於促進中醫藥發展的相關提案建議50餘件,為推動中醫藥事業的健康發展做出不懈努力。

如今,已過古稀之年的郭劍華,仍然堅持在臨床一線為病人施針問葯。他每周來往於重慶多家區縣醫院之間,建立名醫傳承工作室,示教帶徒,傳授經驗;有針對性地參加各種有關中醫藥的講座及中醫藥學術會議。他用實際行動為中國的中醫事業努力工作著。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