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山西古廟被譽華夏文化之源 黃帝在此掃地 北京天壇從這裡取土

被譽為“華夏之根”的山西運城是中華民族祖先最早聚集生活的地方,境內文化底蘊極為豐富,素有“五千年文明看運城”的說法。始建於公元前113年的後土祠位於運城市萬榮縣的黃河岸邊,是全國最古老的祭祀後土(地母)的祠廟。

上古時期,祭祀和戰爭是人們最重視的兩件大事,《左傳》中有記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相傳軒轅黃帝平定天下後,曾在此掃地設壇,祭祀後土地母。後土祠裡至今仍供奉著一塊刻於明代的“軒轅掃地之處”石碑。

後土祠內一共有3個戲台,山門後的過亭台與東西兩側的道家台、佛家台形成“品”字形格局,在全國堪稱獨例,極為珍貴。每年後土聖母誕辰之日(農歷三月十八),三個戲台同時上演《三娘教子》,分別為蒲劇、秦腔、豫劇,極為精彩。

也許因為後土祠是一個以母為尊的祠廟,院內的兩株千年古樹龍鳳柏,鳳柏長勢明顯旺於龍柏,人們在古樹四周系上紅飄帶祈求龍鳳呈祥,家和業興。龍鳳柏兩側的東西五虎殿內分別供奉著五嶽大帝和關羽、張飛等蜀漢五虎將。

五虎殿前的楹聯為:“嶽府稱大帝、脽宮為禦林。”即使威嚴尊貴如關聖大帝和東嶽大帝,在此也只能受遣於後土聖母。殿前精美的“降龍”石柱年代十分久遠,相傳黃河裡一條“黃龍”經常造成洪水泛濫,於是後土聖母便將黃龍降服在石柱上。後來人們在此修建了後土祠。

主殿內供奉著端莊肅穆的後土聖母像。自軒轅黃帝“掃地祭祀”之後,堯、舜以及夏、商、周三代均在此舉行祭祀活動。從漢代至宋代更是形成制度,歷朝皇帝先後24次到此祭祀。明清時期由於路途較遠,便從這裡取土修建了北京天壇。

位於後土祠最後的秋風樓憑河而立,高達32.6米。公元前113年秋,漢武帝劉徹在此歡宴群臣,慷慨高歌寫下了“秋風辭”,秋風樓也由此而得名。此外,樓內還保存有極為罕見的宋真宗親自撰寫並書丹的《汾陰二聖配饗銘》石碑。

據記載,北宋時期的後土祠面積為633859.29平方米,超過了北京故宮,而且建築結構複雜嚴謹,木雕刀法精湛,花鳥草蟲、飛禽走獸無所不包,素有海內祠廟之冠的美譽。假如有機會的話,您也不妨來這裡走走轉轉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