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割地求和最慘的國家,打到最後縮水1/3

作者:坤輿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棉花

德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動機之一,兩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曾多次以驚人的破壞力橫掃大半個歐洲。直到今日,德國仍然是個國力強盛的大國。

然而在歐洲地圖上,德國的領土規模看起來卻並不顯眼。

德國的國土面積只有35.7萬平方公里(比我國雲南省面積略小),低於俄羅斯、烏克蘭、法國、西班牙、瑞典、挪威,位列歐洲第七,相比於法國的55.2萬平方公里(不包括留尼旺、法屬圭亞那等海外省)都小了不少。

很多人都忘了,德國一度是西歐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即使在正常狀態下也能和法蘭西相提並論。

這樣一個強悍的帝國,為什麽縮水了呢?

走向統一

德國最早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公元962年至1806年間神聖羅馬帝國。這個看似龐大的帝國內分布著大大小小300多個侯國、公國、貴族領地、自由城市。皇帝只是名義元首,實權掌握在各地領主手裡,松散不堪。

隨著周邊國家一個個完成統一,中歐也需要一個統一的德國。承擔起這個歷史責任的,是普魯士和它的鐵血首相俾斯麥。

1863年,丹麥頒布新憲法,把其佔領的主體居民為日耳曼人的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兩個公國歸入丹麥領土。這在德意志地區引起強烈的不滿,俾斯麥乘機說服德意志最強大的邦國奧地利一起並肩作戰。

1864年,普奧聯軍擊敗丹麥,丹麥撤出其佔領的領土,將石勒蘇益格割讓給普魯士,荷爾施泰因割讓給奧地利。得勝的兩方約定,普魯士在奧地利佔領的荷爾施泰因有開鑿運河、修築鐵路和鋪設電纜的權利。

其實這是俾斯麥故意為日後向奧地利開戰埋下的伏筆,他深知兩國早晚會有一戰,必須為普魯士準備好先發優勢。

1866年6月,普魯士借著保護工程的借口出兵佔領荷爾施泰因,激怒了奧地利,普奧戰爭爆發。此前,俾斯麥已經成功說服俄法中立,北意大利加盟,並逐步吞並了普奧之間的一系列小邦國,做好了萬全準備。

7月,雙方在薩多瓦展開決戰,普軍以不足萬人的傷亡,殲滅並俘虜4萬多奧軍。不過俾斯麥沒有選擇趕盡殺絕。為了在未來的普法對抗中利用這位德語兄弟,他選擇和議。

我把它們全都打敗了,全部!

被打怕了的奧地利放棄荷爾施泰因,承認的普魯士的各種既得利益,還把巴登、符騰堡和巴伐利亞三個邦國被納入普魯士的勢力範圍,自己徹底出局。

法國和俄國會為自己的中立後悔至少一百年...

普魯士如此崛起,最焦慮的是法國。

普奧戰陣結束後,法國國王拿破侖三世要求俾斯麥把德意志地區南部的巴伐利亞和黑森-達姆施塔特的部分領土讓與法國,作為法國在普奧戰爭中保持中立的報酬。俾斯麥自然不會答應,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然而法國實力不濟,在色當被全殲,普魯士一路打到了巴黎,只能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求和。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其佔領的巴黎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德國皇帝,德意志帝國宣告成立。這也成了奧地利和法蘭西永遠的冤罪殺機。

如日中天的新生帝國東至東普魯士與俄國接壤,西到阿爾薩斯-洛林與法國和盧森堡相鄰,南達巴伐利亞緊靠奧地利,北抵石勒蘇益格地區與丹麥相連,領土面積約為54萬平方公里,是當時歐洲除俄羅斯和奧匈帝國以外面積最大的國家。

德意志長期的分裂狀態從此結束,成為了歐洲頭號強國。

領土縮水

1890年,在新任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排擠下,俾斯麥被迫辭職,皇帝全面執掌德國大權,讓國家戰略發生了巨大轉折。

好大喜功的威廉二世大幅度改變了俾斯麥的對內對外政策,拒絕繼續“拉攏俄國,孤立法國”,並在海軍爭霸、殖民地爭奪等問題上得罪了英國。結果就是英、法、俄三國結成了同盟,一起封鎖德國。

與此同時,威廉二世在國內積極推行軍國主義,使普魯士傳統中的軍國主義進一步強化,讓德國失去了韜光養晦的機會,變得侵略性十足。

1914年,德國帶領幾個小夥伴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們的對手卻是協約國方面的英國、法國、俄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意大利、美國等合計31個國家(這其中還包括了中國,當時的北洋政府也審時度勢加入了協約國)。

1918年,德國的三個小夥伴先後向協約國投降,德國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戰敗,威廉二世被迫宣布退位,逃往荷蘭。1918年11月,德軍正式投降,簽署《凡爾賽和約》。

合約中對德國的多處領土進行了分割,德國的領土喪失從此開始。

德國西部:法國作為戰勝國,要求德國歸還阿爾薩斯和洛林,恢復普法戰爭前的疆界,並且將薩爾煤礦區交給法國代管15年,然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比利時也作為戰勝國分了一杯羹,獲得了德國的尤本及薩爾梅迪地區。

德國東部:為了製衡德國,波蘭得以復國。為了削弱德國,切斷東普魯士與德國主體的聯繫,同時為了避免波蘭經濟上過於依附德國,給予波蘭出海口,將波森省、部分西普魯士、部分東普魯士及西上西裡西亞、但澤劃歸波蘭,從而形成了一條幾十公里寬的“波蘭走廊”(也稱“但澤走廊”)。

此外東上西裡西亞給捷克斯洛伐克,克萊佩達地區給立陶宛。

北部德國:石勒蘇益格北部地區經過公投,回歸丹麥。

《凡爾賽和約》割讓德國疆域面積合計約7萬平方公里,使得德國面積與戰前相比減少約13%。

再度失地

一戰後,《凡爾賽和約》的苛刻條款壓得德國喘不過氣來,同時德國的軍事實力快速發展,對凡爾賽體系的不滿日益嚴重。

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出任德意志第三帝國總理,德意志稱霸世界的靈魂被再次召了回來。

1938年至1939年,德國先後佔領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入侵波蘭,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疆域一時間又大了起來。

其實,在全面開戰前英法步步退讓,是在默許德國一定程度上恢復曾經的疆域,但吞並奧地利和蘇台德,其野心已經昭然若揭,再吃掉東邊的波蘭就必須全軍破敵了。

然而,納粹德國在道義上失道寡助,隨著美國、蘇聯等國陸續參戰,反法西斯同盟國已經達到50多個,在綜合實力上遠遠超過了德意日軸心國,德國再次迎來了戰敗的命運。

1944年,隨著德軍的敗退,波蘭復國了,並要求恢復原有國土。然而波蘭是1939年在德國和蘇聯的聯合絞殺下滅亡的,德國侵佔了波蘭的西部領土,蘇聯吞並了波蘭東部領土。

此時,德國佔領的波蘭領土理所應當地回歸了波蘭,然而蘇聯卻不想歸還其佔有的東部波蘭領土,這使獲得獨立的波蘭的疆域被嚴重壓縮。於是,在蘇聯的主導下,蘇佔波蘭領土被直接劃入蘇聯,作為補償,蘇聯將德國東部的波美拉尼亞和西裡西亞地區劃給波蘭。

並且,蘇聯長官人史達林指出,德國的軍國主義根源位於普魯士的發源地東普魯士,為了避免戰端再起,將東普魯士首府柯尼斯堡及周邊地區劃入蘇聯領土,東普魯士其他地區劃給波蘭。

這樣的領土劃分方式,蘇聯佔盡好處,德國版圖則嚴重縮水。

德國從二戰前的約47萬平方公里領土(不包括二戰前德國佔領的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地)縮小到二戰後的35.7萬平方公里,損失國土約11.3萬平方公里,損失國土比例約24%。

最讓德意志人傷心的是,自己本民族的發源地東普魯士永遠離開了德國。這裡曾誕生了哲學家康德、數學家哥德巴赫、哲學家赫爾巴特、數學家希爾伯特等眾多歷史名人。

曾經德國的柯尼斯堡,如今卻已是俄羅斯的加裡寧格勒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領土從一戰前的約54萬平方公里,縮小到了現在的35.7萬平方公里,共喪失了約18.3萬平方公里的疆土,損失面積佔其一戰前總面積的34%。

雖然歷經磨難,兩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卻沒有打垮日耳曼民族,德意志民族他們在剩餘領土上重新崛起,再次創造了經濟奇跡,成為了歐洲第一經濟體和歐盟的第一話語權國。

更令人敬佩的是,德國勇於正視歷史和反省自己的過失,誠懇地向全世界人民道歉,主動地為納粹罪行承擔責任,獲得了世界人民的原諒和尊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