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私募大發展不缺風險:規模首超12兆 萬餘家卻被注銷

  來源:公私風雲

  導言 近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中基協”)發布2018年第2期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及私募基金產品備案月報,截至2月末,私募基金管理規模突破12兆元。

  風雨兼程數十載,私募市場在前往星辰大海的路上總是略顯蹣跚,此次短時間內迅增至12兆元,或許意味著私募基金正進入新的發展時代。但對私募基金管理人和投資人而言,或將面臨更多風險。

  規模突破12兆元,私募股權貢獻大

  中基協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月底,私募基金管理規模達12.01兆元,較2017年底增加了0.91兆元,增速8%。2月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23097家,較上月增長0.94%;已備案私募基金70802隻,較上月增長2.48%,相關數據如下:

  ▲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月度趨勢情況

  短期內如何突破了12兆元大關?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底,已備案私募證券投資基金35481隻,基金規模2.60兆元,累計規模較上月略有減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23503隻,基金規模6.61兆元,較上月增加1653.88億元,增長2.57%,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佔私募總額的比重超55%;創業投資基金4841隻,基金規模0.66兆元,較上月增加192.15億元,增長3.00%;其他私募投資基金6977隻,基金規模2.14兆元,較上月增加650.43億元,增長3.14%。

  為什麽私募證券基金累計規模有所下降,而私募股權基金以及創業投資基金卻出現了增長?

  一位私募從業人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私募證券投資基金規模略有所降,一方面,是因為2月全球股市震蕩,波及A股出現回調;另一方面,一些從證券投資基金中撤出的資金往往會被股權類私募基金宣揚的高回報率“忽悠”或誤導,去投資一些風險較高的未上市公司項目等,因此導致私募股權基金短期內出現了規模增長的現象。

  違規現象高發,風險激增

  儘管私募基金管理人總數在持續增加,但在私募嚴監管背景下,仍有大量私募管理人因違反相關規定而被中基協注銷。數據顯示,截至2月底,有13936家基金管理人被注銷登記,其中因未按要求完成第一隻私募基金產品備案被注銷的私募11822家。

  私募管理規模不斷擴張的同時,個中涉及的風險也有待進一步警惕和防範。中銀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律師葉立明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私募管理的規模越大,發生法律糾紛的概率就越高。”

  葉立明分析道,私募基金領域常見的涉訴爭議包括:管理人和投資人之間的糾紛,可能由管理人未儘管理職責而導致;管理人和擬投項目利害關係人之間的糾紛,其中股權類和其他類相對多一些,比如股權類基金原來約定有股權退出機制,但後來達不到了,或者有對賭協定等;另外,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與投資者之間因承諾保底引起的糾紛較多,雖然備案時沒有承諾保底的合約,但實踐中存在一些“抽屜協定”,另行尋找擔保方等。

  私募投資人需加強風險意識

  關於國內私募投資人的風險意識,葉律師從實務方面指出,“國內投資人本身關於金融類產品,比如基金的知識是比較欠缺的、認知也比較低下。雖然中國目前的私募規模已超過12兆元,跟美國相差無幾,但總體來說,美國私募基金投資人對金融知識的了解程度遠遠高於國內的私募基金投資人。”

  私募投資人如何規避私募產品欺詐雷區?葉律師建議:

  要看管理人的業績以及專業從業人數,還要看基金經理的個人能力、過往業績以及他在私募行業內的口碑。另外,看它有沒有關聯交易,網上有沒有關於它的負面輿情等。此外,還要了解基金產品募集的資金投向、征信措施、退出機制等。

  現在大部分私募基金投資人對其所購買基金的具體投向以及風險,其實並不了解。在連風險都不知道的情況下,規避風險就無從談起。

  對於市場上存在的未在中基協備案,但卻打著私募的名義募集資金,有媒體稱之為“黑私募”的公司,葉律師表示:

  私募不分黑白,所謂的‘黑私募’根本就不是私募,而是打著私募的名義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屬於犯罪行為,中基協、證監會是無法監管的,應該由警察局管。

  但現實情況是,警察局也管不過來,除非出大事了,受害者多了,集體去警察局報案,才會立案。如果只是單獨的一兩個投資人去報案,在我們的實務中,警察局一般不予立案,而是建議其依據合約去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這種現象的背後也映射出了投資人風險意識的淡薄。

  整體而言,國內私募行業的脆弱以及投資人自身金融知識的欠缺,都將促使投資人進一步加強風險防範意識。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