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8月大寶寶手術,麻醉全程有媽媽

本報訊(文/記者 劉青 圖/麻醉科提供)「寶寶不怕,媽媽陪著你一起去,醫生摸一摸你的頭,小包塊就沒了,好嗎?」7月28日上午9時30分許,一位年輕的媽媽抱著寶寶從自治區人民醫院小兒外科病房出來,一路不停地跟寶寶說話,逗他開心,寶寶也咿咿呀呀地回應著。

這位媽媽姓楊,來自烏魯木齊,寶寶牛牛(化名)8個月大。因寶寶後腦杓莫名長了個比黃豆還大點兒的腫物,楊媽媽帶著他來到自治區人民醫院就診,3天前住進小兒外科。

再過半小時,就是牛牛接受頭部局部囊腫摘除術的預約時間,楊媽媽有些忐忑,因為她將全程參與陪伴寶寶麻醉入睡及術後麻醉甦醒過程。這是醫院麻醉科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通過教育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具體舉措。除了楊媽媽外,半個月中已有40多位患兒的家長在麻醉科醫護人員的安排下體驗了家長陪同下的麻醉入睡及甦醒服務,家長們普遍反映這項服務「好」!

全程陪伴孩子手術,楊媽媽很忐忑

在醫院護工的帶領下,楊媽媽抱著牛牛從病房出來,一路乘坐專用電梯,走過手術專用通道,10時整來到手術室等待區。麻醉科醫護人員為牛牛戴上專用帽子,穿上專用鞋套,還給他準備了一些小玩具,逗他說「小傢夥,今天要配合我們呀」。而一旁的楊媽媽也在麻醉科醫師梅靜的要求下,戴上專用帽子和口罩,穿上專用鞋套和隔離服,雙手清洗消毒,即將走進手術室。

可以陪著寶寶做手術,楊媽媽心情有些忐忑,一會問梅靜帽子怎麼戴更合適,一會問梅靜隔離服穿得對不對……「第一次穿成這樣進手術室,還能看著寶寶做手術,我也安心了不少。」楊媽媽激動地說。

在楊媽媽印象中,手術室是一個非常嚴肅而又冷冰冰的地方,但當她進入手術室的一剎那,室內播放著舒緩的音樂,還擺放著一些小玩具,她心裡頓時暖暖的:「手術室也沒說的那麼冷冰冰啊。」

緊接著,牛牛被一名醫護人員抱著,放在床上躺下,聽著舒緩的音樂,手上還拿著新玩具。不到10分鐘,牛牛在媽媽的陪伴下,安靜地入睡,進入了麻醉狀態,醫生正式為牛牛實施頭部局部囊腫摘除術。

1個小時後,手術順利結束了。當牛牛被安全地送到麻醉甦醒室時,在手術室等待區等待的楊媽媽也被接到了甦醒室。甦醒時,牛牛第一眼看到了媽媽,沒哭沒鬧。回到病房後,精神狀態也非常好,能吃、能睡。

工作量增加三四倍「沒事,患者好才是真的好」

看著牛牛術後恢復良好,楊媽媽頗為滿意,梅靜在開心之餘又有些許焦慮:「這對麻醉科醫護人員來說,不僅工作量增加了三四倍,還要承擔更大的風險」。

梅靜舉例,為了讓楊媽媽全程陪同寶寶麻醉入睡和甦醒,麻醉科醫護人員在手術前一天就開始協調各種工作,護工、專用通道及專用電梯的安排,提前準備一兩套成人隔離服,確保手術室的無菌環境,「整個過程不止需要管孩子,還要管家長,得時刻約束家長的言行,確保手術順利進行,無形中增加了我們的工作量。」

而梅靜口中所說的風險,就是患兒在家長陪同下麻醉入睡時間延長了,「以前沒有家長陪同,我們只需兩三分鐘就完成的麻醉入睡,現在需要10分鐘時間甚至更長。」她解釋,小兒麻醉本就特殊,由於孩子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麻醉中易發生心率變化,稍有不慎極有可能出現呼吸困難、心率異常等情況,「麻醉入睡時間越長,風險也越大。」

但即便如此,麻醉科主任徐桂萍和整個麻醉醫師團隊卻一直在努力嘗試,在主題教育活動後進行大量調研,多次嘗試並總結了前期經驗,做了充分準備後,像楊媽媽一樣的更多家長才有了全程參與機會。

在徐桂萍看來,現在已是「以人為本」的醫學時代,隨著父母對孩子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要求越來越高,小兒麻醉已經從過去的僅讓患兒「無身體疼痛」轉變為更注重患兒「無心理創傷」。

她說,家長陪同下的麻醉入睡及麻醉甦醒,是舒適化醫療發展、改善醫療服務、增加患者就醫獲得感的需要,更是落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具體舉措:「以前我們強行讓患兒與家長分離,並以常規流程對患兒進行麻醉入睡。但我們發現不少家長需要的不僅是舒適化醫療,還要有人文關懷。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中,我們結合工作實際,致力於為患兒更舒適的服務,讓患兒在麻醉中不緊張、不恐懼,同時家長也安心。」

徐桂萍舉例,此前給患兒麻醉時,患兒一旦跟父母分離,哭鬧、焦慮、恐懼隨之而來,雖然麻醉醫師通過藥物能讓患兒儘早入睡,但麻醉甦醒後,有些患兒依然會出現哭鬧、煩躁等情況,「雖然我們醫護人員也會像媽媽一樣陪著患兒,但始終不如自己的媽媽在身邊,舒適化診療更人性化,還避免了用藥引起的潛在副作用。」

家長陪同下的麻醉入睡及麻醉甦醒服務開展半個多月來,得到了參與家長們的一致認可,徐桂萍覺得前期的努力和辛苦都值得,「今後,這樣的舒適化診療要惠及更多科室的患兒。」她初步規劃了下一步工作計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