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口袋裡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青島戰役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的一聲槍響中倒地。在他身後的世界則將迎來滔天洪水。到這年8月4日,英國對德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已成定局。戰火將不僅肆虐歐洲,也同樣蔓延到列強在全世界各地的勢力範圍,其中就包括了遠東的青島。

遠東戰場

英日同盟的建立 確保了英帝國在遠東擁有了強大幫手

日本早在1902年就與英國簽署同盟條約。所以日本內閣在8月8日通過了參戰決議,並在8月15日向德國下達最後通牒:要求駐扎膠州半島的德國艦隊應當在8月23日前全部離開,將膠州半島交給日本。

隨後日本陸海軍聞風而動,位於橫須賀和佐世保的第一、第二艦隊先後開拔封鎖膠州灣。同時還組成南遣支隊對馬紹爾群島附近的德軍進行掃蕩。此舉將幫助英國與整個協約國集團,將遊歷在本土外的德國海軍艦艇殲滅。

青島之戰中的日本旗艦 朝日號戰列艦

陸軍參謀本部也積極制定了攻佔膠州灣的計劃,並第一時間調動了神尾光臣中將的第18師團。日軍以之為核心,組建了51000人的青島要塞攻擊軍,由神尾中將擔任軍長。同時吸取日俄戰爭中旅順攻擊戰經驗,為攻陷要塞而特別組建了臨時攻城炮司令部。下轄野戰重炮第3聯隊與3個獨立攻城重炮兵大隊,共計裝備攻城重炮和野戰重炮各48門。其中包括日軍1912年最新研製的四五式240mm攻城炮以及三八式150mm榴彈炮。

英軍也派出了1個英國本土營和2個印度步兵連,共計1390人的陸軍參戰。一支以遠東艦隊旗艦“凱旋”號戰列艦為首的海軍分隊也同時抵達。

抵達戰場的英軍部隊

海對岸的德國人也早已嗅到了戰爭的氣味。在英國宣戰的前一天,德軍就在膠州灣開始了布雷作業。德國駐北京公使館衛隊也被緊急調往青島,整個使館隻保留了40名警衛。青島市還組織了105人的市民義勇軍,最終湊出了4900人的兵力。青島港內則有部分滯留的德軍艦艇與少量遠道而來的奧匈帝國海軍部隊。

但這裡畢竟是德國苦心經營10年的要塞。他們以俾斯麥山為中心,建有5座永久性堡壘。每座堡壘都有2米的鋼筋混凝土牆壁,並配備了2~5米深的斷面壕溝與超過6米寬的鐵絲網陣地。堡壘內部還配備了200-400人不等的守備隊及40挺機槍。整個堡壘群的鐵絲網長度超過6公里,並一共埋設了450枚地雷。

德國控制青島時期發行的明信片

自動隱身的第五國

象徵中德親善的膠州灣明信片

就在四大列強的部隊,正圍繞膠州灣積極備戰的時,北洋政府的態度卻與列強們截然相反。著名的《申報》早已察覺到中國必然卷入這場戰爭。在1914年8月1日發表名為《歐洲戰電》的時評,稱全歐如果開戰,則青島頗為顧慮。後來又在8月6日發表的《歐洲戰事與中國》,勸誡中國政府不要忽視世界大戰的影響。

德國方面因為東亞艦隊主力已經離開,所以準備與北洋政府秘密談判,歸還膠州灣。但日本也為了能夠在戰時放心使用膠濟鐵路而積極遊說北洋政府,稱佔領青島之後,會將之歸還給。同時還恩威並濟的進行威脅,迫使中國政府放棄了對德談判。中國政府自知無力對抗列強。最終宣布“局部中立”,像清廷在日俄戰爭的表現一樣,將青島附近50公里區域劃為列強交戰區。

德國統治時期的膠州灣及周邊地區地圖

但日軍並不滿足於這區區50公里的交戰區。9月2日,日本青島要塞攻擊軍在渤海附近的龍口登陸。因為暴雨和龍口河洪水泛濫,日軍花了24天時間才完成登陸並抵達即墨。10月6日,日軍攻佔濟南與濰坊火車站兩大樞紐,基本控制了膠濟線鐵路。

到9月20日,第二批日軍在仰口海岸登陸。7天后,日本海軍第二艦隊抵達嶗山。英軍也從天津啟程開赴嶗山灣,並於9月25日前往即墨。一場牽涉4個國家的戰役,就此展開。

正在進行登陸的日本陸軍

天空與海洋

英國遠東艦隊旗艦 勝利號戰列艦

9月27日,英日陸軍抵達拱衛青島要塞的浮山、孤山前沿,已經做好了進攻準備。第二艦隊也趁勢迂回到了青島要塞的後方,與德軍炮兵爆發了激烈的炮擊戰。“周防”、“石見”、“丹後”、“衝島”與“見島”這5艘日艦,配合英軍“凱旋”號發射了超過800發炮彈。膠州灣內的奧匈巡洋艦“伊麗莎白皇后”號和“黑鼬”號炮艦也對日本陸軍展開了猛烈的炮擊。

隨後日軍野戰重炮第3聯隊的24門三八式150mm榴彈炮,與海軍重炮1中隊的4門重炮也加入了戰鬥。德國海軍陷入了絕對的火力劣勢,最終有1艘巡洋艦、3艘炮艦和1艘大型魚雷艇戰沉。

被英日海軍摧毀的俾斯麥要塞大炮

9月28日,岸上日軍自也在凌晨三點左右,借著夜色掩護,以兩個中隊的兵力向浮山發起突襲。但僅僅30分鐘之後,他們就被德軍發現。隨後一直到5點30分,蒙蒙亮的天色提高了能見度,日軍才終於確定了位於懸崖上的德軍主陣地。

雖然陣地上的德軍只有58人,但在短短10分鐘之內,佐藤嘉平次少校與接替他的岡千太郎大尉就先後戰死。日軍士兵們也因德軍重機槍和地形劣勢而陷入了苦戰。雙方一直激戰到了午時12點,日軍在大股援軍的火力壓製與重炮隊直接支援下,才終於攻佔浮山陣地。日軍共陣亡24人,超過100多人受傷。

從青島市區出發 開赴陣地的德國守軍

9月29日,英日聯軍完成了對青島要塞的合圍。日軍“周防”號與英軍“凱旋”號戰列艦開始炮擊德軍俾斯麥炮台,拉開了英日聯軍總攻擊的序幕。德軍也以平均每天1500發的炮擊頻率予以還擊。

無線電、航空偵查等大量新技術被應用於炮擊戰中。日軍的青島要塞攻擊軍中,共計有9架飛機,空勤/地勤人員超過300人。雙方甚至還爆發了東亞歷史上第一次空戰。

“若宮丸”號水上飛機母艦 日本海軍航空兵的起源

日軍早在9月5日就出動“若宮丸”號水上飛機母艦與3架“莫裡斯?法爾曼”水上飛機對德軍進行偵查和襲擊。而青島德軍僅僅只有2架“陶伯”飛機,其中1架還因為弗裡德裡希?穆勒斯科夫斯基中尉的失誤而在8月墜毀。

10月13日,普呂肖夫中尉在飛行中遭到了日軍4架飛機的圍攻。日軍飛行員不斷用手槍向他開火。但德國飛機擁有100馬力的充沛動力,遠勝過日本“莫裡斯?法爾曼”的70馬力功率。因此日軍圍攻了快2個小時,也無法將之擊落或者包圍。最終普呂肖夫中尉爬升到了3000米高度,擺脫了日本飛機的圍殺。在整場戰爭中,日軍航空兵共計出擊86架次,發射900發槍彈。投放炸彈44枚,也被德軍射中59發。

正在起飛的日軍莫裡斯?法爾曼式水上飛機

絕望中的突擊

守護著前沿陣地的德國海軍陸戰隊

日本陸軍不再像1904年旅順戰役那樣猛衝猛打,而是對圍攻戰術進行了更新換代。通過加強炮擊的手段,做到逐步推進。因為他們心裡明白,青島要塞孤立無援,陷落僅僅只是時間問題。德軍初期尚能組織350人的突擊部隊發起反擊。但隨著士氣與後勤的消耗,就只能一邊兒炸毀炮台和起重機等設備,一邊向著內圈的青島逐步後退。

10月17日,青島德軍司令部向港內的S-90號大型魚雷艇下令,讓其向上海方向自行突圍。17日19時,這艘老邁的魚雷艇悄悄溜出了膠州灣的海面。

上演絕地反擊的S-90號大型魚雷艇

S-90號是一艘1895級大型魚雷艇,滿載310噸,配有三具450mm魚雷發射管,由布倫納艇長指揮。0時15分,這艘船突然發現了遠處有一艘日軍戰艦。根據大小和煙囪判斷為一艘輕巡洋艦/海防艦,這正是封鎖膠州灣的“高千穗”號。

顯然布倫納艦長並不甘心這麽默默無為的離開膠州灣,他下令低速迫近日艦並標定魚雷射擊諸元。當迫近到500米時,艇長下達了開火命令。兩枚魚雷以15秒間距先後發射。隨後在300米距離上,第三枚魚雷也破膛而出。

S-90魚雷艇及全體官兵合影

儘管日軍哨兵及時發現了魚雷發射時的火光並第一時間吹號示警,但一切都為時已晚。第二枚和第三枚魚雷,先後命中“高千穗”號艦首和艦尾,並引爆了搭載的補給用魚雷。劇烈的爆炸將輕巡洋艦徹底撕碎。在100多米高的盛大煙火中,271名日軍官兵與艦同沉,幸存者只有13人。

S-90號隨後急轉,高速脫離戰區。雖然一發碎片打傷了艦體,但這位老水兵還是頑強的撐到了黃海上的非交戰區。後來一次觸礁讓其徹底無法航行,德軍水兵們只好棄船上岸並引爆了S-90號。他們被中國巡防部隊發現後,抵達了德國駐南京領事館,最終返回了祖國。

被S-90擊沉的日軍高千穗號巡洋艦

傳奇英雄

處境日益艱難的德國守軍

10月31日,英日聯軍向德軍中央陣地發起了最後的總攻。已經彈盡援絕的德軍絕望的炸毀了重炮、起重機與奧匈帝國的“伊麗莎白皇后”號巡洋艦等多艘艦船。然後如同困獸般的進行了最後的抵抗。

戰至11月7日,俾斯麥山在內的5座堡壘被全部攻陷。德國膠澳總督邁爾?瓦德克海軍上校帶領著1350名德軍殘部向英日聯軍投降。而那位以1打9的普呂肖夫中尉,則提前帶著重要檔案與瓦德克上校的兒子駕駛“陶伯”離開了青島。他在距離青島250公里處的地方迫降並燒毀了飛機,隨後開始了一段比戰役本身更傳奇的逃亡。

青島之戰中的傳奇英雄 貢特·普呂肖夫海軍中尉

瓦德克先是在上海遇見了自己的一位朋友。那位外交官的女兒向他提供了偽造的瑞士護照。隨後他輾又轉中國、日本、美國三個國家,回到了歐洲。1915年,他在直布羅陀被英軍逮捕,並押往英國本土的戰俘營。但他機智的乘坐一艘荷蘭商船逃脫,成為了整場戰爭中唯一從英國本土戰俘營逃脫的德國軍人。最終他回到德國,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

貢特·普呂肖夫中尉在青島戰役中駕駛的“陶伯”飛機

同波瀾壯闊的歐洲戰場相比,青島戰役只是一場渺小的戰役,小到可以裝進口袋裡。德軍只有210人陣亡、150人病死。日本陸軍倒是有349人陣亡、1459人受傷。英軍更是只有16人陣亡。

被日軍繳獲的德軍馬克沁重機槍

這場戰役牽扯到的5個國家也分別走上了各自的不同路線:

英國在4年的苦戰之後,暫時捍衛了自己的世界霸權。

嘗到對抗列強的甜頭的日本,為日後在軍國主義路線上加速前進,做好了心理準備。

德國遠東殖民地與後來東亞艦隊的覆滅,則成為了第二帝國崩潰的縮影。

始終參與戰役,卻沒有多少存在感的奧匈帝國,在大戰後壽終正寢。

反抗到最後一刻的奧匈帝國海軍 伊麗莎白皇后號巡洋艦

至於任人魚肉的北洋政府,也必須在戰後面對《二十一條》與《巴黎和約》的刺激。新一輪國內革命的爆發,已成定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