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荔枝上市了,但音頻還是好故事嗎?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文丨楊舒芳,作者丨戈一

終於,在線音頻行業決出了“第一股”。1月17日,UGC音頻社區荔枝(原荔枝FM)在納斯達克率先敲鍾上市。

當天 ,歡聚時代創始人李學凌發了個朋友圈,稱荔枝上市漲速太快,竟然觸發了出納斯達克的熔斷系統。但最終,收盤價定格在11.63美元,僅高於發行價5%;同時,換手率高達89.57%——也就是說,大部分參與交易的投資者,都選擇了當日賣出。

在不利的市場環境下,沒有遭遇首日破發,荔枝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是幸運的。但從募資額腰斬,到投資者積極拋售,資本市場的態度已經表現得非常明顯。

一個問題來了,“耳朵經濟”還會是好生意和好故事嗎?

糾結的“音頻第一股”

關於音頻行業誰會成為第一股的猜想由來已久,處於第一梯隊的喜馬拉雅,和第二梯隊的蜻蜓FM、荔枝都曾有過上市傳言。

一位接近喜馬拉雅投資機構的人士透露稱,喜馬拉雅的上市進程是被決策的反覆所拖慢的。最初的計劃是參與上海科創板,甚至已經完成了拆VIE;後續又變更為赴美上市,並重新搭建了VIE架構。

《財新》此前的報導佐證了這一說法,稱喜馬拉雅已啟動Pre-IPO融資,融資額約為3.5億美元,最終將視市場情況而定。同時還將謀求2020年赴美上市,初步計劃融資規模在5-10億美元之間。

蜻蜓也曾有過上市傳言,甚至有過官方表態。2018年6月,蜻蜓FM前COO肖軼曾表示在為上市做準備,計劃在兩到三年內上市。但蜻蜓方面後續再沒有對外提及此事。

最終,反而是荔枝在時間上搶了先。截至1月17日收盤,荔枝市值5.32億美元。

不論在哪個行業,“第一股”都是一個容易被記住的標簽,有時還會成為顯而易見的優勢。拿直播來說,早年虎牙搶先鬥魚上市,成為直播第一股,就一度為虎牙助力不少。

但更多的時候,“第一股”也只能是一個標簽,最多是一個有點好聽的標簽。

荔枝難題:核心業務面臨挑戰

有趣的是,作為“音頻第一股”,荔枝的自我對標對象卻不是喜馬拉雅或者蜻蜓FM。荔枝CEO賴奕龍更樂意談起的,是快手。

事實上,從2016年荔枝決定將主要方向調整為語音直播後,就與上述兩家公司開始了差異化競爭。喜馬拉雅和蜻蜓FM的PGC模式下,主要盈利方式是廣告+知識付費+會員;荔枝的UGC模式下,大部分收入則來自於直播打賞。

從招股書信息來看,荔枝淨收入主要為虛擬禮品銷售,2018年全年及2019年前9個月(截止9月30日),虛擬禮物銷售收入分別佔總收入的98.3%和99.1%。

單一的收入模式,是荔枝面臨最嚴峻的問題之一。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麽從提交招股書開始,資本市場給予荔枝的反饋就不算積極,最終的上市募資金額4510萬美元,甚至不足原定的1億美元的一半。

更值得關注的,是語音直播作為荔枝的支柱業務,正在遭遇來自行業內外的八方挑戰。這不止會成為荔枝未來在收入上的潛在風險,也會對護城河的搭建和深化造成困難。

不知是不是巧合,就在荔枝上市的前一天,喜馬拉雅方面突然宣布,平台主播數已突破1000萬。此前,喜馬拉雅還披露過另一個數據,月收入超十萬的音頻直播超過千名。

競爭不止來自音頻行業內部。我們看到,無論是網易雲音樂這樣的泛音樂平台,還是映客一類的視頻直播平台,音頻直播都已經是標配選項,包括B站的直播區,也有電台和視頻唱見兩種模式。

不過,賴奕龍不認為直播會是荔枝未來唯一的變現模式。他的期待是,未來荔枝能像快手一樣做電商,通過聲音去做帶貨。

但這個設想顯然是不容易的,甚至與音頻的常規場景相悖。很多時候,用戶在聽音頻節目時,手機往往處於一種陪伴狀態,而不是像看視頻一樣緊盯螢幕的沉浸狀態。帶貨契機和購買鏈條的把握,都會是不好解決的問題,這也是聲音帶貨至今沒有形成規模的原因。

最起碼在短期內,直播收入仍然會是荔枝最主要的盈利模式。

音頻還是好故事嗎?

“耳朵經濟”的故事,開始於2013年。喜馬拉雅、蜻蜓FM,荔枝為代表的音頻平台先後創立,音頻被認為會是一門好生意。

但從早期的電台模式到如今的有聲書、廣播劇等,隨著音頻形式的不斷變化,許多問題也伴隨而至。

喜馬拉雅創始人余建軍認為,音頻行業與視頻網站有類似的地方,競爭越到後期肯定會是“誰有好IP、誰有好作品,用戶就會匯聚在哪兒”。

但眾所周知的是,好IP、大明星動輒就是上百上千萬的版權和入駐費用,而資金投入未必總能換來更多的收入。無論是喜馬拉雅的《好好說話》系列音頻、《三體》IP劇,還是蜻蜓FM引入的《曉說奇談》《曉年鑒》系列,平台都投入了巨額資金。

同時,難以避免的,音頻平台的內容也越發同質化。

喜馬拉雅與蜻蜓面臨的問題及機遇都極為相似,兩個平台對IP和明星的依賴性高,在內容版權上的投入也同樣巨大。一定程度上,優質內容的引入和生產,對平台的資金鏈來說是不小的負擔,但又不得不付出這個代價。

對於未來的發展路徑和故事,音頻平台們需要找到一個答案。隨著5G和人工智能的來臨,語音互動有了新的可能,音頻平台都在嘗試推出硬體產品、或尋找相關的內容合作平台。這個時候,IoT是他們的機遇。

比較普遍的觀點是,音頻未來會是一個發展緩慢、但有價值的行業。

但緩慢本身已經是一個問題。喜馬拉雅的一位高管曾經在一次閉門分享中提到,他們很焦慮的一件事情,是隨著5G的到來和流量的降價,視頻會進一步不斷去蠶食音頻的空間。畢竟,對大多數人來說,可視化顯然會帶來更大的感官刺激。

對這個擔憂形成佐證的是,在最近兩年,長視頻與直播都已經受到了來自以快手、抖音為主的短視頻平台的衝擊。

那麽,音頻要如何證明,它會是一個例外?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