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表演類綜藝井噴,但綜藝能否成為演員成色的試金石?

一線導讀:表演類綜藝中表現出色的演員,只能說在一個瞬間得到了觀眾的垂青,但表演一定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演員在長篇作品裡驗證。

文丨普曼

來源丨北京日報

上周末,湖南衛視的熱門配音綜藝《聲臨其境》第二季回歸熒屏,首期節目邀請了塗松岩、嚴屹寬、杜淳、秦昊四位演員。杜淳的表演被指個人代入感太強,被主持人調侃“居然把黃渤配成了偶像劇男主角的感覺”,節目播完後也引發了觀眾對他專業性的質疑。同一個杜淳,去年因為在另一檔表演類綜藝《我就是演員》中的表現,被觀眾誇上天。當下影視圈,出現了諸如“上某節目就是演技考核標杆”這樣的論調,而好的國產影視作品卻一直稀缺,實為咄咄怪事一樁。

自2017年底的《演員的誕生》與2018年初的《聲臨其境》開辟了表演類綜藝這一新節目形式後,各大衛視和影片網站紛紛抓住表演類綜藝這一新“風口”。除了愛奇藝的《演員的品格》、湖南衛視的《聲臨其境2》,江蘇衛視的《未來的大劇》、騰訊影片的《全憑演技》等也陸續會和觀眾見面。

表演類綜藝的大規模出現,對應著這些年小花小生們“重流量,輕演技”的風氣,尋找好表演的初心當然是沒問題的,不過縱觀現有的大多數表演類綜藝,雖然直接對演技提出挑戰,但探討基本上都是點到為止,最終都走向了娛樂化。問題來了,大眾來圍觀演技,真的能推動演員的表演?還是成為一場消費表演的秀?在這個秀場中,誇的人和罵的人,很可能是同一撥,這是對表演的敬畏還是褻瀆?

當前表演類綜藝節目的模式,基本都是對經典影視作品片段的模仿,節目的特性與導師的選擇、演員的特長、話題的展開等捆綁在一起,看似只是短短十來分鐘的表演,但節目在設計上已經實現了對觀眾悄無聲息的“投其所好”,讓節目擁有很“過癮”的魅力。表演類綜藝中表現出色的演員,只能說在一個瞬間得到了觀眾的垂青,但表演一定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演員在長篇作品裡驗證。同樣,因為綜藝節目的表演片段被觀眾詬病的演員,未必就不是好演員。

核心的問題在於,儘管打著內容至上的牌子,但表演類綜藝本質的落點並不是回歸表演,總體來看仍然在迎合消費需求。有流量話題的演員,深知表演類綜藝的規則,台上演得開心,觀眾台下看得過癮。但綜藝再好,總歸只是飯後甜點,不可能本末倒置替代優秀的影視作品。

令人擔憂的一點是,有演技的熟臉們,頻繁出現在表演類綜藝節目中,奉獻看似精彩實則取巧的表演片段。如果大家一年到頭都看到這些人活躍在綜藝舞台上,那本就品質堪憂的國產劇恐怕更要雪上加霜了。從這個角度來說,還是希望表演類綜藝能少點,演員能多花點時間在劇組琢磨劇本、打磨演技。要知道,2000年前後國產劇精品迭出的時代,很重要的特點就是“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