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習主席給我們回過信丨“當好新時代‘霓虹燈下的哨兵’”

來源:學習軍團·中國軍號 作者:錢宗陽 王小磊 馮來來

夏日申城,滿目綠色。站在武警上海市總隊執勤第四支隊十中隊營房頂層望去,一座紅色基調浸染的石庫門建築,在現代都市建築群中格外醒目。那裡,正是黨的一大會址。

自1998年起,中隊官兵利用周末和節假日,到毗鄰駐地的黨的一大會址義務講解黨史,累計講解7.6萬餘場次、聽眾450餘萬人次。中隊全面建設過硬,2021年被確定為“學黨史鑄忠誠的模範中隊”全國典型。

今年春天,習主席給十中隊全體官兵回信,勉勵他們“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自覺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當好新時代‘霓虹燈下的哨兵’,永遠做黨和人民的忠誠衛士”。

“收到習主席的回信,中隊官兵沸騰了。”中隊指導員楊澤楠說,讀著習主席的回信,大家深深感受到統帥的親切關懷和厚重期許。當好新時代“霓虹燈下的哨兵”,成為中隊官兵努力奮鬥的目標。

新時代“霓虹燈下的哨兵”,守好哨位,更堅守信仰高地——

重讀習主席的回信,上等兵羅子昂感觸很深。他在部隊快速成長,與中隊持續開展黨史學習教育indivisible。

2020年開學季,正在同濟大學攻讀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羅子昂攜筆從戎。自我介紹時,他的發言真誠坦率:“我是來體驗軍營生活的,當兵只是我人生規劃的一部分。”

自帶“人生路線圖”入伍的羅子昂,對黨史缺乏深入了解。“以前,我對信仰的理解有些模糊,覺得黨的歷史離自己很遠。”他說。

新兵訓練結束後不久,羅子昂跟隨中隊戰友踏上“尋根之旅”,赴中共一大紀念館、中共中央軍委機關舊址紀念館、龍華烈士陵園等紅色場館參觀見學。

“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看著展櫃中泛黃的《共產黨宣言》中文首譯本,羅子昂感悟到了那個救亡圖存的年代,年輕的共產黨人追尋真理的執著。“以前,我總覺得理論枯燥乏味,研讀黨史、用心感受才發現,真理的味道特別甜!”他說。

黃浦江畔,3根拔地而起的擎天巨柱連接成碑,基座上,“上海市人民英雄紀念塔”鎏金大字蒼勁有力。紀念塔一側,是昔日列強圈地而建的近代西式建築群;另一側,是浦東新區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巡邏途經這裡時,班長給羅子昂講述這一座座建築背後的歷史。

當歷史照進現實,給羅子昂帶來的不僅是視覺衝擊,還有思想震撼。昔日苦難與今日輝煌的對比,讓他感受到信仰的偉力:“共產黨人是用特殊材料製成的,材料裡沒有‘小我’,只有‘大我’。”

此後,羅子昂主動申請成為黨史義務講解員,黨的一大會址解說詞,他很快熟記於心。堅持學黨史、講黨史,讓羅子昂深深懂得了人民軍隊由誰締造、聽誰指揮、為誰打仗,堅定了愛黨報國的志向,訓練執勤更加投入。

“你們發揚‘南京路上好八連’光榮傳統,堅持學黨史、鑄忠誠,連續20多年在黨的一大會址義務講解黨的歷史、傳播黨的理論,收到了良好效果。我為你們取得的成績感到高興。”習主席回信中的話,讓十中隊官兵備受鼓舞。

“不論時代怎樣變化,‘霓虹燈下的哨兵’永遠是紅色的。”楊澤楠告訴記者,置身鬧市,中隊堅持把黨史作為必修課、常修課,引導大家學好黨史、堅守信仰高地。

霓虹燈下,初心如磐。收到習主席回信後,官兵學黨史鑄忠誠的勁頭更足了,紛紛為中隊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出謀劃策。

乘坐磁懸浮列車感受中國速度,前往上海中心大廈感受中國高度,參觀國產大飛機研發基地感受中國精度……中隊把學黨史、看變化、悟思想結合起來,一路所見所聞,讓青年官兵倍感震撼。“00後”上等兵張成斌在心得體會中寫道:“沒有黨的領導,沒有改革開放的好政策,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就不會發生那麽多‘春天的故事’。”

“網生代”官兵熟悉網絡、思維活躍,十中隊發動大家創新黨史學習教育形式,鼓勵官兵自主創拍的“兵哥說黨史”系列短視頻,為駐地社區、企業、學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提供鮮活素材。

新時代“霓虹燈下的哨兵”,守護安寧,更堅守崗位抉擇——

凌晨時分,城市燈火依然明亮,戰士陳陸鵬和戰友走上哨位。

不足4平方米的哨位,是十中隊官兵常年堅守的戰位。

“當好新時代‘霓虹燈下的哨兵’,永遠做黨和人民的忠誠衛士。”習主席在回信中的囑托,陳陸鵬銘記在心。他深知,“霓虹燈下的哨兵”不僅是讚譽,更是沉甸甸的責任。

小小哨位,隱沒在流光溢彩的城市街頭。營區之外,城市生活絢麗多彩,陳陸鵬和一茬茬官兵選擇在平淡和寂寞中執著堅守。

入伍之初,陳陸鵬因長時間站崗執勤,一度產生困惑:這樣的生活有沒有意義?

“你想過嗎,我們日複一日的堅守意味著什麽?”指導員一番話,深深觸動了陳陸鵬:“如果沒有哨兵的守護,城市的安寧可能會被打破。多彩生活的背後,離不開每個人的默默付出。”

再一次走上哨位,陳陸鵬的內心平靜了。他決心當好“霓虹燈下的哨兵”,守護這份安寧。陳陸鵬刻苦訓練,各項訓練成績在中隊名列前茅,前段時間還光榮入黨。

在十中隊,官兵人人有一種自覺:無論身處哪個崗位,都要發出光和熱。

國旗班是十中隊的一張“名片”。清晨人民廣場,迎著第一縷陽光,身著禮兵服的升旗手會準時升起五星紅旗。

雖是國旗班一員,戰士王嘯麟卻從未作為護旗手走上過國旗台。他的戰位,在9平方米的地下操控室。一旦電動升旗裝置出現故障,王嘯麟就要在無法看到國旗的情況下,憑借反覆訓練形成的肌肉記憶,分秒不差地升起國旗。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王嘯麟認真地當著“備份”。

“委屈嗎?”王嘯麟的回答樸實無華:“有遺憾,但不委屈。我們守護國旗,不是為了站在聚光燈下。”

新時代“霓虹燈下的哨兵”,忍受寂寞,更堅守初心本色——

“好八連,天下傳。為什麽?意志堅。為人民,幾十年。拒腐蝕,永不沾……”當年,伴隨著這首《八連頌》,“南京路上好八連”的事跡傳遍大江南北。1982年,十中隊接替“南京路上好八連”勤務。楊澤楠告訴記者,中隊官兵牢記習主席囑托,傳承“霓虹燈下的哨兵”好傳統好作風,贏得駐地群眾讚譽。

愛民助民不忘本。自1982年起,十中隊官兵堅持定期到南京路開展為民服務活動。受習主席回信的鼓舞,官兵不僅與時俱進創新服務形式,還帶動駐地很多志願者加入為民服務的行列。

身處繁華不懈怠。駐守在中心城區,中隊訓練場地有限,官兵發揮主觀能動性,在中隊樓頂打造了一塊集搏擊館、器械場、健身房於一體的“空中訓練場”。上級組織比武競賽,十中隊官兵常常奪金攬銀。

隨著直播平台興起,不少“拍客”“播主”把鏡頭對準中隊執勤官兵。一次執勤,戰士何俊的照片被群眾傳到網上。一米八五的個頭、英俊的臉龐、挺拔的軍姿,讓何俊迅速登上熱搜。

談起當時的情景,這名年輕戰士臉“刷”地紅了:“網友‘圍觀’,是因為這身戎裝。”意外“走紅”,讓何俊更知肩上的責任之重。每次訓練,他都給自己“開小灶”;每次執勤前,他都反覆檢查著裝;遇到群眾求助,他和戰友們總是熱心伸出援手。

深夜,城市安然入睡,路燈星星點點,陪伴著哨位上計程車兵。從空中俯瞰,巨大樓宇間的哨位,只是一個微小光點。但微光暖暖,守護著和平安寧。望著執勤官兵挺立的身姿,記者堅信:新時代“霓虹燈下的哨兵”,永遠是黨和人民的忠誠衛士!

攝影丨楊相騰

(學習軍團·中國軍號出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