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別人壓馬路時,我們在讀內經」,學中醫的你要多努力,才算行?


在中醫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漫長過程中,湧現出了大量的中醫藥典籍。或是介紹百草的藥性藥理,或是講藥物配伍規律,或是名家的醫案雜談,林林總總,數不勝數。這些書籍是前人嘔心瀝血所得,是中醫發展過程中提煉出來的精粹,為後人治癒病疾提供了最有效的指導,也為後人發展中醫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中醫的發展歷程是坎坷的,特別是近代新文化運動中的存葯廢醫,幾乎使中醫遭受滅頂之災。如此背景下,這些中醫藥典籍現今的命運如何?在現在的高等中醫教育中,這些典籍又佔據什麼樣的位置和比例?它們是否還發揮著曾經的作用?

學校:不學醫書無以立

高等中醫教育作為培養現代中醫的主要方式,對典籍的重視程度,無疑反映了現代社會對這些古老文字的態度。

據了解,在現代高等中醫教育中,經典醫書非常受重視,在整個中醫的培養過程中佔了很大的比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無論是從具體的課程設置來說,還是從教學理念來說,或者從師資配備來說,對中醫典籍的學習都是中醫類院校的重頭戲。

在現代的高等中醫教育體制下,學生在校期間既要學習中醫的知識,又要學習西醫的理論。這樣的背景下,如何豐富學生的中醫底蘊和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無疑,閱讀大量的中醫典籍、中醫文獻、中醫歷史,是一種非常有效且可行的方法。

據了解,在現代的高等醫學院校中,無論是以培養中醫為目標的藥學院、基礎醫學院、針灸推拿學院等學院,還是以培養護理或醫政人員為目標的人文學院、管理學院等學院,都涉及對古典醫著的學習。

關於傳統的四大經典醫書,現在學術界尚存在許多爭議。有學者認為是《神農本草經》、《素問》、《靈樞》、《傷寒雜病論》四種,也有人認為是《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還有人認為是《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幾部醫書,目前還沒有定論。

但就學校的課程設置來說,這些爭論沒有產生什麼太大影響,凡是對基礎理論影響大、貢獻大的書,大部分學校都開設了相關的課程來督促學生的學習。

據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一位蔣姓教授介紹,中醫藥大學目前以《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四部醫書為四大經典,每部書均為學生本科期間的必修課程,考試時採取多種方式考察學生的掌握程度。校方也希望通過考試的方式,來引起學生對這些經典的重視,起到促進學生閱讀、學習的作用。

本科帶課的老師是與學生接觸最直接、最多的一線教學者,很重視學生的中醫基礎是否紮實,在教學的過程中,經常強調閱讀中醫經典的重要性,也常給學生推薦許多經典書目。首先是《黃帝內經》,《黃帝內經》可謂是經典中的經典,但是它重點講的是理論和基礎方面的內容,在用藥方面涉及的內容較少。隻掌握這些理論,遠遠達不到治病救人的水準。這就引入了《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大大補充並發展了《黃帝內經》,據統計,現在方劑書裡60%的經方都來自《傷寒雜病論》。藥物的配伍規律、如何降低毒副作用使藥效發揮到最大等等是傷寒雜病論的重要內容。除此之外,老師還向學生介紹《金匱要略》等重要醫學典籍,以及各個時期的中醫大家。

儘管不同的學校、不同的老師強調的必讀書有所出入,但是他們推薦學生廣泛閱讀中醫典籍的目的卻大同小異。一方面,通過廣泛涉獵各家醫典,為中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閱讀中醫典籍是培養學生中醫思維的重要方法。長期的閱讀為學生沉澱了一定的中醫文化底蘊,使面對病人的時候,能夠用中醫的方式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如今,為了適應新的醫療模式,各大高校也把一些西醫知識列入了必修課程。據了解,高等中醫院校的課程設置除了中醫課程外,還有一些很重要的西醫課程,如正常人體解剖學、組織學、生理學、生物化學、藥理學、病理學、醫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細胞生物學、胚胎學等等。毋庸置疑,這種教育理念有助於培養中西醫優勢互補型的人才,有助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值得推崇。但是這種模式大大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學中醫的學生往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把本專業的課程學好。


學生:別人壓馬路時,我們在讀內經

在中醫藥大學,隨機從校園裡找了一些學生來聊。當問到有沒有讀過四大經典醫書時,他們說:「校園裡你隨便拉一個學生,肯定都讀過。除了四大經典,還要讀很多書,醫學、醫史、醫案……別的專業的學生去逛街壓馬路,學中醫的都在看書。」

學好中醫,必讀醫書,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無論學生是出於自己的興趣,還是出於對學校教學目標的完成,他們的閱讀面都是非常廣的。除了醫學類的典籍、他們還廣泛涉獵醫學史、醫學思想等大量書籍。不過,在閱讀過程中,一方面是享受著閱讀的快感,體驗著心中之惑被解開的美妙感受。另一方面,要想真正讀通、讀懂這些卷帙浩繁、塵封已久的醫學典籍,也需要花費許多精力去解決閱讀中遇到的一些困難。

首先是語言文字方面的障礙。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這是學習中醫典籍最普遍的問題之一。中醫文化源遠流長,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中醫」一詞最早見於班固的《漢書·藝文誌·經方》:「有病不治,常得中醫」,這句話中的中醫和現在所說的中醫不是一個意思,卻為中醫發展的濫觴。

就四大經典醫書來說,學術界普遍認為,《難經》和《神農本草經》編於戰國時期,《傷寒雜病論》為東漢張仲景所作,《本草綱目》為明朝李時珍所著。這些經典醫書的成書時代距現在年代久遠,暫且拋開歷史背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異,僅僅文字方面就與現在有很大的出入。如果沒有堅實的古文功底,面對這些醫學精粹,難免覺得詰屈聱牙、不知所雲。而且,中醫學院的學生大部分為理科出身,與文科班學生相比,語言文字方面的積累不是很深厚,這也是他們遇到閱讀難題的原因之一。

其次,高等中醫院校學生還有諸多思想方面的問題。現代社會不少人對中醫存在認識上誤區,他們把中醫和西醫相比,認為西醫是科學的、先進的,中醫則是迷信的、落後的。甚至有人以訛傳訛,把中醫作為愚昧、迷信、騙人的東西大肆抨擊。這難免影響中醫院校學生對中醫的認識和信念 ,造成思想上的波動。

究其根本原因,是對中醫缺乏文化層面上的認識。所以,閱讀中醫典籍時也會有許多思想上的困惑和懷疑。正因為如此,學生要更加重視這些曾被束之高閣的書籍,通過大量的閱讀,理清中醫的起源和發展歷程。只有對中醫的根源有了很好的了解,才能真正把握中醫的內涵。進而深入了解中醫文化如何傳承,以及對社會做出了哪些貢獻。換句話說,要想根本解決這些思想困惑,應該從文化的角度來認識中醫、閱讀中醫書籍,有區別地傳播中醫文化。

高等中醫教育把對中醫古籍的學習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力爭在整個中醫教育體制中營造尊重典籍、利用典籍的良好氛圍。受學校重視、倡導的影響,在校學生對這些中醫典籍也持謹慎、認真的態度。除了書本方面的學習之外,他們還有針對性地舉辦許多校園社團,如仲景中醫協會、中醫天地、岐黃志願者協會等。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加強交流和學習,使單調乏味的閱讀變得豐富多彩。

睿汐

作者:睿汐,資深媒體人,國醫時代創始人,醫生品牌策劃專家,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健康與公共傳播分會秘書長、國醫文化藝術創作中心總編。從事醫藥類行業媒體十餘年,創辦了國內首本打造中國醫學人文卓越傳媒的《國醫》雜誌,採訪國內諸多知名三甲醫院院長、國醫大師、著名中醫名家等,發表文章200多萬字,推出諸多有影響的作品,被業界賦予「中國當代醫藥界張愛玲」的美譽。已出版書籍《守望——基層醫生的生存世界》,是迄今為止國內唯一一一部關於基層醫生的人文紀實類書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