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康緣美域:全球掀起中醫熱!中醫藥已在183個國家和地區落地生根

歧黃之術,華夏瑰寶。自神農氏嘗百草,而「內經」,而「傷寒」,而「千金」,而「本草」,源「天人合一」之理、創「望聞問切」之法、集藥草針石之功、修「辨證施治」之術、行「懸壺濟世」之道,西醫傳入吾邦之前,先祖憑中醫功,療沉痾、鬥惡疫,更兼強體格、祛冤疾,而延嗣、寧國。

李三毛,康緣美域事業合夥人,眾合大健康團隊創始人,康緣美域大健康板塊火爆開啟,有意與康緣美域攜手的朋友,歡迎前來考察。

醫者,仁也。史載扁鵲、華佗、孫思邈、張仲景、李時珍……療民之疾苦、傳醫之仁心,凡上下五千年不勝枚舉。民敬之,謂大醫精誠、杏林春暖。

近幾年,東南亞、歐美一些國家已經承認或逐步確立中醫藥的合法地位,並設立相應的管理機構,「中醫」足跡範圍越來越廣。而借力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中醫藥發展更加闊步昂揚。

「到中國學中醫」、「中醫遊成老外愛選」、「中醫診所成老外時尚新寵」……儼然中醫界的常態。相關人士表示,「牆內開花牆外香」,在國外不斷高漲的中醫熱,反射了國內中醫的發展勢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醫的國外熱潮將催化國內中醫的發展春天,關鍵是我們要練好內功,迎接挑戰。一、中醫點亮人生夢想

許多人與中醫的邂逅,儘管曲折,卻也似冥冥中註定。遇見了,就是一生的不離不棄。

《中醫診所成國外「時尚新寵」,看看他們如何苦心「投筆從醫」!》中,放棄服裝設計轉投中醫的阿娜塔列維娜如此,放棄法律心向中醫的海金斯如此,以下這位也是如此,且既轉又合。

8年前,陽光帥氣的澳大利亞19歲小夥子喬什,帶著對少林功夫的無限神往,隻身一人來到中國,流血流汗,一待就是6年。他有著一個很有意思的中文名字——華漢通。

一次意外受傷後,華漢通去看了中醫,將信將疑地嘗試用中醫骨傷複位及針灸等療法進行治療。沒想到,經過治療,練功落下的傷竟然治好了,這讓他深深感受到中醫的神奇。

也就是這次神奇,點亮了華漢通更璀璨的夢:與其只為自己強身健體習武,不如成為一名專業的中醫師,以自己所學幫助病人減少痛苦、祛除疾患。這就像一人圓融,不如修習佛法普渡眾生一樣。

自此,他開始從自己習武的角度學習各種穴位的主要功能,開始琢磨、體會穴位之間的經絡傳導,並下定決心要進行專業性的中醫學習。後經過兩年努力,他終於成了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中醫系的一名學生,開始正式的中醫之路。華漢通從習武到學醫的轉變之路,也激勵了很多和他一樣熱愛中國文化的年輕人,與中醫結緣。

華漢通說,他習武試手時,大家都誇讚他「武藝好棒」。但他更期待的是,在未來正式行醫時,病人會稱讚他:「華醫生,好棒!」

華漢通的故事不禁讓我想起了另外一個外國友人。這位來自美國威斯康星州的外國人,中文名叫范大勇,2002年因為在圖書館看到了一本來自東方的「神書」——英文版的《針灸治療》,不想卻就此改變了他一生的軌跡。

「上面說,針灸能治療很多疾病,簡直太神奇了,就是扎扎針啊。」范大勇把這本書借回家看完後,「就跟爸爸說拜拜,不乾了。」當時他正給從事建築的爸爸打工,「乾苦力」,「不知道自己以後要做什麼,也沒想過要上大學。」

總之,是中醫點亮了他前方混沌的路線。雖然學中文時,「天哪,每個字都是一個好難的圖畫」;學針灸時,「給自己扎第一針時痛到快過世了」,但他還是咬牙堅持了過來,2012年拿到了浙江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立志做好一名「洋中醫」。

匈牙利中醫藥學會會長張慶濱曾說,「『洋中醫』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牛,給我們帶來很大壓力,但這種良性競爭就是動力,我們只有做得更好,才能對得起中醫的稱謂」。

「當醫生不是為了錢,這話是我師父教的。」50多年來,國醫大師唐祖宣一直「紮根」在鄧州市中醫院這家縣級醫院為鄉村百姓診病。找他看病,最大的特點是「不用掛號,不收診費」。

鄧州市中醫院普通醫師掛號費1元、主任醫師掛號費4元,這些年百姓受惠有多少?75歲的唐祖宣哈哈一笑,哪能記得住數啊!他只知道,經他診治的患者已遍及全國30多個省市。

大徒弟許保華43年前拜唐祖宣為師。他說:「師父對錢財看得很淡,把患者看得很重,對醫術要求很精。我們這些弟子會一直傳承下去。」

「若無名師指路,必如夜行無燈。」重拾中醫師承教育,正帶給傳承中醫之魂更堅實的土壤。起源於清代中葉的「臣字門」,是首都中醫兒科界有名的學術流派。這一天,該流派的第六代傳人徐榮謙舉辦了52位弟子的集體拜師儀式。

印尼中醫兒科醫生林春豪是眾弟子中的一員。學成歸國後,他開的診所在當地備受歡迎,此次專程來京參加集體拜師儀式。「老師常跟我講,要好好給百姓看病。我銘記在心,從醫出診遵從教導。」林春豪說。

「授弟子林春豪,醫名林世臣。」在接受了林春豪的三鞠躬禮後,徐榮謙說:「望我的弟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奧運冠軍丁寧及女乒國家隊、「金牌教頭」李琰及女子短道速滑隊,皆延良醫以中醫「五色五味」「葯食同源」之說,寓調理、滋補、治療等於一飯,以強體能,幾近「不乾預日常飲食」之最高境界。

中醫診療運動損傷奇功顯著,愈為體育界所納。花滑名將趙巨集博,好針灸推拿以通經活絡。嘗跟腱斷裂,得中藥外用良方大有裨益。「飛魚」菲爾普斯借中醫拔火罐之力,身負「東方紅圈」奧運奪金。

導演張藝謀,蜚聲國際,深信中醫,精神奕奕。其母曾為醫,以草藥為少年藝謀醫皮斑、以蜂毒祛風寒。張導藝謀總結養生心得:「身心虛無,聚精會神」。

演員張靜初,尤好冬日艾灸祛寒、夏日刮痧祛暑。

一眾年輕藝人,親睹骨盆錯位之同行左小青,中醫師左肘下壓其胯、右手穩推其肩,手到骨正,觀者無不嘆服。

話劇大師馮遠征常飲胖大海茶以護咽喉。老戲骨陳寶國,少患惡疾,服湯劑300餘副得以保命,與國醫結不解之緣。

中醫無國界,但它的根在中國,希望老祖宗留下的寶貝,在我們的手中,在與別國的良性競爭中,紹隆永恆。

二、中醫前景不可估量

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啟了中非合作的新篇章。自從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成立以來,中國和非洲之間的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作為中華文化重要載體的中醫藥也來到了遙遠的非洲。中醫文化如何在南非落地生根!

馬隆格是南非約翰內斯堡同仁堂藥店的店員,他正給來店的顧客介紹中藥。

在藥店裡,都有專門的坐診醫生給顧客問診開藥,馬隆格對中醫很感興趣,跟著這裡的醫生學了很多,久而久之,也就粗略地掌握了一些簡單的中醫知識。

馬隆格說現在來店裡買葯的顧客不只是南非人,還有很多周邊國家的人,雖然現在自己只是店員,但對未來,他已經有了清晰的目標。

說到中醫藥,它與非洲傳統醫藥有很多相似之處,因為中醫藥有著成熟的理論體系和療效確切的產品,所以很容易被當地民眾所接受。而且,中醫藥也在很早的時候就在非洲有了合法地位。

在馬爾他,「我們每天診治的病人20多位,有時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據不完全統計,1/3以上的馬爾他人接受過針灸、推拿等中醫治療。」

在蓋亞那,「接受治療往往需要排到1個月後。」「總理還要求自己的保健醫生學習中醫推拿、人體穴位以及拔火罐等。」

在納米比亞,原始部落的辛巴族「紅泥人」從800公里外跋山涉水到首都溫得和克找中國醫療隊看病。醫護人員從國內帶去的風油精、紅花油等更是風靡當地。

在喀麥隆首都雅溫得,每天一大早,中醫診室過道就排起長隊。有些患者從300多公里外的杜阿拉趕來,就為了掛中國針灸的號。在他們眼裡,「中國銀針,很神奇!」

……以上內容是中國援外醫療隊員們所講述的親身經歷。「每一位援外醫生都應是一位文化使者」,在他們的努力下,中醫之花才得以開遍更多的角落;在一些國家,從政府官員到普通平民,才得以收穫無數的海外中醫「粉絲」。

中醫不僅是醫術,還是一種文化,它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最為耀眼的瑰寶之一。

五千年傳承,醫不僅醫,而史志哲學、而天文地理、而人情世故,博大精深,可謂中華傳統文化血脈。

中醫巨製之題,雅俗共賞:《脈經》《瘟疫論》《婦人規》,言簡意賅;《銀海精微》,晶瑩剔透;《紅爐點雪》,詩情畫意;《金匱玉函》,雍容華貴;《儒醫精要》顯儒家氣息,《天元玉冊》散道家之風,《龍樹菩薩藥方》存佛家境界……

中藥漢方之名,源遠流長:「虞美人」,鎮痛止咳,為虞姬精誠所化;「漢宮秋」,調經止血,源昭君出塞之說;又如,關公須、諸葛草、霸王鞭、花木藍……舉不勝舉也。

儒而知醫,古風也。眾先人詩者,善吟醫論葯、攝生防病,造詣頗深:陸遊《肥胖症》、杜甫《病後過王倚飲贈歌·瘧疾》、白居易《眼病》、劉禹錫《贈眼醫婆羅門僧》……醫文並茂,膾炙人口。

更兼傳統文學巨著,常蘊醫術之道、傳養生之識,與中醫文化交融滲透,匠心獨具:讀《三國》,關公華佗「刮骨療毒」喻志堅;賞《西遊記》,三藏以九味中藥誦詩抒懷勵志;看《水滸傳》,湯膏丸散丹,齊集經典名方;品《紅樓夢》,內、外、婦、兒、皮諸科俱全,無愧百科全書。

而今,有《大明劫》《李時珍》《刮痧》《大宅門》《神醫喜來樂》,言「醫道甲天下」、弘「慈悲濟世人」,佳作迭出。更有《老中醫》尋根「孟河醫派」,弘揚國粹。

傳承什麼、怎樣傳承、如何發揚?

但同時,傳承發展什麼、怎樣傳承發展、如何發揚光大這三個問題也擺在繼承者面前。

醫德是中醫文化的靈魂,是中醫傳承之本。

唐代孫思邈提出「大醫精誠」,被譽為「東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它高度概括了作為中醫醫生,不但要有「至精至微」的醫療技術,還要有「普救含靈之苦」的良好醫德。時至今日,許多國醫名師都秉承著「大醫精誠」之心。

革故鼎新是中醫藥生生不息的源泉。五千年來,中醫繼承者們承上啟下,從不固步自封。在現代醫學快速發展的當下,他們以古典中醫為基石,努力將中醫理論與現代科技創造性地結合起來。

中醫的望聞問切和西醫的望觸叩聽,其實是異曲同工的。傳承中醫必須把中西醫很好地結合起來。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6年12月發表的《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顯示,中醫藥已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副主席董志林曾表示,傳統醫藥產業是國際公認的朝陽產業,而中醫藥則是傳統醫藥產業中的朝陽產業。近20年來,中醫藥在海外發展迅速。中醫的治療方法特別是針灸和中藥,已經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得到認可。在世界傳統醫藥中,中醫是唯一的可以平行、獨立於西醫之外的醫學體系。

針對未來,董志林還表示,中醫藥是中國為數不多的能夠走向國際的民族產業,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其他國家難以實現本土化。而且,中醫藥貿易不受反傾銷影響,可以帶動相關貿易,改善外交和政治關係,中醫藥產業發展前景不可估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