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你就別來卷外賣了!”前記者失業後送外賣,遭其他騎手當面嗆聲

商圈:所有的喧囂在夜裡落幕

我開始送外賣是2022年12月28日下午,那時我的經濟狀況捉襟見肘(參見《38歲前記者失業送外賣,流淚發問:為什麽我那麽努力還是找不到工作?》)。為了生存下去,我來到望京的一個車行,抽完三支煙後,選租了一輛電動踏板。車是野生的雜牌子,有一些破舊,和我狂野而破碎的人生很搭。我們將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穿梭於北京的大街小巷。它將經過各類嘈雜,景區與繁華,煎餅攤與酒吧,並多次被保安攔下。三個月裡,它將被大雨衝刷四次,被積雪覆蓋兩次,摔倒三次,前輪蓋碎出一道長縫。

在路上,速度刺激了我的腎上腺素,讓我感到暢快淋漓。外賣旺季的時薪並不低,這份工作暫時解決了我的經濟困境,讓我看到很多這個城市不為人知的秘密。

騎手的行程不外乎三個標準的路線:商圈取餐、送餐路上、抵達小區。我也給所送物品分過類:最多的是各類餐品,還有鑰匙、禮品、文件、藥物、情趣用品、鮮花與蛋糕等。也送過比較特殊的:一句罵人的話,兩片尖細的樹葉,一位醉酒的大哥等。

三裡屯徜徉著時尚的年輕人,這裡的單子特別多,因為餐廳和各類購物商鋪都多。我在這裡取過漢堡、首飾、衣服與鮮花,都是10元以上的閃送單,寄往幾公里外的周邊小區。

從東到西,很神奇地經過了兩個大悅城。車水馬龍,人潮湧動,光影陸離,都在彰顯著都市消費的繁榮景象。

北京的午夜生活並不像我老家成都那麽豐富,商圈周圍的人群減少,所有的喧囂都落幕,寬馬路邊上的街道與廣場顯得空曠,塑膠袋在風中起舞。

白天這裡是遊客最擁擠的景點,深夜2點的後海、南鑼鼓巷、鼓樓,就完全沒有了白天喧囂。

簋街上的食品外賣單最多,尤其是有多家分店的胡大,辣是這裡的主色調。簋街的雙向道路中間有護欄,是典型的北京城區的寬馬路設計,馬路兩邊必須繞行很遠才能到對面。

路過酒吧街時,年輕的人們提著瓶子抽著煙,還能隱約聽見酒吧內樂隊的即興演奏。我也曾是醉酒的一員。我2011年夏畢業來到了北京,職業生涯的前半段在幾家知名媒體做記者,後半段轉型互聯網和公關行業,創業失敗後,陷入了找工作難的困境。這才戴上頭盔,蹬小電驢跑外賣。

1月17日在望京凱德Mall取餐,路過商場裡的書店,很想進去翻翻幾本書。我曾是個寫字的人啊。但是我手上還有外賣單要送,只能作罷。

2月14日晚,在藍色港灣路過一家玩具店,奧特曼是光明與希望的象徵。當時,我接了一個蛋糕單,總是怕顛壞,怕自己一個人吃不完。我用《奧特曼》裡的台詞鼓舞自己,“電光雷轟,討伐黑暗。熾熱的能力,拜託了。”男孩都喜歡奧特曼。

半夜的單很多都出在那種小作坊,它們專做外賣,多為掛牌經營,衛生環境堪憂。我在朋友圈提醒,大家最好別點夜宵,點餐也要留意是否為自己去過的實體店。

在旺季時,一些商家會出現爆單。一堆配送員們焦急地等待著出餐,不斷地催促,也會選擇在軟體上報事故和加時。最怕超時罰款了,部分小哥開始罵罵咧咧。我跟這些小哥的交流其實並不多,因為等餐時被其他小哥發現我竟然在手機微信讀書上看蘇珊·桑塔格的《土星照命》。我第一次說出自己做過記者,也從事過互聯網、公關後,對方毫不客氣地說,“你就別來卷外賣了吧。”

我就像書裡形容本雅明一樣,土星氣質就好。

在路上:深邃的夜,刺骨的風

“這可是體力活啊。”朋友圈裡有人給我送外賣的照片留言。事實上,騎手大部分時候在路上騎車,並不消耗多少體力。只是,冬天的寒風太冷,戴著手套也能把手凍麻了,腿就更不抗凍了。

傍晚的煙囪與吊塔,城市不斷擴張著建設。我喜歡這種構圖與留白,自然與工業融合在一起的景觀。

下雨天,通過頭盔背後的視角會是怎樣一種風景?失焦,小小的水滴被放大,抑或模糊。我看不清這個世界,也看不清自己。

我主要跑望京一帶,但系統派單難免越派越遠,連派多單後,可東觸通州、南及大興、西抵海澱、北達昌平。每次開工,我都會在酒仙橋全季酒店旁的電櫃換好滿電。看著電櫃所剩電池的數量,能判斷行業的興衰。3月,電櫃的電池都不夠騎手換了,大量的騎手入行。

1月11日晚,接到一個配送至西城區百萬莊的單。送完單後,我的手機WIFI突然自動連上。2011年底至2015年底,我曾在這裡上班,中新社的《中國新聞周刊》就在這樓的三樓。編輯們是否還在加班編稿?我還挺懷念為一個個稿子熬夜的那些日子。我在樓下駐足良久,“就不上樓了吧,也沒我的稿子”,抽了兩支煙後,我拉下頭盔的護目鏡,騎上車走了。

1月22日晚珠寶街,話劇散場,觀眾陸陸續續地出來。我在找公廁時,偶然到了開心麻花旁邊,我很久沒看戲了。這必定是一場好戲,大家開心就好。

北京有著典型的寬馬路設計,但總有大量的汽車把非機動車道當“停車場”。留給小哥的路面不多了,如果碰見逆行的其他電動車是最危險的。一次在酒仙橋路往萬紅西街轉彎時,一個小哥突然冒出,和我擦車而過。

1月17日半夜1點,酒仙橋路與萬紅路的交叉口,一個同行小哥和一個計程車相撞。

1月20日晚路過奧林匹克公園。這裡白天有大量的遊客,晚上鮮有人煙。寒冷的天空下,彩色燈光秀變幻莫測。

跑多了,路也就熟悉了。從望京到三元橋,不走輔路。從望京去天通苑方向得走輔路,不然就繞高速上去了。一次送餐,我錯誤地騎上了高速,後面跟著個女小哥,想必她也順路。對,小哥成為一個職業後,女騎手也被喊作“女小哥”。我發現路線錯誤後,不得不掉頭逆行。她也掉頭,我跟著她返回輔路。她騎得太慢,長長的頭髮從頭盔裡垂下,我很快就超車了。

這個大廈,在我曾工作的互聯網公司旁邊。很巧的是,一個前同事給我介紹了一個女孩,也叫這個名字。我在微信裡開玩笑:我為你建了一棟樓,送給你。我想她一定是一個非常好的女孩,送外賣的我一直不敢見她。

1月23日,雪夜送餐,路上非常打滑,剛好電瓶又斷斷續續熄火,可能是觸發了低溫保護。何不停下來欣賞下雪景,這一單差點就超時了。

小區:城市裡的一座座孤島

每次抵達,都是急匆匆的。很多小區並不讓小哥騎車進去,只能徒步,比如霄雲路一個別墅區,走路進出大概近20分鐘。加上沒有電梯要爬六樓、七樓的老小區,都被外賣員稱為“垃圾單”。

送餐去一個高層小區樓上,發現電梯壞了,我尋找是否有其他備用小電梯。手寫的電梯維修公告,以及住戶們的追問與回答。

最要命的是,北京的絕大部分小區都有高牆和圍欄,有的只能從一個固定的門進出。到處都是圍牆,就像是漂浮在城市中的一座座孤島。望京有幾個小區,小區內的樓也建圍牆,你根本無法從C區進入到D區。我經常碰見其他小哥罵罵咧咧提著餐走出來,重新找門。找門,找樓成了日常送餐的必備技能。

在酒仙橋附近的兩個小區中間,展開了一條大馬路,小區被圍牆保護得嚴嚴實實,異常靜謐,住戶們大概都睡著了。實體與虛空形成鮮明比照,我似乎更渴望將電瓶車駛向那片更為遼闊自由的黑暗。我將畫面的上半部分空出了一片“留白”。

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小區保安,送完餐出來我有時會和他們閑聊幾句,來北京多久了,老家哪裡的。半夜時,保安大叔都在亭子內打瞌睡,必須靠吼才能叫醒。我盡量不和他們對峙,不讓外賣車進,那就靠腿唄。

和保安搞好關係,他們還會給你指樓:進去後右轉、第二個路口左轉、抵到頭、再左轉、第一個路口右轉,第三棟便是。我當場就懵了。在望京東北方向的一片獨棟式別墅區,保安小哥騎著摩托車帶我去送餐,再帶我出來。裡面太大了,找不著北,導航也失效了。

接過很多別墅的單,剛開始這種富麗堂皇給了我極大的衝擊感。別墅區的單特別麻煩,幾乎都不會讓外賣車進,必須得走進去,並且裡面的樓還比較難找。別墅住戶的客戶都小心翼翼,又不失禮貌,他們大都不喜歡開門拿餐,讓小哥們把餐或快遞放門口就行,或者讓物業保安送上去,比較在乎安全性和隱私。

元旦節跨年夜,我給一個別墅送了一單壽司。這回有人出來接餐,是一個年輕人,屋內是溫暖的燈光與歡聲笑語。據我觀察,別墅區大都住著年輕人。我後來也想通了,他們也是通過幾代人的努力而成功的。

年輕人對我說了聲“新年快樂”,我也報之以祝福。他塞給我一罐可樂和一個紅包。當晚,在一個老舊小區旁,我看見一個黑影在翻垃圾桶。我實在不願回想,這個轉場,對我情感上的衝擊太劇烈,至今都無法承受。我從衣兜裡摸出紅包,抽出那兩張嶄新的10元紙幣給她,而我保留著紅包殼。

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然後交匯在同一片天空下。

進入2023年3月,外賣淡季,單量太少,一個小哥守在商區外打盹兒。而我乾脆在路邊看大爺們打牌。我想這個時候應該離開這個行業,另謀生路,畢竟租車也要成本。3月27日下午五點,我在望京車行退了車,騎上了很費腿的共享單車回家。和在電瓶車上的感覺完全不同,風景都變慢了,腳力吃緊。同樣的距離,要花更多的時間與努力,像是不同的人生。

離開了外送行業,我還挺捨不得電動車的——它是那麽彪悍,陪我度過了最孤獨的日子,帶我看到了北京的夜景,這些照片將在我的記憶裡泛光。在春節時,我和它在一個小區樓下還看完了一場免費的煙花。春節快樂!希望有人聽見我的祝福與呐喊。

作者丨陳濤 攝影丨陳濤 編輯丨金四 出品丨騰訊新聞 谷雨工作室

版權聲明:騰訊新聞出品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複製和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