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戴家湖重生記

江岸汽笛悠揚,碼頭客旅如織。

眼下這樣一幅熱鬧的景象,69歲的礦棉廠退休工人賀鏡平半個世紀前也曾見過,那是在上世紀支援武鋼建設的年代裡,很多從天南海北來到這兒的人,因一時沒房住,便在沿江靠廠的地方建起工棚——坑窪的水泥路緊挨著一座座低矮磚房,房頂由鐵皮與瓦片層層疊蓋,相互遮蒙。

“人居環境惡劣”,是賀鏡平對棚戶區脫口而出的評價。潮濕悶熱的環境,隨意堆放的雜物,加上由燒煤爐引起的熏嗆,曾長期困擾著人們的生活。

戴家湖

這一狀況持續到2015年。對不幸再次中風的他來說,當年“不幸中的萬幸”,便是在青山區棚戶改造中與家人搬離了原先只有20多平方米的破房,住進了在棚戶區原址上新建的青和居社區一室一廳公租房。

一改昔日凋敝之景,乾淨整潔的人居環境,讓賀鏡平心裡敞亮了許多。身體逐漸康復後,老賀自願前往青和居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免費為前來辦事的居民泡大碗茶。“在我心裡,這兒也就是我的家……”賀老的故事,展現的便是武漢依水臨江提振民生的真實圖景。

而在武漢,環境的變化,不僅體現在人居改善,讓青山綠水在這座工業重鎮“重獲新生”同樣正處於進行時。

“50年代一湖碧水,60年代一池煤灰,80年代一座‘黑’山,2000年一堆垃圾。”這是武漢青山區戴家湖一路“生生死死”的真實寫照。

由湖變山,又由山變“坑”,再由“坑”變垃圾山,最後由垃圾山變成生態公園,戴家湖公園歷經多次“變臉”,見證了武漢半世紀來從原生態到破壞再到恢復生態的全過程。

在戴家湖公園“園史館”,年過七旬的中國一冶退休職工、青山區居民講解員胡升指著一幅幅資料圖片娓娓道來,讓人仿佛身臨其境——“1957年,10歲的我跟著武鋼父輩建設者的隊伍踏上青山區的土地,現在已60年了。當時,在離我們居住地不遠的地方,發現一個美麗的大湖。夏天,我們在這裡游泳、釣魚、撈蝦子,那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時光。”

後來,戴家湖成了青山熱電廠的生產用地,電廠每天產生1200噸粉煤灰,戴家湖從此成為電廠的貯灰場。“10年過去,我們眼看著這個湖被粉煤灰填平了,變成了一個大操場,很多小孩在上面踢足球。又過了10年,逐漸堆積成一個約20米高的粉煤灰山,人們戲稱戴家湖變成了戴家山。”胡升說。

隨著武漢加快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市區兩級政府頒布戴家湖公園建設規劃。立體開發戴家湖、建立生態公園的方案在2013年底啟動,總投資4.26億元,修複改造面積達到50.67萬平方米。

如今,公園內種植樹木3萬餘株,綠化率達91.8%,垃圾裸露、粉塵汙染、土壤貧瘠、水體汙染、生物多樣性低下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不僅如此,公園內大量利用廢舊紅磚、耐火磚、工業廢棄物等做鋪地材料、雕塑及坐凳,節約資源的同時,形成了獨特的工業記憶氛圍。去年底,戴家湖公園園林綠化與生態修複項目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也成為湖北省唯一獲獎的項目。(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