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A股減持猛如虎 半年1112家公司欲減持263億股

財聯社(上海,研究員 黃一靈)訊,1112家公司、263億股,2019年上半年A股減持猛如虎。

據財聯社統計,截至6月30日,A股2019年以來新增約1590筆減持計劃,涉及上市公司1112家,涉及股東2709位,計劃最高減持合計263億股,這意味著平均每天有15個股東發布減持公告,每天有近9份減持計劃發布。

對比往年同期數據來看,無論是減持筆數,還是股票減持數量上限,均創近五年來數據新高。值得注意的是,股東正當減持無可厚非,但對於實控股東和產業資本進行清倉式減持的上市公司,投資者需要重點關注。

1112家公司計劃減持263.12億股

進入2019年以來,上市公司減持公告的發布一直持續不斷。

東財Choice數據統計顯示,截至6月30日,A股2019年以來新增約1590筆減持計劃,涉及上市公司1112家,涉及股東2709人,計劃最高減持合計263.12億股。

然而2015-2018年同期,A股僅分別有159份、313份、409份、951份減持計劃發布,分別涉及公司138家、269家、337家、711家;分別涉及股東217人、439人、667人、1669人;最高減持股票數量分別為39.80億、70.17億、95.33億和114.37億。

減持主體來看,公司高管是減持主力軍。在2019年以來減持涉及的2709位股東中,有1337位是公司高管。

值得一提的是,產業資本2019年減持規模有所擴大。

粗略計算,2019年上半年,產業資本減持參考市值超1200億,而2018年同期僅1000億左右。

且今年上半年產業資本減持市值是增持市值的3倍,去年同期不到2倍。

安信證券研究中心總經理助理諸海濱曾表示,產業資本的增減持行為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業內在價值,當市場估值較低時,大股東通常傾向於增持股份。

那麽,是否反之亦然,當市場估值較高時,大股東是否傾向於減持股份?

減持目的來看,個人資金需求還是減持首要原因,少部分股東因及化解股權質押風險、自身經營需要等原因選擇減持,還有股東因股票質押違約而被動減持。股東減持並不是

減持方式上,大宗交易、集中競價、協議轉讓都是常用的選擇。由於減持新規的影響,近來,較為小眾的協議轉讓成為多家上市公司的首選。

股東擬減持股份佔總股本比例上,有221名股東擬減持股上限佔總股本比例不少於5%。

股東減持人數上,盤龍藥業、恆瑞醫藥、凱龍藥業、永安藥業、方大炭素等14家公司將被10名及以上重要股東集體減持,其中盤龍藥業擬減持股東數為15名。

解禁壓力來襲

2019年上半年減持體量如此巨大,一方面是因為2018年A股表現欠佳,上證指數全年下跌28.64%,而2019年A股卻走出階段性反彈行情,原本要在2018年減持的股東便順勢延後,另一方面則是解禁潮來襲。

2015年-2016年是並購和再融資的高峰時期,按照規定,定向增發機構配售股有三年鎖定期,而三年之後對應的是18年和19年的解禁高峰。一般而言,定向增發股東和首發股東部分小股東解禁後套現需求最為強烈。

據國盛證券統計,解禁減持在市場減持中的佔比一直較高,最低也有40%以上。因此,雖然解禁不等於減持,但解禁一定是減持的主要原因。

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A股將共有2558億股限售股解禁,解禁市值將達2.68兆元。

每月限售解禁市值分別為2627.51億、1556.08億、1589.89億、3975.53億、2732.67億、3234.85億、2438.66億、2818.85億、2098.21億、2770.59億、2651.65億和2988.09億。其中,4月、6月和12月是解禁三大高峰。

國信證券認為,整體來看,隨著2018年8月以來解禁規模持續回升,當前市場仍積壓了最高約3200億規模的減持計劃,後續市場仍將長期面臨解禁股二級市場減持威脅。

清倉式減持頻現

2019年以來,清倉式減持計劃頻頻湧來,甚至連最適合長線投資的券商股都被清倉減持。

6月25日晚間,中信建投發布公告稱,中信證券擬減持其所持有的全部中信建投股票4.27億股,佔公司總股本比例5.58%。

5天之前,即6月20日,中信證券和世紀金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所持有的中信建投合計6.64億股限售股開始上市流通。

財經評論人士郭施亮認為,中信證券選擇在這個時間點進行清倉式減持的行為,或對市場投資信心及賺錢效應構成或多或少的打擊。

減持公告發布後的三天交易日內,中信建投累計跌幅高達20%。

隨後,在中信證券股東大會上,中信證券董事長張佑君對此解釋稱,根據減持新規,現在做的是一個表述,是在未來3到6個月申請這樣一個事情(減持),並不一定是在3到6個月之內一定實現,還是要看市場環境的條件,減持新規是要求提前做出表述,能不能實現,未來在執行過程中會有公告。

事實上,不止中信證券,光6月份宣布清倉式減持的上市公司已先後有天和防務、博騰股份、東晶電子、吉藥控股、恆潤股份、光威複材、天翔環境、華自科技、星湖科技等21家上市公司。

24家公司終止增持計劃

減持潮襲來的同時,宣布終止增持計劃的上市公司數量也創新高。

財聯社以關鍵詞“終止增持”在Wind上搜索發現,2019年以來,共有24家上市公司發布股東/董監高終止增持公司股份的公告,而2018年全年這一數量為12家。在這24家上市公司中,其中有17家公司2018年扣非淨利潤虧損。

從月份來看,4月以來,終止增持的上市公司明顯增多,4月-6月分別有5家、8家和5家。恰巧的是,4月下旬,A股股市也迎來調整。

關於終止增持的原因,上市公司的答案大同小異,不是環境變化、金融行業發生變化、融資渠道受限、資金不到位;就是股東股份被質押凍結,流動性緊張。不過,也有特例。像*ST保千主體終止增持計劃主要原因則是因為公司連續兩年淨資產為負值且財務報告被出具非標意見,觸及暫停上市的規定,而公司暫停上市將導致增持計劃無法繼續實施。

但簡而言之,絕大多數上市公司終止增持的理由就是“沒錢”。

對此,東北證券研究總監付立春認為,不排除有些上市公司的股東、董監高確實存在無法完成增持計劃的客觀原因。但前期披露大手筆的增持計劃會對股價有較大的提振作用,存在“忽悠式”增持的情況。可以考慮啟用立法程序,對擾亂證券市場行為嚴厲打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