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們為什麼這麼要重視腸道菌群?因為…

人體腸道內的微生物比人體細胞的十倍還多,它們維護人體健康,調節免疫系統,維持消化系統「有活力地」運轉。即使人處於休息狀態,腸道仍在蠕動,除參與消化吸收食物外,還參與許多重要器官功能的調節。

壞習慣讓腸道提前衰老

腸道也有年齡,只要腸道年輕,人也就容易活得更久更健康。隨著生理年齡的增長,腸道內菌群會出現變化。以腸道內有益菌群的雙歧桿菌為例,大多數人青少年時期,雙歧桿菌就逐漸減少;到了青年時期,雙歧桿菌比例從40%逐漸下降到10%左右,腸道開始「老化」;步入中老年期後,雙歧桿菌等有益菌群數量又進一步減少。因此,雙歧桿菌的數量常被用來判斷腸道年齡,同時也反映一個人的體質狀況。要想保證腸道內有益菌的數量,讓腸道更年輕,可以吃一些能為腸道提供有益環境的食物,或主動補充含益生菌的膳食營養補充劑,有助於有益菌群的繁殖。

那麼,腸道有了有益菌群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嗎?事實上,如果我們不注意保養,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如作息不規律、飲食不節、吸煙酗酒等,都會使腸道微生態環境失衡,進而導致腸道提前「老化」。

腸道菌群和癌症發生有直接關聯

近年來,隨著研究深入全球科學家都將目光轉移到研究腸道菌群上,很多研究結果都表明腸道菌群和多種疾病發病直接相關,尤其是癌症,下面是普唯爾小編盤點的近年來腸道菌群和癌症之間的關聯性研究報導。

1、PNAS:經過改造的乳酸菌逆轉了小鼠的結腸癌

一項刊登在PNAS上的研究揭示了,食用經過遺傳改造的嗜酸乳酸桿菌能重置小鼠的可能導致癌症的免疫應答,並縮小前癌結腸息肉。此前對嗜酸乳酸桿菌的研究已經表明,通過口服補充敲除脂磷壁酸(LTA)細胞表面因子基因的嗜酸乳酸桿菌,可以減少導致小鼠結腸炎的炎症應答,進而降低過度活躍的炎症應答,把試驗對象的腸內環境恢復到了健康的平衡態,恢復腸粘膜完整性,從而使結腸息肉退化。

2、Science:腸道細菌可幫助治療癌症

某些生活在腸道中的細菌可幫助提高某些抗癌療法的功效,包括那些先前被認為能直接作用於腫瘤細胞的藥物。Noriho Iida及其同事發現,抗癌免疫療法及一種鉑類化療都對沒有腸道菌群群的小鼠效果較差。證明這類療法需要有合適的腸道細菌來激活某種抗腫瘤的先天免疫反應。在腸道無菌的小鼠中,這些療法在攻擊腫瘤上的效果較差。

3、J Natl Cancer Inst.:腸道菌群多樣性降低與結腸癌有關

發表在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上的文章稱,人類腸道菌群多樣性降低與結腸癌發病相關。

紐約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Jiyoung Ahn博士收集了47位結腸癌病人和94位性別/身高體重指數都與病人相吻合的正常人的排泄物,並從中提取了巨集基因組。接下來科學家對所有的DNA進行測序。結果發現結腸癌患者體內的微生物種類減少,特別是梭狀芽胞桿菌種類明顯減少,而梭狀芽胞桿菌能夠將食用纖維降解為丁酸鹽,丁酸鹽或能預防結腸癌變和炎症反應。同時梭菌屬和卟啉單胞菌屬細菌增加,這類細菌與口腔和消化道炎症相關。

4、Science:腸道細菌有望成為癌症治療新幫手

Science雜誌上的兩篇文章指出,腸道細菌有助於增強3種抗癌療法的療效。當實驗小鼠體內的某類微生物缺失時,治療的效果就降低很多。這些發現使我們對哺乳動物—微生物的共生關係有了更深的認識。

由於癌症患者的免疫系統被極大削弱,很多病人不得不使用抗生素對抗感染,這些微生物最終會對臨床實踐產生影響。 「抗生素治療可能會有副作用,這一點在之前沒有被充分認識到。」不過,小鼠體內的腸道細菌和人體腸道內的細菌並不相同,細菌在摧毀癌細胞的過程中具體發揮了怎樣的作用目前仍是一個謎。

5、Nat Med:腸道細菌「對話」小腸上皮細胞促進結直腸癌

Nature Medicine發表了德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進展,小腸上皮細胞炎症相關信號通路激活,會促進結直腸癌的發生。他們發現了一種可能參與結直腸癌發育過程的重要分子,同時證明腸道細菌與小腸上皮細胞之間的互動在結直腸癌發育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6、美法科研人員發現腸道細菌控制人體對抗癌藥反應

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Science上報告說,常用於癌症化療的藥物環磷醯胺能夠破壞腸道黏液層,讓腸道細菌進入循環系統,其中一些到達脾和淋巴結的細菌能促進免疫細胞形成,而後者會攻擊癌細胞。且當研究人員用抗生素殺死實驗鼠的腸道細菌後,環磷醯胺間接促生免疫細胞的能力會大大降低。

Science同期發表的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的另一項研究顯示,科研人員選取正接受化療、存活率為70%的癌症實驗鼠,並用抗生素殺死其腸道細菌。結果導致這些實驗鼠攝入的化療藥物不再起作用,它們的存活率在兩個月後下降到20%。

7、PLOS ONE:腸道細菌或可幫助抑製癌症發生

來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腸道菌群或可被用來降低機體患某些癌症的風險,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PLoS ONE上,結果表明,抗炎性的健康有益腸道菌群或可減緩或阻斷某些類型癌症的發生。

研究者表示,不久的將來,臨床醫生們或可通過分析機體腸道細菌的水準和類型,來減少個體患癌的風險,隨後醫生們可以開一些益生菌來替代或增強機體腸道細菌的抗炎特性。

8、JCEM:腸道菌群多樣性高的個體不易患乳腺癌

來自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顯示,絕經後女性如果攜帶有多樣化的腸道菌群,那麼其雌激素代謝產物或許對其健康更加有益,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JCEM)上。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科學家們就腸道細菌會影響女性雌激素的功能,雌激素是女性機體最原始的性激素;腸道細菌的定殖會決定雌激素產生後是存留在機體內還是會隨著尿液和糞便而排出體外。

循環在機體中的雌激素和其代謝產物的水準和女性絕經後患乳腺癌的風險直接相關。相比腸道菌群多樣性較低的女性,那些機體腸道菌群更多樣化的女性,其機體中的雌激素的代謝產物存留的水準往往較高,患乳腺癌的風險會降低。

9、Science:腸道菌群竟然影響癌症免疫治療效果

檢查點抑製劑是能夠喚醒免疫系統抵抗腫瘤的新型藥物,對癌症的治療具有顯著的療效。然而一些臨床結果表明該類藥物對一部分病人並沒有效果。來自康奈爾大學的研究指出除基因組之外,腸道微生物可能也有重要影響,首次將免疫檢查點抑製劑與腸道的菌群聯繫起來。

正常情況下,免疫細胞表面的一些受體能夠限制其對自體組織進行殺傷。然而腫瘤組織同樣能夠激活這些受體,導致特異性的免疫細胞無法對其進行識別與殺傷。免疫檢查點抑製劑則能夠通過阻止腫瘤細胞對這些受體的激活而維持免疫細胞的活性。以此解釋為何免疫檢查點抑製劑藥物治療效果存在個體差異。而如今的這兩篇研究指出除基因組之外,微生物可能也有同樣的影響。

不良的飲食習慣、濫用抗生素等藥物,會對腸道有益菌群造成極大破壞,導致腸道早衰,大腸桿菌及其它有害細菌缺少有益菌群的製約,便會乘機大肆繁殖,對消化道、皮膚造成直接傷害,代謝產物又進一步輸送到全身,對心、腦、肝、腎、等重要臟器造成重大傷害,引發多種疾病,甚至危及生命。通過飲食習慣或補充專業的膳食營養補充劑,合理調節腸道菌群,平衡腸道微生態,呵護腸道有益環境,是減緩腸道「老化」的利器。

*文字來自網路,略有刪減,鳴謝作者

參考文獻:

[1] Sender R, Fuchs S, Milo R. Revised Estimates for the Number of Human and Bacteria Cells in the Body[J]. Plos Biology, 2016, 14(8):e1002533.

[2] Hooper V. Commensal Host-Bacterial Relationships in the Gut[J]. Science, 2001, 292(5519):1115-1118.

[3] Debby L, Brinkman B M, Jeroen R, et al. Heterogeneity of the gut microbiome in mice: guidelines for optimizing experimental design[J].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 2016, 40(1):117-132.

[4] Sommer F, B?ckhed F. The gut microbiota--masters of host development and physiology.[J].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2013, 11(4):227-238.

[5] Robinson N, Macomb S, Mulligan R, et al. Type I interferon induces necroptosis in macrophages during infection with Salmonella enteric serovar Typhimurium[J]. Nature Immunology, 2012, 13(10):954-962.

[6] Ruan J W, Statt S, Huang C T, et al. Dual-specificity phosphatase 6 deficiency regulates gut microbiome and transcriptome response against diet-induced obesity in mice[J]. Nature Microbiology, 2016, 2:16220.

[7] Round J L, Mazma年n S K. The gut microbiota shapes intestinal immune responses during health and disease[J].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2009, 9(5):313-323.

[8] Alexander J L, Wilson I D, Teare J, et al. Gut microbiota modulation of chemotherapy efficacy and toxicity.[J].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7, 14(6):356-365.

[9] Yamashiro Y. Gut Microbiota in Health and Disease[J]. Annals of Nutrition & Metabolism, 2017, 71(3-4):242-246.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