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文人茶道:修身養德風雅事

厚重璀璨的中華文化,是在美酒的浸泡中生髮出的情思,是在香茶的品味中滋養出的風雅。在或奔放,或優雅,或婉約,或豪狀的古詩詞中,我們常常能夠見到「酒」的身影,也少不了茶的幽香。「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滿碗花」,李白對酒當歌的豪邁可謂霸氣側漏,而劉禹錫這首《嘗茶》,於江月之中飲茶則帶著無盡的風雅。如果說酒是熱情的化身,那麼茶則是飲品中的風雅之魂。


不管是在封建社會還是在現代民主社會,文人都是社會思想潮流的引導者和創造者。早期,茶本是皇家貢品,後逐漸在士大夫之間流行起來。任何一個朝代都有文臣與武臣之分,兩者在臣子之中的比例也有較大的不同。一般來說亂世武將重於文臣,而在少戰亂的安穩朝代,則文臣重於武將,畢竟治理國家講究的是文謀韜略,面非打打殺殺。文人大多崇尚風雅,這在飲茶一事中體現得十分突出。


從飲茶的茶具,到飲茶的環境、場所,再到各式各樣的茶藝、茶禮…毫不誇張地說,古代文人早已經將茶的文雅發揮到了極致。對於大學士蘇東坡,相信絕大多人都不陌生,據說他對於飲茶一事十分講究。有一次到宜興的蜀山講學,儘管當地有各種各樣的茶壺,但他看遍了所有的樣式都沒有找到中意的,於是便自己動手設計了一種提梁式紫砂壺。與其他茶壺相比,這種茶壺不僅外形美觀獨特,更重要的是用它烹茶能夠大大提高茶香,使茶湯更加醇香有味,因此這種茶壺迅速流傳開來,並獲得人們的普遍喜愛。後來為了紀念蘇東坡在茶事上的貢獻,人們便將這種提梁式紫砂壺稱為「東坡壺」。


「松風竹爐,提壺相呼」,在蘇東坡看來,沒有什麼比在山間的松濤中飲茶更為自在的了。即便是在政治仕途不順的情況下,他依然可以做到靜心煮茶,淡然飲茶,閑暇之時煮一壺茶,鋪一張宣紙,或提筆而畫,或狂筆疾書,或許在一部分人眼中,這種行為難免有附庸風雅之嫌,但於東坡而言,他人言語於自己又有何乾。實際、上,每一個文人都有一腔報國夢,但報國無門或受阻時,總是難免心中失落。那麼,如何排遣這種不得志的失落呢?其中相當一部分人以酒為伴,藉助醉生夢死來遺忘前塵往事,還有一部分便借飲茶、隱居等來置身事外。


正如《三國演義》開篇中所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和,和久必分」,在五千年的漫長歷史中,朝代在不斷地更替,分裂與統一也在不同的時期輪番上演,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文人的命運便如那大海上的小船,時而處在風暴中心,時而在平靜的海面上安穩前行。在太平盛世,飲茶是士大夫們休閑、放鬆、社交、娛樂的日常活動,在動蕩的亂世,茶則成了文人們尋求精神庇護的港灣,因此不管是在大唐盛世,還是在南宋的動亂時期,文人與茶都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文人最講究修身養性,而喝茶不僅可以滿足文人雅士強身健體的需求,茶道還能滿足其精神方面的需求。

從身體需求方面來講,喝茶不僅能夠生津止渴、提神醒腦,還具有清理腸胃、降低血脂等藥用功能。實際上,茶的藥用價值早在三皇五帝時期就已經成為一種常識,「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透過這則文獻記載,不難發現中國古人早就發現茶有解毒的藥用功效。陶弘景在《雜錄》一書中也曾寫道:「茗荼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君服之。」小小的茶湯還有令人「脫胎換骨」延年益壽的功效,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人們才將茶奉為一種保健飲品。


據現代科學研究結果顯示:茶葉中蘊含的茶多酚確實有很強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它可以幫助我們清除多餘的自由基,從而實現延緩衰老的作用。在英國,茶被視為「健康之液,靈魂之飲」,除了清熱解毒、提神酬腦的功效外,喝茶還能消食化痰、清心除煩、降火明目、止痢去濕等。文人一般少動,而飲茶不僅可以消食,還能幫助他們去膩減肥,因此歷代文人雅士都愛喝茶。

從精神需求層面來講、文人最為講究精神信仰與追求,以道家思想為根基,以佛家禪宗思想為延伸,茶文化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更加難能可貴的是,茶文化是飲茶活動與宗教信仰的一種完美契合。其中既有精深的哲理,又不乏關於自我修養的秘籍,不管是在什麼朝代,文人雅士們總是需要一個精神上的歸宿,而茶文化恰巧填補了他們的精神空缺,因此飲茶也就成了文人們最熱衷的休閑活動之一。


揮毫潑墨之時,古人的書桌上總少不了一杯水、一盞茶;縱情山水酩酊大醉時,亦需要茶湯來解酒;苦悶憂愁時,臨窗而望,偶爾啜一口清茶,讓微苦的味道在胸腔中蔓延、醞配----.在雜亂的情思當中,茶或化作宣紙上的一幅山水畫,或轉而形成一首或清新,或灑脫的詩歌…

在中國文人的世界裡,飲茶是一件十分風雅的事,不僅可以借茶道來修身養德,還可以在茶禪文化的熏染下參禪悟道,亦可以作為交友的道具。一邊煮茶一邊談論國家大事,一邊品茶一邊賞評悅耳的琵琶等樂曲聲。雖然人在俗世,難免只能成為一個俗人,但在人聲鼎沸、喧囂熱鬧的名利場,偶爾靜下心來煮上一壺茶,閑做優雅,也不失為一種「閑雲野鶴」式的精神享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