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匯集200件文物,國博這個展看盡山東的前世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海岱朝宗——山東古代文物菁華”今天(4月19日)在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為期近3個月,免費開放。

戰國早期的獸柄青銅豆。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西漢時期的“木南”銀豆。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該展覽以齊文化腹心地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至秦漢時期的精品文物為主體,以時代演進為脈絡,力圖讓觀眾對海岱之間的齊地文化面貌有更加直觀、深入的了解。

展覽匯集的近200件(組)文物精品,大多出土於臨淄齊故城及其周邊,還包括高青、臨朐、海陽等地的重要考古發現,堪稱山東地區最能代表齊文化特色和發展水準的代表性考古遺物。

其中,高青陳莊遺址是近年西周考古取得的突破性重要發現,出土的“豐”青銅鼎等帶有“齊公”“祖甲”“齊師”等銘文的青銅禮器,對於研究齊國早期歷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公子土斧”青銅壺、“國子”青銅鼎、“高子”青銅戈等文物揭示了齊國世家大族參政、主政的歷史細節。“齊叔姬”青銅盤、“郾王”青銅劍、“吳王夫差”青銅劍等是齊國與周邊邦國之間進行交流互動的重要物證。大武齊王漢墓、稷山漢墓出土的鎏金青銅熏爐、鎏金青銅編鍾等,顯示了西漢時期獨特的齊地文化。

戰國晚期青銅犧尊,是戰國時期齊國錯金銀和鑲嵌工藝的巔峰之作。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春秋晚期“吳王夫差”青銅劍。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戰國晚期羽人紋青銅方壺。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此次展覽分為多源同流、競爭稱雄、融歸一統三個單元。“多源同流”介紹自新石器時代至商、西周時期的齊地考古學文化面貌;“競爭稱雄” 介紹春秋戰國時期齊地的文化面貌及其特色,重點突出齊都臨淄、世家大族、邦國關係、歷史轉捩點、禮儀變革等;主要介紹秦漢時期的齊地郡國文化,重點突出齊文化逐漸融入秦漢統一王朝並最終演化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過程和趨勢。

該展覽由國家博物館與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山東省文物局、淄博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近期,採用與地方文化、文博部門聯合辦展模式,國博已相繼舉辦“江口沉銀”“禮出東方”“古蜀華章”“大唐風華”“漢世雄風”等精品展覽。

新京報記者 倪偉 攝影記者 浦峰 編輯 於音 校對 李世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