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小學推“爸爸接送周”:別當蘇大強式“甩手父親”

“爸爸接送周”更大意義是對父親角色與責任的提示,父親之為父親,說到底還是對孩子要“親”,感情上親近,行動則要“親自”。

電視劇《都挺好》截圖

文 |房清江

連日來,武漢市光谷第十一小學開展了“爸爸接送周”活動,倡議孩子的父親盡可能接送孩子上學,引發輿論關注。

在此事引發熱議後,該校校方回應,這項活動是倡議而非強製,孩子父親在外地或單親家庭的情況是極個別的,而且學校沒有具體統計父親接送數據,也沒有相應的考核指標,造成傷害的可能性很小。

以開展“爸爸接送周”活動的方式,引導父親更多地融入到孩子的教育中來,置於現實背景下,不乏積極意義。

的確,孩子上學到底是不是非得爸爸接送,並不是什麽關鍵問題,畢竟各家的情況不一樣:有的父親工作忙時間錯不開,有的在異地顧不上……若“爸爸接送周”活動是一刀切的硬性規定,那自然欠妥,也是對家長人為“附加義務”。

涉事學校並非沒意識到這點,所以是倡議而非強製。正如校方所說,活動倡議的主要目的是引起父親的注意,讓更多父親親身參與孩子的日常接送,增進父子之間的情感,並希望藉此喚醒父親的教育責任。

也就是說,“爸爸接送周”只是引導父親參與孩子教育的一種形式、一個契機。而這背靠的現實背景是,在當下的家庭教育中,父親的參與不夠甚至缺位相當普遍,這也反映在了接送孩子上。校方的調查顯示,經常接送孩子的,媽媽佔比超過53%,爸爸僅有13%;家裡承擔孩子教育工作的,選擇“媽媽”的超過90%,選擇“爸爸”的不到50%。

父親參與孩子教育的缺失,既有現實原因的製約,如“男主外、女主內”的角色分工,但更多還是觀念上的偏差,認為父親的責任是給孩子創造物質條件,教育有學校和母親操心就行了。這也導致了“喪偶式育兒”問題日顯普遍。

圖/新京報網

對孩子的成長而言,父母雙親的作用不能互相替代,最好的模式也是雙方共同努力,一起承擔照顧、陪伴、教育孩子的責任。這就需要父親們進行“角色補漏”,主動參與家庭教育,為孩子構築起完整健康的成長環境。

最近,熱播劇《都挺好》迎來大結局,劇中的父親蘇大強“C位出道”,成為熱搜榜上的常客。“北有謝廣坤,南有蘇大強”“他強任他強,我是蘇大強”——蘇大強系列的段子和表情包也屢屢刷屏。雖然角色源於小說,但其中也反映出一個典型的中國式家庭樣本,在這個家庭中,父親角色中的缺位,不僅對孩子的成長會帶來負面影響,也影響著男性自身的成熟和擔當。

在此情形下,“爸爸接送周”活動有其現實針對性。就跟“產假夫妻共享”的建議一樣,此舉一方面是為了讓孩子感受到來自於父親的關愛,培養健康的親子關係;另一方面,也意在更加公平地分擔育兒責任,構建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家庭倫理。

所以說,“爸爸接送周”更大意義是對父親角色與責任的提示,父親之為父親,說到底還是對孩子要“親”,感情上親近,行動則要“親自”。具體到一個家庭,父母對孩子的照料與教育,有分工有側重也屬正常,但不能變成“大撒把”,一些客觀條件是理由,但絕非借口,有時間有機會做父親的還應有意識地多陪陪孩子、有選擇性地參加孩子在學校的教育活動,不讓父愛缺席。

事實上,長期忽視孩子的成長與教育,非但對孩子不利,對自己來說也是遺憾——太多父親都是意識到該陪陪孩子時,倏忽間孩子長大了,才明白已經太遲。

房清江(公務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