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流感or普通感冒 別再傻傻分不清楚

BoBo每周一、三與您相約,聊聊醫療健康那些事兒。

寒冬,打噴嚏、流鼻涕、咳嗽、發燒……這些「感冒」癥狀非常容易「找上門來」。但同樣是感冒,為什麼有的人不吃藥就能痊癒。有些人卻要「大動乾戈」?您是否能分清什麼是普通感冒,什麼是「流感」?

一張圖告訴你,什麼是流感和普通感冒

什麼叫流感?

流感患者和隱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傳染源,受感染動物也可成為傳染源。從潛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傳染性。病毒在人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續排毒3-6天,嬰幼兒、免疫功能受損患者排毒時間可超過1周,人感染H5N1/H7N9禽流感病例排毒可達1~3周。

傳播途徑:

流感主要通過打噴嚏和咳嗽等飛沫傳播,也可經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接觸被病毒汙染的物品也可引起感染。人感染禽流感主要是通過直接接觸受感染的動物或受汙染的環境而獲得。

易感人群:

無流感流行毒株特異性免疫力者,高危人群易出現重症。

病毒消毒:

流感病毒對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消毒劑、紫外線和熱敏感,56℃條件下30分鐘可滅活。居室空氣消毒可採用通風、紫外線等措施,物體表面可使用有效濃度的含氯消毒劑擦拭。

流感與普通感冒區別是什麼?

流感表現為全身癥狀較重,突然畏寒、發熱、頭痛、全身酸痛、鼻塞、 流涕、乾咳、胸痛、噁心、食欲不振,嬰幼兒或老年人可能並發肺炎或心力衰竭;中毒型流感病人則表現為高熱、說胡話、昏迷、抽搐,有時可以導致人死亡。

與流感相比,普通感冒主要表現為打噴嚏、流鼻涕等上呼吸道癥狀,全身癥狀較輕,不發熱或僅有低熱,一般3至5天痊癒。

病原體不同:

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流感病毒包括甲型、乙型、丙型和丁型四種,前三種可引起人類感染。普通感冒可由多種病原體引起,如鼻病毒、腺病毒、冠狀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常見,一般人在受涼、雨淋、過度疲勞後,因抵抗力下降時容易發病。上呼吸道感染還包括細菌及支原體、衣原體等感染。

傳染性不同:

流感的傳染性很強。流感病毒存在於病人的呼吸道,在病人咳嗽、打噴嚏時經飛沫傳染給別人。

普通感冒較流感傳染性相比流感要弱得多,往往是個別出現,很少像流感流行那樣病人成批大量出現。

流行特點不同:

流感的流行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周期性。流感的流行通常發生在冬春季(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除冬季外,也在夏季流行),而世界範圍大流行時季節性不明顯(如2009年世界範圍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 由於這種病毒容易變異,即使是患過流感的人,當下次再遇上流感流行,仍然可能會感染,所以流感容易引起周期性暴發性流行。當新的亞型產生時則可出現大流行甚至世界性大流行。一般3至4年一次小流行,10至15年一次大流行,乙型、丙型流感周期性不明顯。

預防不同:

普通感冒沒有預防的什麼藥物等措施,只能通過平時增強體質,休息好,多飲水,保證室內通風等來預防。而流感則可以通過接種流感疫苗來預防。

得了流感怎麼辦?

1.充分休息、多喝水,清淡營養飲食,保證睡眠時間。

2.及時就醫,尤其是有危重症危險因素者,前往醫院途中佩戴外科口罩。

3.早期使用(發病48小時內)抗流感病毒藥物能減輕病情和縮短患病時間,但需要醫生處方方可使用。

4.沒有合併細菌感染時,不亂用抗菌藥物。

無併發症者居家自我隔離,做好雙向防護,正確佩戴外科口罩,與家人、同事保持距離(至少3米),有條件的單獨房間居住。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前臂或紙巾毛巾掩蓋口鼻, 其後應徹底洗手,將染汙的紙巾棄置於有蓋垃圾箱內。

個人怎麼預防流感?

疫苗接種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措施,可以顯著降低接種者罹患流感和發生嚴重併發症的風險。推薦2歲以下兒童、65歲以上成年人、肥胖、孕婦以及免疫抑製、哮喘、糖尿病或心臟病等重症流感高危人群接種流感疫苗,而且要每年接種流感疫苗。接種疫苗後約兩周便會產生足夠抗體,一般建議在每年秋天(入冬前)接種流感疫苗。

藥物預防:

適用於沒有接種疫苗或接種疫苗後尚未獲得免疫力的重症流感高危人群或流感患者的密切接觸者。可使用奧司他韋、扎那米韋。

日常預防:

1.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2.在流感流行期間,盡量避免前往人多擁擠或空氣流通不佳的公共場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前往人多場所時佩戴口罩。

3.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流感可以通過手接觸眼睛、鼻或口等部位傳染。

4.注意飲食均衡、保證休息及充足的睡眠,適量運動健身。

BoBo小提示:

緊閉門窗更易感冒,因為冬季的寒冷,很多家庭一到了冬天就長時間緊閉門窗,擔心被「凍」感冒了。實際上,雖然受凍可能會感冒,但感冒並不一定都是凍出來的。如果室內長時間不通風,乾燥溫暖的環境會為病毒、細菌提供舒適的存活環境。冬季人們外出活動減少,人們待在封閉的環境中,再加上不流通的空氣,不僅容易患上上呼吸道疾病,還會讓身體抵抗力下降。讓室內空氣保持流通、新鮮,這也是預防感冒的關鍵。

版權聲明

本文由「科普北京」編輯,資料來源於新華網。

科技資訊 趣味科普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