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養生」之 調理方法

葯膳的目標主要是關注於日常生活的調理、預防疾病、增強體質。因其起源於中醫治法,只是在藥材的選料方面不完全相同。故,葯膳也有與其相同的調理原理和方法:汗、下、溫、清、消、補、理氣、理血、祛濕

一、汗法

凡具有開泄腠理、疏散外邪、宣發裡邪、解除表證的方法,均稱為汗法,也稱為解表法。然,表證有感受風寒風熱的不同。故,解表葯膳又分「辛溫解表」和「辛涼解表」。

二、下法

凡通過蕩滌腸胃,瀉下大便和淤積,使停留於胃腸的宿食、燥便、實熱、冷積、淤血、痰結、水飲等能從下而去的方法,都稱為下法。由於積滯的不同,下的方法也有區別。因津液不足,腸道枯涸所致的便秘,需用潤下法滋陰潤燥;如熱結胃腸,便結不下,則需瀉下熱結

三、溫法

凡具有溫陽、祛寒作用,針對裡寒症的治法,稱為溫法。由於寒邪所在病位不同,溫法也各異。寒束經脈宜溫經散寒,寒滯肝脈宜溫肝降逆,脾胃虛寒宜溫中散寒,腎陽衰憊宜溫腎助陽。寒症常與虛症並見,祛寒常多兼溫補。

四、清法

凡用寒涼葯清熱解火熱證的治法發,稱為清法,也稱清熱法。適用於熱性病和其他熱證的治療以及陽熱體質的調理。因熱所在部位和性質不同,可分為清衛分熱、清氣分熱、清營分熱、清血分熱、清臟腑熱、清熱解毒、清熱解暑、清退虛熱等。清熱法有苦寒傷陽之弊,不宜久用。病後體虛及產後虛弱慎用。同時也需注意與其他方法的配合使用。

五、消法

凡通過消導散結祛除水、血、痰、食等有形之邪所致積滯結聚,使之漸消緩散的方法,稱為消法。如:祛痰、祛濕、驅蟲、活血化瘀、消食導滯、消堅散結等。

六、補法

凡具有增強體質、改善機體虛弱狀態、調理虛弱性病證的方法,均稱為補法。人體氣血陰陽、五臟六腑,均有出現「虛」的可能,因此,凡虛症皆宜補,但主要為補氣血調陰陽。

補陰葯膳:凡陰液虧耗的陰虛症如:口燥咽乾,虛煩不眠、便燥溲赤、骨蒸盜汗、五心煩熱、脈象細弱等症均可使用滋補陰液的葯膳。

補陽葯膳:因各種原因引起的陽虛症如:畏寒怕冷、腰膝酸軟、小便清長或頻數、陽痿早泄、脈象細弱等症均可使用溫補陽氣的葯膳。

補氣葯膳:如有倦怠乏力、少氣懶言、動則氣踹、面色白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虛熱自汗、脈弱或虛大等均可使用補益正氣的葯膳。

補血藥膳:如症見頭昏眼花,神疲心悸、失眠多夢、肢體麻木、面色少華,唇舌淡白,脈細數或細澀等均可使用補養血液的葯膳。

氣血雙補藥膳:既有氣虛又有血虛表現時可使用氣血雙補藥膳。

七、理氣法

凡具有調理氣機、疏通經絡、調中解鬱、促進氣血運行的治法,稱為理氣法。氣源出中焦,為肺所主、為肺所生、肝所調,三焦為氣機升降出入的通道,是生命活動的內在體現,對健康至為重要。朱丹溪雲:「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氣鬱、氣滯、氣逆、氣陷、氣亂、氣虛等都是氣機「怫鬱」的表現。氣虛、氣陷應當補氣。理氣主要是調理氣鬱氣滯、氣逆氣亂的失常狀態,理氣葯膳以「行氣、降氣」兩法為主。

行氣葯膳: 症如胸脘痞滿、脅腹脹痛,或脅肋刺痛、噯氣不舒等均可使用行氣的葯膳以達到疏通氣機、促進氣血運行、消除鬱滯的效果。

降氣葯膳:如有氣逆嘔吐、呃逆、踹急症者均可用降逆作用的降氣葯膳。

八、理血法

凡具有活血、止血、涼血、溫血、補血作用,以調理血分病變為主的治發,稱理血法。血為後天水谷所化,主於心、藏於肝、統於肺、是不臟六腑生理活動的能量來源。血液失常主要表現在:鬱滯致淤、或溢於脈外而出血、淤腫。故,理血主要方式為:活血於止血。

活血葯膳:主用於血行不暢或淤血內阻的各種狀態,如:閉經、痛經、惡露不行、集聚包塊、跌打淤腫、淤阻經脈的肢體疼痛,氣虛血淤的半身不遂,淤血內停的胸脅疼痛等均可使用活血葯膳。

止血藥膳:凡血液離經上溢者或損傷出血於外、血積於內者,均可使用止血藥膳儘快止血。

九、祛濕法

濕與水異名同類,濕為水之漸,水為濕之積,瀰漫著多以濕名,聚留著多以水稱。感於外者,如淋雨涉水所致的為外濕;滯於內者,如嗜酒及冷飲等傷脾者為內濕。流散於經脈肢體,常與風、寒相結合為風濕、寒濕;停於胸腹者為水飲、痰濁。水濕聚於體內常引起水腫、腹脹、小便不利、咳嗽、胸痞腹滿、嘔惡泄利、黃疸等症。故,濕於體內者宜化、宜祛、宜滲利。

燥濕化濁葯膳:症如:胸脘痞悶、食欲不振、嘔惡泄瀉等濕阻中焦者可用此葯膳祛濕。

利水滲濕葯膳:如水濕壅聚如所致:腹脅脹滿、面身浮腫、小便不利等症可用此葯膳祛濕。

利水通淋葯膳:如小便癃閉,淋瀝點滴作痛著可用此葯膳祛濕。

利濕退黃葯膳:如有濕鬱化熱、濕熱熏蒸引起的面目倶黃、胸痞腹滿等黃疸病症者可用此葯膳祛濕。

葯食同源講究」因人、因體質、因癥結」異議而調的理論,全面又靈活地使用藥膳,使其達到」療效可靠、簡便易做、經濟實惠」的大眾化享用之目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