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聲,入人心了嗎?

《聲入人心》已經走近尾聲了,1月7號最後一期節目錄製完成後,選手們都紛紛發微博和這場三個月的冬日限定告別。

很難想象這檔看起來毫無流量、幾乎和熱搜“絕緣”的節目,儼然已經是2018年第四季度綜藝節目裡最大的驚喜。

把小眾文化做成綜藝節目,並且做得大火,湖南衛視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愛奇藝做嘻哈,但它有吳亦凡;優酷做街舞,但它有易烊千璽;騰訊做電音,它有張藝興。

《聲入人心》有什麽?導師團(現在流行叫出品人)最大的流量是常年在各大選秀節目做陪跑導師的尚雯婕,其次是劉憲華。這兩人還和美聲沒什麽關係,尚雯婕音樂素養在圈內女歌手中算好的了,但主攻的是電音。劉憲華雖然畢業於伯克利音樂學院,但主攻的是樂器。真正和節目內容最沾邊最有話語權的是廖昌永,但“美聲圈”太陽春白雪了,幾時看過一個美聲歌手有一大群粉絲?更不要提節目裡那些業內或校內初出茅廬的美聲初學者。

所以《聲入人心》為什麽能火?

湖南衛視確實有一流的造星能力。它有領先於全網全台的Tony老師,上過《歌手》的明星們,一個個都可以說是改頭換面。

《聲入人心》的選手們也紛紛從美聲歌手變成美聲王子。

它還有最強的炒作能力、行銷能力。對實力不夠的偶像明星來說,這些東西是維持人氣和熱度的必需品,但對這群長得好又唱得好的名校生、台柱子們來說,有才華人還這麽有趣,就是錦上添花,太加分了。

節目播到第十期,圈內大名鼎鼎圈外無人問津的鄭雲龍、阿雲嘎微博粉絲從幾千增加到了幾十萬。一個高貴冷豔又毒舌,一個是刻苦努力的草原甜心,兩人組成的CP“雲次方”已經登上了微博CP榜TOP1。節目中另一對,絕地LowC王晰和空靈假聲周深組成的“深呼蜥”也排在CP榜TOP8

話題也是不缺的,不論是他們在金主爸爸招商會上的車禍現場;

還是跨年晚會上被拉來心不甘情不願地唱抖音神曲,

日常靈魂走丟的蔡堯跟著賈凡學英語的影片,官博上都有這麽高的互動量。

他們從“神仙下凡”到“泥裡打滾”的反差,是粉絲們的快樂源泉。

梅溪湖36子確實火了,那節目本身呢?

回想起來,湖南衛視這些年似乎把探索音樂藝術的節目做到了極致。

2013年《我是歌手》使華語流行音樂起死回生,捧紅了太多“過氣”的歌手,讓我們重溫了太多經典老歌,直到今天,XX唱將、XX歌手、XX聲音,依然是各大衛視的常規類節目。

2018年初,當原聲配音成為影視劇的稀缺,當爛片爛劇消耗光了觀眾對國產劇的審美期待,《聲臨其境》把那些幕前幕後的,功底扎實的演員們帶到我們眼前,原來隻憑聲音,真的可以臨其境。

年中又有了《幻樂之城》,雖然節目本身高開低走,但把音樂和故事和電影和舞台融合起來的表演形式,的確給了我們一種全新的體驗。

如果細心觀察,不難發現湖南衛視這些節目的宗旨無非是從通俗中挖掘藝術,再把“藝術”以一種更通俗的形式普及給觀眾。這樣看來,年末出現這檔以“消除大家對高雅音樂的誤解”為目標的《聲入人心》,就不是什麽出人意料的事了。

但什麽是高雅音樂?對外行的我們來說,可能用一篇文章的篇幅來解釋這個問題都不夠。《聲入人心》選擇的是美聲、歌劇、音樂劇。確實,乍一看都是離我們很遙遠仿佛處在雲端的東西,年齡稍大的可能還知道帕瓦羅蒂戴玉強廖昌永殷秀梅,也正是他們塑造了我們心中對美聲歌手的傳統印象:穿著西裝禮服的,一本正經的,身材厚實的。

要打破這種傳統認知,所以《聲入人心》請來的都是國內外著名音樂院校的帥氣小哥哥們。一個個要麽天賦異稟音域寬廣,要麽專業第一、要麽是全“A”畢業生,而且還都很年輕。

——確實顛覆我們的認知,這不就是美聲版“101”嘛,只不過不是從101個人裡選11個人,是從36個人裡面選6個人組成一個男子合唱團。

前兩期也確實讓我們狠狠驚豔了一把,不愧是各個院校的高材生和圈內的活躍人群,高天鶴的假聲男高音花腔,

國內音樂劇代表性男一號鄭雲龍,現場16拍連續強音撲面而來,

廖佳琳張口就來的海豚音,

連帕瓦羅蒂40歲後都要降調唱的連續9個HighC,20歲的蔡程昱一口氣原調唱下來,

還有畫面感本人阿雲嘎,人聲貝斯王晰,天籟之聲周深……

參加節目的小哥哥們學聲樂都是十年起步,音樂素養自然不是普通歌手能比的,聽參加過節目製作的朋友說,他們的現場收音都可以直接拿來用,混音之後甚至還沒有原聲好聽。

用節目特約評論員高天鶴的話來說,兩期節目看完,就像是一層層海浪撲面而來,長期浸泡在通俗音樂海洋中的我和我的小夥伴們,都被這場高雅音樂洗禮震驚了。他們相互請教PK,也的確配得上“神仙打架”四字。

但最初的新鮮感和驚豔感過後,《聲入人心》也看得我越來越迷茫。

首先是音樂的種類問題,說實話,美聲、音樂劇、歌劇的區別是什麽,作為普通觀眾的我們並不是很清楚,而節目組自己似乎也沒打算把這個問題弄清楚。

節目前期,或許是為了通俗性和考慮到觀眾的接受問題,選擇的曲目很多都是《青花瓷》《慢慢喜歡你》《lost star》這樣的流行音樂,鄭雲龍蔡程昱的這首《對不起我愛你》和周深的《大魚》,就算是直接剪進《我是歌手》,也沒有一絲違和。

而那些音樂劇和歌劇中的選段,又進行了各種所謂“改編”和“融合”。說實話,原版我們都不知道該從何鑒賞起了,何談改編融合之後的版本?

美聲、歌劇、音樂劇,這些音樂之所以高雅,被稱為藝術,就是因為具有一定的欣賞門檻,且不說語言這道跨不過去的檻,音準、音調、情感、劇的創作背景,都是評價一首歌好壞必須的元素。作為觀眾,我們只能靠節目的字幕和導師的點評讓我們對這些音樂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在這個節目裡,“好聽”幾乎是一句廢話(隨便抓一個小哥哥,唱得都很好聽),但尚雯婕和劉憲華每首歌的點評大多數時候都是把“好聽”用別的方式表達了一遍。廖昌永在與不在的時候,差別是很大的。

一個很鮮明的例子,第五期節目中,南楓李文豹站在海外學子的角度飽含深情演唱了《我的祖國》,確實非常好聽,我當時都聽出了一身雞皮疙瘩。尚雯婕說這兩個人的搭配是很和諧很悅耳的,

劉憲華也說他們兩人在音域內很舒服,

如果廖昌永不在,這首歌很有可能就在觀眾選手導師們的一陣吹捧中過去了。

但廖昌永說,我不同意。

原因有二,第一,南楓李文豹處理這首歌時加入的一些裝飾音和滑音太多了,男歌手唱這首歌應該是一種大情懷的,大線條的,少一些裝飾音的東西在裡面;

第二,是換氣問題,“看河流改變了”這一句換氣換得過於突兀,廖昌永還現場用“你吃過飯了嗎”這句給大家展示了一下突兀在哪。作為一個職業歌唱家,這種換氣是不嚴謹的。

倒不是說廖昌永的發言就一定權威一定正確,但他至少站在一個專業人士的角度為我們指出了這些年輕的歌手演唱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直觀的問題,提出了一些處理歌曲的建議。

也許你要說,知道這些有什麽用?看音樂節目就是一種聽覺上的享受,能接收到歌手傳遞出的情感就可以了。但一首歌的情感也不是想怎麽表達就怎麽表達的,確實情感是主觀的,但原作在它的創作背景之下有它的原始的,更貼切的情感源頭,也需要我們去了解並尊重。

比如賈凡陸宇鵬唱的《絨花》,劉憲華尚雯婕都認為這首歌表現得太“平”了,情感不夠豐富,

廖昌永說其他的歌不好說,但《絨花》恰恰是需要這種純粹、乾淨、不加修飾的聲音。

高天鶴和簡弘亦的《Danny boy》,尚雯婕認為簡弘亦的音太高太緊,

廖昌永站在這首歌的故事背景來說,認為“緊”是對的,因為簡弘亦演繹的是父親的角色,父親送即將從軍的兒子遠行,兒子下次回來的時候,也許自己已經躺在墳裡,不捨卻又無法挽留,所以才需要“緊”。

只有在這樣的爭論中,我們才能對一首歌除了一句“好聽”擁有更多的理解。

還要說到的,是節目的賽製問題。因為引入了劇團“首席”和“備選”的設定,節目中沒有淘汰機制,但《聲入人心》畢竟是綜藝節目,為了增強節目的可看性,第八期組完團隊以後開始了團隊賽,每個團隊六個人,自行排兵布陣進行PK。

於是就出現了獨唱VS二重唱、二重唱VS三重唱、二重唱VS四重唱……這樣的PK陣容,可是試問獨唱和四重唱之間;男高音男中音和男低音之間,能基於怎樣的標準進行比較呢?

相信不止我一個人對這樣的賽製感到一頭霧水。原本欣賞“高雅音樂”就比較艱難,隨著節目的熱度逐漸擴大,大家的關注點也自然地從“帥氣小哥哥們唱美聲”漸漸轉移到了“唱美聲的帥氣小哥哥們”身上。

落腳到人,或許是所有綜藝節目的必然走向和歸處。“圈外”火花四濺,“圈內”質疑不斷,也是這些大火的小眾文化節目的共同特徵。

到底是消除了大眾對高雅音樂的誤解,還是加深了大眾對高雅音樂的誤解,作為外行的我們難以評判。

《聲入人心》初衷是好的,也確實拉近了我們和高雅音樂的距離。多少以前從未走進過劇院的觀眾,看到鄭雲龍這段一人分飾兩角的演出,有了想買票看現場音樂劇的衝動;

多少人是看了這場《償還》,才覺得音樂不需要搭棚,不需要劇本,不需要一鏡到底,也可以講一個完整鮮活的故事。

它還讓我們知道了中國歌劇、音樂劇行業的發展現實——能夠站上舞台的,都是金字塔頂端的人;更多的人只能走入“學成,當老師,教學生,學成,當老師”的職業閉環;即使是走上了表演舞台的人,也要面臨沒有觀眾、自產自銷的殘酷現實。

在世界範圍內比較,我國的聲樂藝術確實還處在一個起步的、啟蒙的階段。《聲入人心》最大的功德,是把美聲、歌劇、音樂劇,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範圍推廣給普通的觀眾。

它也確實做到了,三萬多人評分還得到了9.1的高分,說是年度最受關注口碑最好的綜藝之一也不為過。

拉近距離,看個熱鬧綽綽有余。而所謂的雅俗共賞,普及美聲知識,還是算了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