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經濟學人最新報導:清華大學或將迅速成為全球科研領軍者

大數據文摘出品

編譯:王緣緣、蔣寶尚

2018年9月26日,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發布全球高校2019榜單

總共有86個國家參加了排名,其中25個國家至少有一所大學進入前200名。其中,清華大學綜合排名在亞洲是第一,在其他的一些排名中,也一直是名列前茅。

在泰晤士的榜單中,清華大學與去年相比上升8位,排名第22,超越新加坡國立大學,成為亞洲排名第一的大學。

《經濟學人》在本月17日發文報導了這所中國最高學府,稱讚了其在人工智能等新學科研究領域的不俗表現,以及其成功的原因。最後文章認為,清華大學或將很快成長為全球科學研究領域的領軍者。

大數據文摘對這篇文章編譯如下:

在2013 -2016年間,清華大學在數學和計算領域產出了引用率最高的1%的論文,並且在STEM領域產出了引用率最高的10%的論文,這遠遠高於全世界任何其他大學。

儘管麻省理工學院在STEM領域的論文中仍然佔據前1%,但是牛津大學的Marginson表示,清華有望在五年或更短時間內成為世界第一。

清華大學一直努力保持科學的發展態度,也使其成為中國STEM研究熱潮的主要受益者。

科研資金加持

自1995年以來,中國政府投入數十億美元,期望把中國最好的大學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大學。首先是211項目,目的是提升近100個大學的教育水準,使其適合21世紀的發展。該計劃的最新版本是2015年推出的“雙一流”建設。其目標是從兩方面培養世界標準,一方面是一流大學,另一個方面是一流學科。

金錢是最好的動力,基金制度激勵大學開展一流的研究。相應地,大學也會如此鼓勵他們的學者。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大學是第一所提供這類獎勵的大學,30年前,南京大學提供的論文獎勵是25美元。

據相關研究報導,中國高校不同類型的期刊發表論文所對應的獎金不同,期刊的影響因子(IF)越高,發表論文能夠得到的獎金就越多。

據相關論文報導,在發布論文的獎金,也在呈現逐年上漲的趨勢。眾所周知,《Nature》和《Science》擁有最高的影響因子,因此,2016年在權威期刊發表一篇論文的平均獎金鋼彈44000美元,最高獎勵甚至達到了16萬美元!這是平均大學教師年薪的20倍,當然,這也這取決於學校的不同。

相關研究論文:Quan W, Chen B, Shu F. Publish or impoverish: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monetary reward system of science in China (1999-2016)[J]. 2017

資金的獎勵獲得了顯而易見的回報,中國在世界上最大的摘要和引文目錄Scopus中的STEM論文佔據的份額從2000年的4%上升到2016年的19%,已經超過了美國的貢獻。

作為全國最高學府,清華大學招走了中國最好的研究人員,同時,它的學生規模也讓他在全球競爭中佔據優勢。博士生是研究的主要生產力,在2017年,該大學授予了1,385個博士學位,而MIT僅授予了645個博士學位,不到清華大學的一半。

回國大潮的獲益者

但人數並不是清華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說,“清華發展最重要的時刻”是1978年,我們開始把更多的學生送到國外。

四十年來,清華和中國其他頂尖大學正在從這一“留學”熱中獲得回報。中國人工智能等領域的迅速發展讓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越來越多的選擇回國。政府也提供了額外的資源來吸引他們。

錢穎一(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伯克利大學及其後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和施一公(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曾任職於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都是回國潮中的改變高校研究的佼佼者。

這些知識分子在改變了整個學術氛圍和學術標準上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先進的管理機制

員工管理方面的改革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2012年,錢先生在他擔任院長期間,用美國的常任軌制度取代了以人際關係和政治影響力為主導的人事制度:職員需要通過六年的研究,然後基於發布的論文進行績效評估,之後,將被永久雇用或開除。這種方法在中國大學流行了起來。其帶來的結果是:大家工作非常努力,整晚燈都亮著,周末都在工作,都希望能在主流期刊上發布論文。

這一努力使清華大學在國際排名的上竄速度非常驚人。 在2006—2009年期間,清華大學在數學和計算研究排行榜上名列第66位。現在它位於榜首。

桎梏仍然存在

但仍有人擔心清華的發展方向,特別是那些曾經的工程師。他們的實踐技能在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由於他們的前沿理論研究產出相對較少,導致他們在新制度下出局。

工程師們抱怨他們很難獲得資助或晉升,並且以研究為重點的思想卻忽視了他們對社會的貢獻。

其他人擔心大學仍然沒有走在時代最前沿。楊先生說,“許多日本人獲得了諾貝爾獎,有人反問:'為什麽不是中國人?'”。至今為止,中國內地隻獲得過一個諾貝爾科學獎,是授予屠呦呦在20世紀70年代發現抗瘧疾藥物。這一數據在日本是23個,美國是282個。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

不少人認為,這個原因主要在於中國的論文出版壓力。

“這對於短期結果是有利的,但對於異端思維而言這不是真正的大事。太多人都有所波逐流。他們不夠有創業精神。說服研究人員從根本上思考而不是漸進式思考,這意味著改變制度激勵他們的方式。”

雖然中國的大學在自然科學排行榜上名列前茅,但他們似乎難以在社會科學領域取得勝利。

語言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問題。世界所有一流的期刊都以英文出版。那些主要使用符號進行交流的自然科學家相對於使用更多詞匯的社會科學家,英文出版的影響並不大。清華大學教育部門的一位學者表示,中國社會科學家抱怨他們最好的想法難以翻譯。

相關報導:

https://www.economist.com/china/2018/11/17/tsinghua-university-may-soon-top-the-world-league-in-science-research

【今日機器學習概念】

Have a Great Definition

志願者介紹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