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青海:保住中華水塔一江清水

中華水塔,三江源頭。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省,冰川、戈壁、沙漠、草地、水域、林地、耕地等多種地貌自西向東梯級分布,長江、黃河、瀾滄江由此發源,生態環境極端脆弱,生態區位極為重要。

1998年,青海在瑪可河林業局實施天保工程試點。2000年,天保一期工程在全省啟動實施,範圍包括黃河、長江、瀾滄江“三江源”的7個州(市)38個縣(區)和1個森工企業局,總面積39.13萬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54.3%。

20年間,全省天保工程區實現了林業建設由木材生產為主轉向生態建設為主、森林資源由過度消耗轉向恢復性增長、生態狀況由持續惡化轉向逐步改善,5517.28萬畝天然林資源得到全面保護,累計完成公益林建設726.56萬畝、森林撫育任務185萬畝,天然林資源進入了全面恢復和發展的新階段。

中華水塔

1998年,青海省政府發布《關於停止天然林采伐的通告》,在全省停止一切形式的天然林采伐。2010年,天保二期工程啟動,除保留一部分農民自用材、薪炭材的資源消耗外,全省繼續停止一切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其間,各地相繼開展了以打擊違法采伐及亂砍盜伐為重點的“天保行動”,各部門加大聯合檢查和督察力度,集中處理了一批違法案件,天然林資源得以休養生息。

2007年起,青海省將92個國有林場確定為公益類事業部門,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森林警察與林區派出所同時納入地方財政預算,在崗職工收入水準達到社會平均水準。全省一次性安置職工676人,免除森工企業及國有林場債務2013萬元,為更好地實施天保工程創造了條件。

青海將每年度中央財政專項資金合理分配到社會護林員管護工資、管護設施設備購置、檔案建設和公用經費支出等方面,充分發揮資金的最大使用效益。截至2017年底,天保工程共落實生態公益性管護崗位6557個,生態公益性管護崗位人員月戶均增收1400多元。各級財政不斷加大投入力度,用於天保工程區人工造林、育苗、林地鼠害聯防聯治、林業新技術推廣等項目支出,以及各實施部門基礎設施建設與重點林區派出所辦公條件改善。

為擴大天保工程社會影響,全省安排專項資金,在天保工程區沿線主乾道、重點林區交通要道豎立大型宣傳牌。“十二五”期間,工程區共新建宣傳牌330座、大型宣傳牌46座、標識牌99座、責任牌992座、防火宣傳牌20座,林區廣大群眾了解、關注、支持、參與天保工程的積極性不斷提高。

2013年以來,青海將科技創新作為推進天保工程的重要手段,開展了天保工程林業三防智能管控系統研發及建設,將護林員管理考核系統、林火監測預警系統、有害生物統計分析系統、無人機應用系統、衛星數據分析研究系統和工程效益評價系統等有機融合,管護智能化水準不斷提升。

青海天保工程區生態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截至2017年,工程區林地面積由2000年的352.8萬公頃增加到845.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2000年的4.92%增加到11.1%。工程區內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得到有效遏製,生態環境逐步改善。

來自中科院的最新數據顯示,三江源區10年來水資源量增加近80億立方米,水源涵養量增幅達6.25%,相當於增加了560個西湖。2016年,青海湖面積達到4451.45平方公里,為2001年以來最大值。與此同時,工程區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尤其是珍稀野生動物種群數量逐步回升,馬鹿、白唇鹿、雪雞、藍馬雞等國家保護動物數量明顯增加,國際瀕危野生動物雪豹頻頻出現在三江源腹地,被我國列為“極度瀕危野生動物”的普氏原羚在青海湖周邊數量由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不足300隻恢復到近2000隻,藏茵陳、大黃、秦艽、雪蓮等青藏高原特有珍稀植物物種也呈現恢復性增長。

生態環境有效改善,產業結構也不斷優化。2013年以來,全省累計投入1470萬元,重點扶持國有林場及周邊農牧民發展林下產業,目前已建成4種類型的產業示範園。其中,在西寧城市周邊南北兩山林區建設綠色廢棄物加工利用技術示範園,在祁連林區發展以白馬雞為主的特色養殖基地,在果洛瑪可河林區發展藏茶、羊肚菌等特色林區植物種植基地,在大通河、湟水河林區建設農(牧)家樂小額借款項目示範園。各產業示範園初具規模,輻射帶動作用顯著。(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