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人父母的你,願讓孩子“電競”嗎?

資料圖:正在遊戲中的孩子們。中新社記者 劉新 攝

【除了熱血和熱愛,更有深度與溫度。體育廣角鏡,記錄普通人身邊的體育故事】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10日電 題:為人父母的你,願讓孩子“電競”嗎?

作者 王思碩

“你能支持我從事電子競技行業嗎?”

過去,當一位尚未結束學業的孩子向父母探尋此般“送命題”的答案,接踵而至的往往是一通瘋狂“打壓”:“打遊戲能有什麽出路?無非是為自己的玩物喪志找借口罷了”。不過,情況可能在2018年底有了些許改變。

11月初,一支名作IG的電競戰隊在英雄聯盟S8全球總決賽上奪得冠軍。一時間,他們的消息席卷在各大社交平台。事實上,IG就像中國電競圈的放大鏡,戊戌之年,風雲際會。不止英雄聯盟,在王者榮耀、絕地求生(俗稱“吃雞”)等一眾風靡國內遊戲圈的項目上,中國戰隊都有著亮眼的發揮。仿佛,屬於電子競技的盛世將至。

杭州媽媽的“靈魂拷問”

網絡上,如果檢索電子競技的百度詞條,你會獲得如下解釋:“電子競技,是利用電子設備作為運動器械進行的人與人之間的智力對抗運動。”通俗來講,也就是基於電子遊戲進行的競技比賽項目。所以,當外界爭論電子競技的優劣之時,同時也折射著人們對電子遊戲本身的態度。

以從業者角度衡量,IG全員無疑是值得尊重的,但再多榮譽也無法免除電競的遊戲屬性過強所帶來的隱憂。正是社會對遊戲成癮性的忌憚,才讓國內傳統價值體系始終極力排斥著角落裡的電子競技。如今,從“電競進入亞運會”到IG奪冠,都好似向著靜水中丟出了一枚枚石子,電競在主流大眾視野內的形象,能走向逆轉嗎?

資料圖:IG奪冠現場。 《英雄聯盟》官方供圖

杭州媽媽馨雅在社交媒體上寫下了一道引人深思的問題:“IG獲勝。公子狂歡,娘親蒙圈。電競成了體育賽事,誰來告訴我,支持還是嚴控?”她的困惑,代表了那些背負著“帶娃”任務的父母們的心聲。未成年前,青春期的孩子大多叛逆,平日裡就有一大堆理由等著回擊父母的論點,現在,IG奪冠又會成為他們掛在嘴邊的“超級武器”。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IG栽下的“希望之樹”,給很多三觀尚未成型的年輕人以觸動。試想,當一位孩子以某位IG戰隊成員為目標,執拗地要求走上電競之路,家長該如何回應?成功案例就在眼前,如果選擇阻攔,便意味著扼殺孩子的夢想,可順其自然,同樣不切實際。

“我們的態度,肯定還是要求孩子以學業為主。”容愷的父親開門見山說道,“但是,孩子有時候也會頂嘴,說玩遊戲也能創造價值。”這對父子之間的分歧在社會中並不罕見。回溯至電腦尚未普及時,遊戲廳就是孩子們時常選擇的落腳點了,而矛盾的種子早在當時便已經埋下。

容愷口中所謂的“價值”,存在於各行各業。任何一個領域,如果到達頂尖水準,自然能為社會輸送“價值”。但在電競圈,想成為有價值的人並不容易。以英雄聯盟為例,國內用戶账號破億,可自2011年登陸至今,國內隻湧現了不到20位世界冠軍,至於剩下的人,大多泯沒在遊戲大潮裡,付出與回報遠不成正比。

資料圖:在雅加達亞運會奪冠的王者榮耀中國電競隊選手們集體亮相國內賽場。 中新網記者 翟璐 攝

電競與遊戲能劃等號嗎

新世紀以來,電子電腦與互聯網迅速普及,社會生活的變遷之快,放眼5000年人類文明歷程也當屬罕見。作為電腦衍生品,早期的電子遊戲應運而生,紅警、CS甚至融入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與此同時,電子競技也逐漸進入大眾視野,裹著遊戲的外衣,成為體育大家庭中的一員。

2003年,電子競技被國家體育總局正式確定為第99個體育運動項目,明確了電子競技作為體育項目所具備的對抗特徵以及競技水準。數量與日俱增的廣大遊戲玩家,仿佛全部變成了電競行業的備份軍。可事實上,電競與遊戲,並沒有強烈的捆綁關係。

電子娛樂設計研究院2017年的統計報告顯示,電子遊戲玩家中,未成年人隻佔27%,而玩家平均年齡則達到了35歲。對比年齡分層,電競選手更趨“低齡化”。與運動競技相似,職業電競選手同樣存在退役的說法。當年齡超過25歲,人體反應速度、判斷能力甚至體能狀況的退化,會導致選手操作水準出現下滑,所以一位職業選手的黃金年齡通常在20歲上下。

以IG戰隊冠軍陣容中的下路核心喻文波(遊戲ID為Jackeylove)為例,他16歲以主播身份被IG收入麾下,奪冠時還未滿18周歲。而目前國內人氣最高的英雄聯盟選手簡自豪(遊戲ID為Uzi)17歲便已走紅,如今,23歲的他依然維持著極高的競技狀態。可見,電子競技也算是一項吃“青春飯”的競技運動,至少一半以上的遊戲玩家,根本不可能踏足電競圈。

資料圖:眾多電競愛好者聚集在現場欣賞賽事。 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

那麽,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遊戲與電競之間的聯繫呢?曾在廣州擔任職業電競解說的美希解釋道:“通俗來講,電競和遊戲之間是一種包含關係,遊戲圈很大,但電競圈很小,即便你有了頂尖的設備做支撐,也依然需要有團隊來幫助自己不斷保持和提升狀態,而背後的成本和代價,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

“而且比賽的勝負對電競從業者影響極大,那些普通的遊戲玩家往往不會因為一場失利,體驗到一無所有的痛感。”美希“影射”的事實,便是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前奪冠呼聲最高的RNG戰隊。在止步8強铩羽而歸之後,他們所承受的壓力,乃至網絡暴力,令一支驕傲的戰隊瞬間跌入了谷底,隊中核心簡自豪甚至連續幾天“不敢看手機,不敢上網”。

入行門檻高 從小培養不現實

高昂的“代價”並不限於物質和心理層面,成為一名傑出電競選手所需要的時間成本,令很多家庭望而卻步。與其它體育項目類似,電競選手大多也是“從小培養”的。簡自豪曾在參加節目時表示,很多選手為了打電競,都付出了犧牲課業的慘痛代價。十多歲的孩子們如果選擇拋棄一切走上電競路線,失敗的後果往往不堪設想。

在鏡頭前,簡自豪描述著自己模式化的訓練生活。“電競選手雖然表面風光,背後所付出的努力很多人看不到,平均每天訓練十多個小時,為了與國外高水準選手切磋,時常會有夜訓,選手的腰部,手腕也經常勞損,不僅如此,付出的努力如果沒拿到相應的成績那將一文不值,”簡自豪說。“可以這麽講,遊戲是娛樂,電競是殘酷。”

影片截圖

而即便時間、物質的投入都到位了,實現從一位遊戲玩家到電競選手的跨越也不是水到渠成。能站上電競賽場的人們,絕非泛泛之輩,他們掌控遊戲的天賦遠勝常人。“玩遊戲門檻很低,但要想成為電競選手,你的反應能力必須達到頂尖水準,訓練能幫你提升,卻無法決定你的上限,”美希說。“僅憑感興趣絕對是不夠的,看天賦,有時候還看運氣。”

靠運氣,是因為電競行業的淘汰率居高不下。想從遊戲玩家身份起步,等待機會搖身一變成為職業電競選手,用萬裡挑一形容也不為過。至少,對於一位青少年而言,付出同等努力,按部就班通過升學考試換來的成果,要比入行電競更高效,也更保險。

當然,成為職業選手,只是電競行業最核心的部分,外圍還包括近年來正在火速發展的電競解說與職業經理人。後者需要經過經管類專業知識做支撐,考驗學歷背景,對學習能力的要求甚於遊戲水準。至於職業解說,美希表示,只有一小部分人能以此自給自足。“解說更多依靠口才,我當時想要用解說養活自己很困難,所以一直在兼職代購,”美希說道。

電競行業大浪淘沙,最終映入人們眼簾的,只剩下一顆顆閃閃發光的金子。只是,因為遊戲玩家基數龐大,電競有更甚其它體育項目的競爭殘酷性。黃金年齡,以犧牲學業“押寶”電競生涯,背後的風險和投入產出比,需要每一個因IG奪冠而對電競怦然心動的孩子和家庭審慎考慮。(完)(應受訪者要求,文內部分人名為化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