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李白不僅沒文憑,還是富二代?

如果說起童年會背誦的第一首古詩,大概很多人會答:《靜夜思》。

近日正在熱播的國內首檔詩歌庭院雅集節目《鄰家詩話》的第五期,就為我們帶來了對這首家喻戶曉的《靜夜思》的解讀。

節目一開頭,就是由SNH48的小姐姐黃婷婷為大家演唱《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空靈婉轉的歌聲,伴著方錦龍老師優美的琵琶彈奏,愈顯淒婉動人。皎潔的月光下,一位白衣舞者手執長劍,在古色古香的庭院中翩翩起舞,不禁讓人油然而生起濃濃的思鄉之情。

一曲歌畢,幾位嘉賓落座,泡上一壺熱茶,嫋嫋茶香縈繞其間,特邀文化嘉賓酈波老師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中娓娓道來這首《靜夜思》。

身揣三十萬,原是富二代?

李白二十四歲出川,仗劍出遊,從樂山坐船出發,到了南京和揚州,散金三十萬。三十萬金,對於普通人來說可不是個小數目。據推測,李白的父親名叫李客,是當時的大商人,家裡很有錢,所以才能給李白三十萬金。李白作為父兄團寵,這次沿江東下,也被寄予了他父親和兄長的期望。

沒有文憑,但有才華

那麽李白為什麽帶三十萬金南下呢?是為了乾謁,以求當時的名人大官為他推獎,推獎可以讓自己名聲大作,從此走上仕途。相當於李白在當時是沒有文憑和證書的,但是他很有才能。

三十萬是如何花光的?

沒曾想,李白乾謁失敗了。他非常仗義好施,一路救助窮困,又到了揚州這座當時最繁華也是最花錢的城市,兩年時間,大概李白二十六歲時,他所帶的三十萬金便全部花光了。

《靜夜思》的由來

深秋季節,花光了所有錢的李白,病倒在揚州旅社之中。如同大學生第一次離開父母去上大學,獨自度過中秋節的時候,會突然發現心裡面那麽想爸爸媽媽。李白也是人生第一次出川,第一次離家遠行,加之遭遇挫折、金錢散盡、病痛纏身,他坐在井床前,望著天上那一輪皎潔明月,更會格外思念家鄉。

“你看他這個題目叫靜夜思,靜到極處,所有喧囂的東西就成為背景。最純粹的東西、沉澱下來的東西就凸顯出來。年輕人啊,總是雄心萬丈的時候,然後經歷一次挫折,突然生活中那些雜質就像是過濾掉了,這時候生命中最重要最純粹的東西就體現出來。在那個極靜的夜晚裡,就剩李白,就剩明月,就剩庭院。絢爛之極歸於平淡,所以叫《靜夜思》。”

酈波老師的深刻解讀,不僅讓我們深入地了解《靜夜思》這首詩,看到一個和印象中不一樣的詩仙李白,更讓我們懂得有親人在的地方就是故鄉。

李白的“送別”

(節選)

一般說到送別,總會給人以離愁的印象。而今天所要學習的這首詩卻並非如此。

而且,我們知道的所有送別詩幾乎都有送別的對象,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適的《別董大》等。而李白的許多送別詩則不盡然——有的詩中有具體的所指,如他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和《贈汪倫》;有的則常常不在題目中寫送別的具體對象,比如他的《贈友人》《送友人》等。但今天這首詩卻隻寫了“渡荊門送別”這五個字,寫了地方,寫了送別,卻沒寫到送別的對象。

這到底是為什麽呢?李白送別的究竟又是何人呢?

詩題中的“送別”,有的研究者認為便是告別故鄉而不是送別朋友,

因為詩中並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所以,如清代著名詩人、詩歌批評家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就認為這首詩“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

實際上,我覺得這首詩除了可以理解為對故鄉的告別,還可以理解為李白送別的正是詩人自己!

這真是一種極其大膽的寫法,但也正是這種大膽的寫法,為我們呈現了李白那謫仙人的境界。

首聯“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以明快的筆法點明了此次的行程,而且一個“遊”字更把他跋山涉水離開險要的蜀地,不遠萬裡來到楚國壯遊的豪情逸志表露無遺。荊門是由蜀入楚的必經要道,而且以此為界,一邊是高聳雲霄的崇山峻嶺,一邊是平展如履的莽莽平原,可謂是蜀楚兩重天。穿越之後,不禁讓世人生發一種投身於廣闊天地的欣喜之情。顯而易見的是,詩一開篇便為全文奠定了豪邁、喜悅的基調。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這兩句展示的則是詩人所見到的荊門外的自然景象:連綿的群山逐漸遠去,莽莽的原野廣闊無垠,滔滔的江水奔湧不息。

寫這首詩時的李白,是第一次離開故鄉,準備去更大的世界施展才華。其中自然有對故鄉的不捨,但更多的其實是對外面世界的嚮往,“南窮蒼梧,東涉溟海”的志向,都在這首波瀾壯闊的詩中。

李白寫的是白天的“平野”“大江”,色彩是明快鮮亮的,體現的是他自由開闊的思想和渴望施展抱負的滿腔豪情。高山漸漸隱去,平野迎面而來,滔滔江水奔流不息,使人感受到的是個體的充分舒展。

李白的“月下飛天鏡”,寫的則是如鏡般明亮飽滿的圓月,“下”和“飛”賦予明月生命和靈性,無論是聖潔明亮的天上月,還是柔美纏綿的水中月,都是詩人純淨心靈的象徵,是自由和光明的化身,是詩人畢生所要追求的崇高理想或是不切實際的夢想的象徵。

李白作為融情入景的能手,不僅善於攝取自然景物到詩境中來襯托自己的形象,而且長於充分發揮其天才的聯想,以擬想的虛景強化自己的主觀感受。李白的狂放豪氣使他總是居高臨下地以大觀小,用他的神思幻想出“雲生結海樓”的奇景。雲氣縹緲,結成海市蜃樓,亦真亦幻,宛若蓬萊仙境。在這樣雄闊瑰奇壯麗的山水中,一位投身於廣闊的天地,心胸開闊,壯思飛越,對前途理想充滿信心的詩人形象躍然眼前。

李白生活的時代,主要是開元、天寶的四十多年,尤其是其青年時期,正值大唐盛世。當時的唐王朝空前統一,社會安定、國力強盛、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尤其是科舉選拔官吏製的實施,更激發了年輕士子們對功名事業的無限信心和種種幻想。

受時勢和性格的影響,李白從小便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他常常自比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如管仲、樂毅、張良、諸葛亮、謝安等。他的《讀諸葛亮武侯傳書懷》中說,“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壯志吞鹹京”;在《梁甫吟》中,則仰慕薑尚“八十四來釣渭濱,寧羞白發照清水,逢時壯氣思經綸”;並自稱其抱負是“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就是說他要效法管仲、晏嬰一類在政治上有顯赫成就的人物,輔佐帝王,使國家強盛,社會安定。

正是這樣一種經邦濟世的熱望,建功立業的理想,促使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而《渡荊門送別》也正是他出遊的第一篇力作。

正因為如此,李白詩中的“舟”的意象就完全不同。故鄉水波下的“行舟”自由輕快,承載的是他渴望開創新天地、盡情馳騁的理想和抱負。尾聯的“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寫出的是一種輕快、自由、飛揚的情緒,是青年李白的意氣風發和豪情萬丈。

圖書信息

酈波 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