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日本盛行的漆器,原來早在7000年前就發源於中國

中國是漆器的發源地,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就已發現了漆器的身影。在漫長的漆器藝術史中,戰國至漢代是其最光輝燦爛的時期,當時的禮儀、生活、喪葬用品,都可以用漆器製作,但工藝相對單一,在各地墓葬中出土的數萬漆器文物中,絕大部分都是彩繪漆器。

到了宋元明清時期,漆器的發展達到了新的高峰,這時的漆器已經從普通用品升華為藝術品,不單單數量繁多,更重要的是,除了彩繪以外,還發展出了素髹、雕漆、螺鈿、金飾、建漆等多種製作工藝,在當時出現了“千文萬華”的局面。

漆彩飛揚

彩繪漆器自新石器時代萌芽,歷夏、商、西周、春秋不斷探索,至戰國始吐芬芳,最終在西漢呈現最美風姿。此時漆器製作遍及全國,各種器物應運而生,中國漆器歷史出現了第一個高潮。

戰國 彩繪漆鎮墓獸 上海博物館藏

這一時期的彩繪漆器紋飾主要有雲氣紋、動物紋、植物紋、神怪紋、人物故事紋等,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漆器的胎體為木胎、紵胎並存,還有少量皮胎、竹胎、角胎等。造型豐富多彩,品種應有盡有。紅、黃、黑、白、褐、綠等漆色髹繪於鎮墓獸、耳杯、奩、盒、盆、盤、樽等各類器物之上,或為繾綣雲氣,或是動物幾何,千變萬化,漆彩飛揚。

清雅素髹

素髹漆器是漆器中最為簡約也是承襲時間最久的類別,歷代皆有製作。所謂素髹,即強調漆器表裡裝飾刪繁就簡隻留漆色之美,而無紋飾之綴。其色有朱、黑、褐、金、黃等;既有碗、缽、盤、碟、杯、盒、奩等生活日用品,也有雅致風物如古琴。素髹漆器中朱、黑二色沿用時間最長,也是最主流之色。二色可單獨使用為純朱、純黑漆器,也可同髹於一器。

雕錦鏤華

雕漆就是在器胎上層層髹漆至數十層或百多層,再用刀雕出紋飾,按所髹漆色和雕刻方法的不同又可分為剔紅、剔黃、剔黑、剔彩、剔犀等,為傳世漆器之大宗。雕漆的歷史應該早於唐代。漢-三國時期“剔犀雲紋圓盒”,揭示了雕漆起源時期的風貌。

宋、金、元時期,雕漆品種齊全,漆質優良,雕工精細,達到了很高的水準。福建茶園山、山西大同、上海青浦出土的剔犀、剔紅器是這一時期珍貴的實物。明代永樂、宣德時期的器物堆漆肥厚、雕工圓熟、紋飾繁密、漆色深沉。明代中期雕漆風格異彩紛呈,有款作品甚少。清代乾隆時期雕漆色澤鮮豔,運刀自如,趨向繁縟,品種多樣,器物向大件發展。清代後期至民國,雕漆風格粗糙呆板,亦多仿古作偽,出現了較為複雜的局面。

螺鈿萋斐

螺鈿是用螺、蚌的外殼在漆器表面加以裝飾的工藝,有厚螺鈿和薄螺鈿兩種類型。厚螺鈿鑲嵌始於西周時期,至唐代乃臻妙境。宋元時期螺鈿工藝精進,鈿片漸薄,佳作迭出。主要景物所嵌鈿片呈塊狀,並以淺刻來表現人物的神態、衣紋等,花草精細密致,意境如畫。

明代螺鈿名目更多,紋彩皆繁,螺鈿工藝迎合世人需求,呈現五色紛縕、光彩奪目的視覺效果。清代螺鈿精益求精,尤善區分殼色,鈿片薄如蜂翼,細若秋毫;普遍採用點螺工藝,局部片嵌金花,細填螺錦;其構圖、配色模擬書畫趣味,隨彩而施,光華可賞。

金髹彩妝

漆器的金飾工藝由來已久,品種繁多,主要可分為嵌飾與描飾兩大類。唐代最為流行的金銀平脫工藝,也歸入嵌飾類。與金飾相關的漆器工藝最常見的是戧金和描金。戧金是在朱漆或黑漆上用針或刀尖刻鏤紋飾,再把金箔粘到上好金膠的紋飾上。描金,即應用各種手段將紋飾做成金色,包括泥金、上金粉、貼金箔等。描金彩繪的範疇較為寬泛,描漆、描油、描金罩漆、識文描金等都屬此類。

閩風瑞光

福州脫胎漆器是在繼承中國漆藝傳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朵奇葩,輕巧光亮,色彩豐富,工藝獨特。其開創者為清乾隆年間福州府侯官縣(今福州市)沈紹安,他在恢復古代紵胎技法的基礎上,巧配髹漆用色,使漆器更加豔麗盈巧,頗具觀賞性。

沈正鎬先生捐贈 上海博物館藏

沈氏後人在此基礎上創製薄料彩髹技法,將金、銀粉末入漆,研製出金黃、天藍、翠綠等色漆,明亮光彩,經久不變。同時,創新發展出印錦、仿彩、變塗、台花等數十種髹飾技法,使福州脫胎漆器成為頗具特色的工藝品種。沈氏技藝代代相傳,以沈紹安之玄孫沈正鎬、沈正恂所製最為出色。

原文作者:尚元

原文來源:《中國收藏》2018年12月刊《大漆世界下的千文萬華》(因篇幅問題,原文有刪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