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寶媽別再把吐奶不當回事了,出現這5種情況,建議趕緊看醫生

經常有寶媽反應寶寶吐奶,有的寶寶癥狀較輕,可以稱作溢奶,溢奶多發生在吃完奶之後,溢出一兩滴奶,是正常生理現象,不必過於擔心,如果吐奶量較大,就叫做吐奶,寶寶為什麼會吐奶呢,吐奶該怎樣去處理,今天給大家支幾招。

寶寶吐奶是有原因的,可以分為生理原因和病理原因及餵養不當。

1)生理原因:

我們都知道,大人的胃是豎著的,容量也較大,狀態比較穩定。而嬰兒的胃幾乎是呈水準的,容量比較小,能容納的食物較少,狀態也不是很穩定。食物從嬰兒口中進入,經過食管進入到胃內,胃有兩端開口,和食管相連的叫做賁門,和腸道相連的叫做幽門,成人的賁門收縮力強,比較緊,可以很好地防止食物逆流,再加上腸道酶的活性較高,易於消化食物。小孩子的賁門比較鬆弛,收縮力差,而幽門緊閉,食物不能很好地通過進入腸道,喝進去的奶水很容易迴流發生吐奶,腸道內酶的活性也較低,容易發生胃腸脹氣。

生理原因所導致的吐奶是正常現象,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神經系統發育完善和蛋白酶的作用增強,吐奶就會有所緩解,因此不用過於擔心。

2)病理原因:

並不是所有寶寶的吐奶都是生理原因引起的,還一一些特殊情況的出現,也可能造成寶寶頻繁吐奶。

1、感冒:感冒咳嗽可引起腹壓增高,也會伴隨吐奶。

2、幽門狹窄:它見於出生3個星期到2個月之間的小寶寶,通常在1個月時,癥狀開始明顯,幽門狹窄的寶寶往往是邊喂邊吐,吐完之後很快又哭鬧想吃奶。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寶寶會因為營養缺乏而越來越瘦。

3、食管閉鎖:寶寶出生後唾液較多,喝1、2口奶後即有嘔吐、嗆咳、青紫甚至窒息。

4、腸閉鎖:生後1天內常出現持續性嘔吐,吐奶後癥狀常有所緩解,但吃奶後幾小時又開始嘔吐,吐出物常伴有奶、膽汁和糞便樣的液體。

5、先天性巨結腸:寶寶出生後不排胎便或量少,1-2天后會出現腸梗阻癥狀:頻繁嘔吐,嘔吐物中含有膽汁,腹脹明顯,肚子上可以看到擴張的靜脈,經直腸指檢或灌腸可以排出大量大便。

出現以上5種情況時,建議趕緊去看醫生。

3)餵養不當

餵養姿勢不對。許多寶寶在吃完奶後就平躺著,這樣容易造成吐奶。

餵奶速度太快,喂的太多或者喂完奶立馬給寶寶翻身,兩次餵奶間隔時間太短,過早給寶寶添加輔食,用奶瓶餵養的時候奶嘴的口開的太大,都容易導致吐奶。

空氣吸入,不管是母乳餵養還是用奶瓶餵養,如果寶寶喝奶的時候沒有用嘴包裹嚴實,都有可能吸入空氣而引起吐奶。

如果寶寶已經出現了吐奶的現象,要如何處理呢?

1、減少餵養量,控制時間間隔

寶寶喝完奶後,應間隔一定時間再次喂,不要因為怕寶寶吐奶營養不良就頻繁餵奶,這樣放而更容易造成吐奶。

2、採用合適的姿勢餵奶

給寶寶餵奶最好抱起來喂,讓寶寶的身子成一定角度傾斜,不要平躺餵奶,減少吐奶的發生。

3、餵奶後應及時拍嗝

可以將寶寶抱起來靠在大人的肩上,輕輕拍打背部,讓寶寶通過打嗝的方式把吸入的空氣排出來,再放到床上。

4、避免腹壓過高

穿戴紙尿褲的寶寶要注意不能勒得太緊,防止壓迫胃部造成吐奶。

5、喝完奶後抬高上身,側臥一會再平躺,不要著急平躺。

寶寶發生吐奶,家長一定要找清原因,如果是生理性的可不必過於操心,但如果過於頻繁,或者伴有發燒、嘔吐等癥狀,就要及時去就醫。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