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文版《亨利五世》:莎士比亞偉大,在於沒有絕對正確方式

莎士比亞眾多作品中,歷史劇並不為中國觀眾熟知。但自2016年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簡稱“皇莎”)大規模訪華,先後在北京、上海、香港進行《亨利四世》上下集及《亨利五世》巡演並轟動一時後,他的歷史劇漸漸被更多中國觀眾了解。

也是在2016年,中文版《亨利五世》首次在上海演出,這是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和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在洽談、籌備兩年後的首次深度合作,也是皇家莎士比亞劇團“莎劇舞台本翻譯計劃”的首部作品。作品由中英兩大劇團共同合作完成。

《亨利五世》劇照。本文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時隔三年,修改後的中文版《亨利五世》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藝術劇院再度上演,作為“經典戲劇·上話重繹”系列劇目,從8月1日演至了8月11日。這一版的演出再次請來了三年前的導演,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導演歐文·霍斯利執導。

作為目前世界上演繹莎劇最為權威的劇團之一,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自2015年開始啟動,“莎劇舞台本翻譯計劃”以八年為期,希望從適合戲劇化呈現、便於演員演繹、普及觀眾欣賞的角度,探索莎士比亞戲劇翻譯新方向,並計劃在2023年完成莎士比亞第一對開本全新的舞台本翻譯。

這次的中文版《亨利五世》保留了此前2016年的全新譯本,也是此前皇莎“莎劇舞台本翻譯計劃”首個成果。該中文版《亨利五世》新譯本由香港藝術節副節目總監、編劇蘇國雲擔當劇本翻譯、編劇喻榮軍擔當劇本修訂、由張衝擔當文學初稿工作。

在劇中,除了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演員蘭海蒙飾演的“亨利五世”之外,另外15位男女演員在劇中均是一人分飾多角,甚至有女演員飾演男性角色,還有部分角色用中國方言出演角色。

相比三年前的版本,這一次的製作在舞美上也“煥然一新”,皇莎的舞美設計兼服裝設計師詹姆士·唐納利賦予了整台劇極為現代的氣質,一個玻璃屋裝台構建起了亨利五世的“朝廷”,而演員們身著簡約的服裝,隨時變換造型,整出劇也因此顯得快速流暢。

《亨利五世》海報

該版導演歐文·霍斯利畢業於倫敦戲劇學院,是皇家莎士比亞劇院功底扎實的“學院派“導演。此前,作為“王與國”項目的副導演,和皇莎的藝術總監格利高裡·道蘭一起導演了《亨利五世》等劇。而2016年起,他又兩次來到上海,為中國舞台貢獻了屬於他風格的中文版《亨利五世》。

這一輪演出之後,歐文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時談了他創作中的很多想法,也為中國觀眾了解莎士比亞和他的歷史劇以及《亨利五世》,提供了更豐富的視角。

【對話】

澎湃新聞:之前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另一版《亨利五世》曾經在上海大劇院演出,您是那一版的助理導演。重新在上海導演一個新版本,能不能談一下兩者的不同?

歐文:當我們帶著皇莎歷史系列來到上海的時候,我們有幸能一口氣演出三部作品《亨利四世(上)》《亨利四世(下)》和《亨利五世》,這為觀眾提供了一個完整的哈爾王子這個角色的歷程,也就是後來的亨利五世。

在我執導的這部製作中,更著重於成為了國王的亨利這個角色本身,他的領袖理念,同時,還有莎士比亞筆下的大場景:戰爭。

在概念與舞美設計中也與皇莎版本有所不同。我更希望專注在亨利這個人物作為一個個體,將這個角色置於整部作品的中心,以確保觀眾能從盡可能多的角度來看待他。

於我而言,關注如何成長為一國之君的經歷,你可以將其聯繫到社會的各個方面,無論是是否喜歡這樣。

澎湃新聞:《亨利五世》在英國是非常有影響的歷史劇,對於中國觀眾來說這個題材有些陌生,您覺得在中國排這部作品,創作的焦點和意義在哪裡?

歐文:中國觀眾對《亨利五世》知之甚少,因此我認為將這部作品呈現出來非常重要。當然,大多數文化都知道《哈姆雷特》和《羅密歐與朱麗葉》,但莎士比亞的歷史體裁作品也同樣具有普遍性。

有一種偏見,是你必須了解英國歷史的一切,才能充分享受這部劇,但我並不認同。例如,《亨利五世》確實是關於戰爭的一部作品,但同時世界上幾乎沒有任何一種文化會對這個主題缺乏相似經歷。在劇中,也有一些角色形態已經超越了文化的國界,這一點在觀眾對這部作品的所產生的反應中已經很明顯了。

澎湃新聞:為什麽會選擇一個演員飾演多個角色的方式?

歐文:通常情況下,這種選擇與實際情況有關。我們的製作中總共有16名演員,而角色的數量更多,所以實際上我們需要增加幾乎每位演員所扮演的角色數量。

不過,這出戲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有一個歌隊帶領觀眾從頭至尾地解讀故事。我選擇了全體演員來擔任歌隊的角色,以此我們也為一人飾多角開辟了戲劇性的可能性。這個歌隊的目的是讓觀眾發揮他們的想象力,並加以延展去接受演員們分飾多個角色的情境。

澎湃新聞:這次的中文翻譯是全新的版本,相對更當代和口語化、作為一個英國導演,您能否感到台詞上的差異?排演上會不會也有相應不同?

歐文:在翻譯過程中有多種選擇,因為中文不能翻譯出原文中“抑揚格五音步”的對仗,我們不得不做出其他選擇。

這場演出的主要特點是它的氣勢。從第一個場景開始,一切都是關於戰爭——這就是我們整部劇的氣勢。根據這一點,我們想捕捉莎士比亞思想的節奏。我還想讓聲音的處理有所不同,這樣亨利的台詞就會顯得更突出(就像詩歌一樣)。而其他角色,比如弗羅倫、皮斯托爾等,聽起來就會更口語化。

我能分辨出舞台上的人物與這些台詞自哪裡來的關聯。這也讓我去思考,當台詞更加流暢及正式,亦或情境更加極致的時候,場景的渲染會更加自由,或更加叛逆。

澎湃新聞:您創作過很多莎士比亞作品,又在皇莎工作。在您看來,莎士比亞的戲劇在當下,是不是面臨觀眾接受度挑戰? 是否始終需要有新的面貌?

歐文:我認為莎士比亞的作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必要,原因很簡單——共鳴。

莎士比亞至今是最偉大的作家,他之所以如此偉大,是因為他對人類行為的描寫如此富有洞察力。

當然,自莎士比亞在世以來,我們的外圍世界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作為人類,我認為我們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我們仍然去愛,去恨,去悲傷,去成功或失敗。而莎士比亞,與其他作家不同的是,他以一種永遠不會死亡的方式創造了與現今的我們息息相關的故事。

關於如何呈現這部戲劇作品,我認為我們確實需要考慮觀眾如何接受信息。現在的觀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老練、性急和傾向於視覺,所以我認為這些確實需要考慮進去。

然而我相信,就像《亨利五世》中的歌隊部分所說的那樣,觀眾進入劇院時必須運用他們的想象力,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會為他們準備好。觀眾必須運用想象,如果他們這麽做了,我認為對於觀眾的回報會是難以置信的。

澎湃新聞:能否談下和中國演員的合作感受?他們對莎士比亞的理解和你期待的一致嗎?

歐文:和中國演員一起工作感覺很棒,常常就感覺同大家一塊挖掘這部戲。由於演員們先前都不熟悉《亨利五世》,排練場就變成一個大家來探索了這個偉大的故事的遊樂場。

演員們也為我熟知的這個故事帶來了精彩而嶄新的視角,讓我能夠轉換和改變導演上的決策。

莎士比亞真正偉大之處在於沒有絕對的“正確”的方式,所以當我們來到一種全新的文化中時,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讓我們對這部戲劇有一個全新的詮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