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將開幕,上海接軌全球科技創新體系

人工智能(AI)的發展,已經逐漸從推動生產方式的變革,進入到推動調整全球生產格局的階段。

微軟最大的AI物聯網實驗室,亞馬遜AWS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中國首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在一個個AI項目落地後,上海又將再次聚集世界的目光。

“人工智能大會不單是一個會議、一個論壇,更是一個學術交流、技術展示、投資促進、產業合作的平台。”上海市領導在此前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新聞發布會上這樣強調。

8月29日開幕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不僅匯聚了多名AI研究之父、圖靈獎獲得者、諾貝爾獎獲得者,還有馬斯克、馬雲等400餘位國內外嘉賓,以及10余個主題論壇和20多個行業論壇。

一場AI協奏曲已然開演。

國際交流合作平台

在全球科創新版圖不斷重塑的背景下,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更強調交流與合作。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舉辦,正是發出了開放、合作的明確信號。

在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所長石謙看來,AI的滲透不僅僅在宏觀層面,還在於生產生活每一個方面,上海這座城市最鮮明的特點是開放的品格。所以在推動AI發展中,不論是學術思想,還是技術和產業,都將呈現開放包容的特點。

圍繞AI發展中的新思想、新技術、新發明,上海也扮演了應有的角色。

不管是由微軟和張江集團打造的微軟人工智能物聯網實驗室(AI & IoT Insider Lab)、亞馬遜AWS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還是集體落滬的阿里、騰訊、華為等企業巨頭,抑或是本土成長的依圖科技、深蘭科技等,上海都在進一步圍繞AI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完善中國的AI生態圈。

已入駐微軟人工智能物聯網實驗室的一家企業負責人曾對記者說,他們希望基於微軟的視頻智能分析技術來做一些街道上的違規識別,“微軟不只有島上的技術人員提供支持,而且有美國團隊進行遠程指導。在技術研究這塊微軟提供的幫助都是免費的。”

諸如這種國際交流每一天都在上演。石謙認為,國際化是技術發展內生要求,人工智能在學術、思想、技術、發明等方面其實都有不少新的話題需要去研究,而AI的顛覆性影響是世界性的,所以上海要為世界AI世界技術的賦能貢獻自己的經驗。

“而顛覆性影響出現的同時,也會出現一些新問題,AI對社會經濟社會的促進過程中,國際間必須共商共治共享,這次大會多國專家學者就會圍繞共商共治進行討論。”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另外,打造人工智能“上海高地”,還意味著要匯聚全球頂級資源、擴大國際開放合作,提供廣闊舞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上海以開放包容的城市品格,在吸引國際頂尖人才上有突出的優勢。

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日前對第一財經在內的媒體表示,上海集聚了許多全球優秀的科學家,這對於上海接軌全球科技創新體系十分有利。

數據顯示,2018年度組織實施引智項目近100個,引進外國專家500餘人次,資助引智經費約1500萬元。官方數據顯示,目前在上海工作的外國人數量為21.5萬,佔全國的23.7%,居全國首位。

金葉子/攝

建設四大高地發揮頭雁效應

依托產業基礎、科教資源、應用場景、海量數據和基礎設施等優越的資源稟賦,上海已將人工智能作為發展實體經濟和提高創新能力的關鍵戰略領域。

從思維突破到制度供給,從科研助力到成果轉化,在產業布局、技術突破、應用示範、生態營造等多個維度,上海為人工智能產業下一步發展做了諸多規劃,而規劃的主線就是“增強創新策源能力”。

經過十幾年發展,中國的人工智能核心算法總體已和全球先進水準齊頭並進,尤其在應用領域甚至處於領跑位置。中國擁有最多的用戶群體,在推動技術應用的決心和調動資源的能力等方面具有優勢。但面對全球化的競爭,加強原始創新,特別是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基礎科學領域成果轉化,中國仍處於追趕狀態。

上海的科技創新策源能力正在穩步增強。

在信息技術、生命科學、光子科學等領域,以“全球創新領跑者”為目標的研發機構在上海迅速落地。在過去的一年,張江實驗室和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先後掛牌,微軟—儀電創新平台已經啟動,亞馬遜、BAT、科大訊飛等一批行業創新中心和AI實驗室紛紛落滬。

騰訊副總裁、華東總部總經理張立軍告訴第一財經,上海堪稱人工智能沃土,騰訊在上海有4500~5000名研發人員,優圖實驗室主要研發人員即在上海。而在騰訊的人工智能規劃裡,會將更多的新業務、新技術和創新資源放到上海,聚焦基礎科研,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和基礎科學領域成果在上海的落地轉化。

如何讓上海成為人工智能應用之城,切實推動人工智能產品應用服務於民生?為此,上海推出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建設實施計劃, 去年12月,上海在全國率先發布“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建設實施計劃”,首批應用場景吸引了全球170多個解決方案。

今年上海第二批人工智能應用場景需求也正式“發榜”。28個應用場景覆蓋了軌道交通、垃圾分類、智能電網等點位,場景的持續開放在吸引更多人工智能企業在上海落地應用。

在安防領域,商湯科技、依圖等正在將人臉識別技術用於巡查、刑偵、道路交通場景;在醫療領域,杏脈科技、聯影等將圖像識別技術應用於癌症篩查、病理診斷等;在自動駕駛領域,圖森科技、滴滴、威馬汽車正在測試自動泊車、無人駕駛卡車封閉測試;在教育領域,流利說、好未來嘗試用語音識別技術,解決教育資源不均衡難題。

“對於創業公司而言,落地場景的開放和資源支持更具吸引力,上海願意嘗試一些新的教學模式,讓創業公司在落地場景中做一些驗證和探索,這種前瞻性和開放性能更好地幫助AI產品落地和技術升級。”流利說CEO王翌告訴第一財經。在流利說產品落地中,楊浦區政府和教育局開放了一些中學、小學進行研究課題性質的產品測試。

上述場景只是上海發展人工智能的縮影,將算法變為實際應用的背後,除了研發團隊在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的努力,更離不開覆蓋全產業鏈的制度供給。從智能網聯汽車路測政策、公共數據和一網通辦管理辦法到AI安全發展上海倡議,這些頂層戰略性思考和系統性規劃,能夠避免技術濫用、產業資源浪費問題,實現AI產業更高質量發展。

人才培養和積累成為上海發力人工智能的核心優勢,匯聚了上千家人工智能核心企業,包攬了全國三分之一人工智能人才,利用人工智能人才高地優勢,吸引企業將人工智能研究室落地上海,成為上海積累人工智能產業資源的重要方式。

除此之外,上海還推出18個功能型平台,推動本地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培養人工智能人才,合作開設人工智能專業課程、設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所,建立人才實訓基地。

金葉子/攝

AI照入現實

如今,AI早已不只局限於遙不可及的概念,而是與實際經濟和日常生活結合到了一起,應用場景也是現階段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決勝場。

在28日的提前探營中,AI+教育、AI+醫療,AI+交通等多個場景已被搬到了展館現場。在展館入場處,就可看見AI應用場景展區。這個集中展示上海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的區域,是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首次設立的展覽板塊。而在場館中心,不僅可以體驗智能菜品識別系統,無人駕駛模擬互動地面螢幕,還能和各式各樣的機器人交流。而在場外,還可以體驗5G+車路協同、自動泊車的自動駕駛項目。

場景不僅局限在會場區域,在會場不遠處的周家渡街道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基於5G的遠程醫療服務,就可讓服務站的老人通過在線視頻坐診完成就醫過程,實現“不出遠門、尋醫問診”;進入離場館十分鐘路程的世博源裡,AR購物、AR試衣也已開放體驗……

這些應用場景背後,是上海對示範應用的持續布局。去年12月,上海發布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建設實施計劃;今年7月,上海又發布了第二批人工智能應用場景需求的征集通知,重點圍繞醫療、教育、城市管理,以及社區、村莊、商圈和文化旅遊等10個領域34個具體方向,加快推進人工智能應用場景開放。

預計到2020年,上海擬形成60個左右人工智能深度應用場景,建設100個以上人工智能應用示範項目,打造一批人工智能特色小鎮和特色示範園區。

不只是城市應用場景,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參展企業也開始從談概念、講技術,到拚場景、搶落地,如何借助數據、算力、場景、載體組合拳,建立完善的、跨學科、跨職能的團隊成為AI賦能場景的關鍵。

在去年人工智能大會上,杏脈科技展出了“未來診室”的概念產品。歷時一年,相關產品已在全國200余家醫院落地應用。杏脈科技CEO何川告訴第一財經,經過幾年的起伏發展,行業對於AI醫療的認知在深化。現如今越來越多的臨床專家清楚AI的適用範圍,並且會利用這些產品和工具,給到相應的反饋和建議,幫助產品迭代。

同樣是第二次參展的商湯科技對第一財經表示,今年參展更多從生活層面闡釋技術創新所帶來的不同,包括智慧城市、智慧通行、教育、遙感、汽車、健康、娛樂、文化藝術、零售等AI與行業應用的融合。

商湯科技副總裁、研究院副院長張少霆表示,作為一項通用技術,AI可以為不同行業的智能化升級注入新動能。但究竟在哪一行業先行進行產品化落地,則要考慮兩個原則:第一是市場是否足夠大,第二是技術創新是否突破工業化應用紅線。不同場景會有不同的技術紅線標準。但整體來說,產品會比技術紅線更為重要,需符合場景的要求。

在多數企業看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更像企業間的對話交流互動平台,除了可以了解最前沿的技術進展、體驗最新的技術成果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展會開展產業鏈上下遊的合作和對接。尤其是在AI深入產業互聯網的進程中,跨行業、跨領域的認知破壁尤為重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