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腫瘤患者粒細胞減少怎麼辦?—抗癌管家

抗癌管家提示:腫瘤患者遇到粒細胞減少症是臨床常見現象,有些情況下不用處理即可恢復正常,但有的情況會直接危及生命,那麼,如何準確把握這一問題呢?

第一步:判斷是否為「粒缺性感染」


(1) 該患者粒細胞減少處於什麼程度?


各種原因導致成人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絕對值低於 2 ×109/L,稱為中性粒細胞減少症。中性粒細胞減少分為輕度( 1~1.5 ×109/L)、中度( 0.5~1 ×109/L)和重度(< 0.5 X109/L)。


(2) 患者近期什麼時候做過放化療?


化療後通常會出現骨髓抑製,而放療會引起骨髓直接抑製。


(3) 這一患者是否有發熱、胃腸道不適(腹瀉、口腔潰瘍)或任何其他感染癥狀?

如有,且粒細胞< 0.5 X109/L,稱為粒缺性感染,這種情況屬於臨床急危重症。必須實施特定護理、床旁保護性隔離、積極全面抗感染、防休克處理等措施。


第二步:思考中性粒細胞減少的常見原因


中性粒細胞減少的原因大致可分為 3 類:① 骨髓增生不良,中性粒細胞增殖或成熟缺陷;② 中性粒細胞清除加速;③ 中性粒細胞再分布。


(1) 骨髓增殖異常


① 化療後:大多數化療藥物有不同的骨髓抑製副作用,如烷化劑、蒽環類和抗代謝藥物(氟尿嘧啶) ;

② 放療後:射線有直接的骨髓毒性;

③ 骨髓浸潤:轉移性腫瘤;

④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骨髓增生明顯活躍或活躍,但白細胞無法進入外周;

⑤ 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維生素B12或葉酸缺乏可導致中性粒細胞減少;

⑥ 再生障礙性貧血;

⑦ 急性白血病:不少實體瘤患者會繼發白血病,此外大約 25%的急性白血病可表現為全血細胞減少。

(2) 中性粒細胞清除加速


① 藥物誘導:如吲哚美辛、西咪替丁、雷尼替丁、非那西汀和吩噻嗪類。

② 血液透析:補體介導的白細胞凝集素所致的肺內扣留。血液暴露於血透尼龍纖維膜可激活補體旁路,導致中性粒細胞滯留於肺毛細血管,外周中性粒細胞減少。

③ 菲爾蒂綜合征:中性粒細胞減少,類風濕關節炎病史伴脾大往往提示本診斷可能。

④ 感染因素:嚴重的膿毒症患者外周血對中性粒細胞需求劇增,導致骨髓細胞儲存池耗竭,導致外周血中性粒細胞減少。


(3) 中性粒細胞再分布


① 脾功能亢進:脾大,脾功能亢進,脾區滯留使外周血一系或多系細胞減少。

② 邊緣池釋放:中性粒細胞外循環池轉換至邊緣池。


第三步:確定粒細胞下降的原因


(1) 病史採集:詳盡了解患者的腫瘤病史,近期化療、放療情況,包括用藥方案,劑量,末次結束日期,患者有無合併肝硬化病史,有無合併血液系統病史,有無合併風濕關節炎病史等等。


(2) 體格檢查


① 生命體征:兩大生命體征同時異常提示危象,發熱提示感染,低血壓可能是敗血症的跡象;

② 皮膚:皮膚瘀點警惕 DIC;

③ 五官科檢查:頸項強直提示腦膜炎;

④ 淋巴結:淋巴結腫大可見於惡性疾病和感染;

⑤ 肺部:吸氣相濕羅音、語音震顫和支氣管咩音增強提示肺炎;

⑥ 腹部:肝脾腫大往往是惡性疾病、感染或脾功能亢進的體征;

⑦ 關節:注意尋找典型類風濕關節炎的表現,例如對稱性遠端指間關節、指掌關節腫脹。


(3) 化驗檢查


① 血常規檢查:白細胞減少同時伴有貧血和血小板減少提示維生素B12或葉酸缺乏、再生障礙性貧血、或腫瘤繼發白血病;

② 血培養及尿培養:在懷疑感染時進行;

③ 外周血塗片:毒性顆粒提示感染,原始細胞提示白血病可能;

④ 維生素B12和葉酸檢查:除外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⑤ X光:除外肺炎;

⑥ 骨髓穿刺活檢:不明原因的中性粒細胞減少症,需行該項檢查,尋找中性粒細胞減少原因。


第四步:制定治療計劃


中性粒細胞減少,最主要的後果是易感染。粒缺性感染早期,患者常缺乏感染的常見癥狀。如,肺部感染時X光未必有明顯的炎症病灶、腎盂腎炎時未必有膿血尿。所以,對中性粒細胞減少患者必須提高警惕、預防感染,處理不當可能危及生命。


此外,需準確判斷粒缺原因、可能持續時間、預計減少最嚴重程度以及其他伴隨情況,據此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


(1) 緊急處理----針對「粒缺性感染」(感染或發熱、中性粒細胞低於 0.5 ×109/L)


① 有效抗感染:粒細胞減少合併感染髮熱是醫學急症。患者應立即行病原體培養,並開始廣譜抗生素治療。


常見的病原體有皮膚來源的葡萄球菌、化膿性或腸道細菌或某些真菌。第一時間選擇1 種廣譜抗生素(廣譜半合成青黴素或頭孢菌素,如頭孢吡肟、頭孢他啶、亞胺培南或美羅培南),或 2 種抗生素--氨基糖苷類聯合 β內醯胺藥物(頭孢吡肟、頭孢他啶、呱拉西林等)。歡迎大家搜索 抗癌管家,加入抗癌管家互助群和大家多交流。高危患者(可能為導管相關性感染、化療後粘膜破損、此前預防性應用喹諾酮類抗生素、感染性休克或心血管損害、耐青黴素或頭孢菌素肺炎鏈球菌、MRSA 感染等)應加用萬古黴素。抗生素對患者的療效應每 72h 重新評估 1 次療效。如中性粒細胞低於 0.5 ×109/L達 5~7 天,應考慮聯用抗真菌藥物。


② 如正在接受放化療,應立即停止。並儘可能停止其他傷及血象的藥物或者治療手段;持續給予 G-CSF,直至中性粒細胞從最低點恢復至 10 X109/L以上。


③ 床旁保護性隔離。醫護人員或其家屬接觸患者前必須洗手,加強護理,小蘇打水漱口。患者避免接觸新鮮水果、蔬菜、寵物和現症感染的人。


④ 支持治療,必要時成分輸血。


(2) 一般處理----主要是指「未合併感染的粒細胞減少症」


① 針對骨髓抑製:


一般而言,為減少粒缺性感染的發生,集落刺激因子( G-CSF 或 GM-CSF )可用於有強烈骨髓抑製作用方案的一級預防,在化療結束後 24~72 h即可開始給予 G-CSF,直至中性粒細胞從最低點恢復至 10 X109/L以上;


對於藥物引起的中性粒細胞減少,應立即停用該藥物並給予 G-CSF 治療直至粒細胞升至正常或至少高於粒細胞減少診斷標準的上限(通常在 1 至 2 周內);


對於輕中度骨髓抑製,可採取口服促白細胞生成藥(如維生素 B6、利血生、鯊肝醇、肌苷、升白胺、利可君等),但均缺乏肯定和持久的療效,因此,初治患者可選用 1~2 種,每 4~6 周更換一組,直到有效,若連續數月仍不見效者,不必再繼續使用。


② 針對中性粒細胞清除加速:酌情處理細菌性感染,對於免疫介導的消耗可給予激素治療。脾大者切脾,一般無需對粒細胞減少進行特殊治療。


③ 重新分布:脾亢患者通常能動員出脾臟內滯留的中性粒細胞以消除病原體,因此無需特殊處理。


五、粒細胞減少症 - 預後


粒細胞減少的預後與減少程度、病程、病因、治療方法等有關。中性粒細胞絕對值> 1.0×109/L時,感染的機會較少,處理得當,預後良好。


粒細胞缺乏性感染髮熱病死率較高,積極有效抗感染,G-CSF、GM-CSF 正確使用,一般來說大多數病人能度過感染關,但年老、全身狀況差、黃疸或合併嚴重感染者病死率較高。


本文轉自醫學界腫瘤頻道,由抗癌管家編輯整理。

抗癌管家是專門幫助廣大癌症患者和家屬提供前沿抗癌資訊的互助平台,現已開通家屬及患者交流群,歡迎大家搜索抗癌管家,加入抗癌管家互助群和大家多交流。祝願每個患者和家屬都健康平安。抗癌管家-你身邊的抗癌專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