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打開AR兩重門之後,騰訊看到了什麽?

從1948年至今,人民幣已經發行了70周年。在今年人民幣70歲的“生日”時,一向擅長於QQ-AR黑科技玩法的騰訊,就獻上了一份極具創新意味的獻禮。

在國務院反假貨幣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監製下,騰訊QQ、騰訊金融科技和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聯合出品了QQ-AR“人民幣防偽知識普及”互動體驗。打開手機QQ對著第五套人民幣100元紙幣正面“掃一掃”,就會看到紙幣上的鳳鳥紋樣動了起來,化身成一隻鳳凰“飛向”用戶,AR效果活靈活現,仿佛要從螢幕中飛進現實。接下來,便向用戶播放影片,展示 “光變鏤空開窗安全線”、“雕刻凹版印刷”、 “雙色冠字號碼”、“膠印對印圖案”、“光彩光變數字”等等人民幣防偽知識。

用黑科技滿滿的AR技術宣傳人民幣防偽知識,在新技術與“老朋友”親密結合上,騰訊的QQ-AR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從這一案例中,我們也可以進一步探索,怎樣的AR技術,才能真正將Augmented與Reality融合?

“增強不現實”,AR行業的突破點究竟在哪?

自從PokemonGO大火之後,本來就火熱的AR又被填了一把柴。以騰訊、Facebook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巨頭,以蘋果、谷歌為代表的手機廠商和以MagicLeap為代表的硬體創業企業一同入局。三方勢力所共同發力的,正是“Put the A in the R”——讓視覺效果更好地與物理世界結合起來,真正實現對現實的增強。

而“增強不現實”的原因有很多,我們可以簡單列出幾點:

1、數據上傳下載緩慢

我們應用手機攝影頭進行AR互動時,常常出現不貼合、丟幀的狀況。這大多是因為數據上傳下載速度緩慢、卡頓,從而造成影像識別等算法模型的計算結果難以及時得到反饋,3D貼圖相應也因此出現遲緩。

2、識別技術的落後

我們在應用人臉識別、體態識別等等AR應用時,常常出現手部、發絲等細節效果丟失的狀況。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影像識別技術的不足,不能實現對手部、身體姿勢等等範圍的識別。同樣識別技術的落後也帶來了AR應用形態的匱乏——由於人臉識別技術門檻越來越低,隨之出現的與人臉相關的AR應用也快爛大街了。

3、配套技術的不足

除了以上這些,我們還會常常遇到一些亂七八糟的問題。像是拿著手機走了幾步,3D貼圖卻毫無變化,或是3D貼圖本身的粗糙辣眼睛等等。要讓AR應用更真實、更美觀,還需要陀螺儀追蹤、LBS、3D動畫等等一系列配套技術,並不是僅僅靠製作一個貼圖就能實現。

尋找黃金鑰匙:我們究竟需要“封閉AR”還是“開放AR”?

而以上幾點,自然也就成為了通往AR行業突破點的黃金鑰匙。社交媒體巨頭、手機廠商和創業公司這三派勢力,所選擇的解決方式也並不一樣。

在今天看來,行業AR解決方案可以分為“封閉AR”和“開放AR”兩種。

封閉AR的代表,就是蘋果這樣的手機廠商和MagicLeap這樣自己製造硬體的創業企業。

從上文中我們可以得知,數據傳輸緩慢和配套技術不足是AR效果差的兩個重要原因。而這些廠商選擇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通過硬體來彌補。

以蘋果為例,最近兩年的iPhone X和iPhone Xs在芯片算力、攝影頭深度傳感器和陀螺儀上都有不少顯著的更新,為的就是提升算力、縮短運算時間來彌補數據傳輸問題,再通過其他硬體的提升進而提升細節效果。

但這樣的問題在於,AR應用的效果完全依賴於硬體,一旦脫離固定設備,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就拿蘋果設備來說,相信同樣的應用在iPhone Xs和iPhone6上都會有不同的效果。對於開發者來說,這自然是很難接受的事情:我費那麽大力研發出來的App,只能在一部分設備上有好的效果?

也正是這個原因,根據Apptopia在今年1月的調查,自打去年9月份發布iOS 11之後,蘋果AR應用的數量一直在下降。AppStore中先後有300款左右ARKit應用,從10月開始下降,數量減少至200,而11月數量持續下滑降至150。

而騰訊、Facebook這些社交媒體巨頭自身不涉足硬體,自然也選擇了更開放的AR生態之路。

雙方都在人工智能方面有著極大投入,這種投入正在體現於AR應用之中。就拿這次QQ-AR“人民幣防偽知識普及”互動體驗的案例來說,就能看到分別運用了即通產品部平台研發中心和騰訊優圖室驗室先進的AR識別技術。

即通產品部平台研發中心基礎研發組聚焦在基於AI技術的視覺產品研發,緊密結合AI和實際業務場景需求完善AR體驗。本次的百元鈔影像識別技術基於深度學習技術,利用深度神經網絡的強大學習能力,自動獲取數據的表示與多個抽象級別,從海量數據中發現識別目標的隱含的複雜結構。同時支持對多種目標類別識別的複雜任務,大如長隆歡樂場景、深圳灣門、天空等場景識別,小到團徽、雞蛋等物體識別。通過對抗學習技術、在線難樣例挖掘、注意力機制等技術達到準確的識別效果。

同時,騰訊優圖室驗室成熟的影像識別技術也為本次AR體驗提供了強大、準確的識別能力。不久前,騰訊優圖實驗室更新為騰訊電腦視覺研發中心,聚焦並加強影像識別、人臉識別等電腦視覺技術研發和應用落地。目前,騰訊優圖研發的一整套AR 2D/3D解決方案,支持AR目標的海量注冊和檢索、實時精準的識別和追蹤,其召回率和準確率都處於業內領先水準,可抵抗旋轉、遮擋、光照、各種終端機型的干擾。

這樣一來,騰訊QQ-AR就把應用效果押寶在了AI技術上,而不限於某一樣硬體,就能讓更多機型在更豐富的網絡條件下體會到精致、富有創意的AR應用,也就讓更多用戶可以享受AR應用、給予開發者更多激勵。

應用條件上的開放性,加上技術平台的開放,讓騰訊堅定地打開了“開放AR”之路。

打開兩重門,看到AR最本質的模樣?

如果說技術開放本身是騰訊打開A與R融合的第一重門,那麽托起QQ-AR的騰訊生態,就成了騰訊打開A與R融合的第二重門。

我們知道,騰訊對於自身AI技術研發的進展相對低調,技術能力可以算是騰訊的隱性基因,那麽騰訊的顯性基因自然是社交媒體帶來的龐大用戶量。

龐大用戶量給QQ-AR的發展帶來了至少兩項好處,一是有更多用戶可以對QQ-AR的技術進行反覆校驗,讓QQ-AR可以快速更迭技術細節;二是對於AR適用的行銷領域來說,可以通過大用戶基數、簡單快捷的打開方式來推動傳播。

想象一下,當品牌方想要做一場AR行銷互動,最後卻發現用戶想參與AR互動時卻需要下載App,打開之後又發現由於App用戶基數太小、並不能累積足夠的數據來優化AR技術,不能實現品牌方想要的效果……如果現實是這樣,恐怕AR在中國真的很難走下去。

正因如此,中國乃至世界範圍內的AR產業發展正在迅速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狀態——開放AR愈加開放,不光用戶體驗門檻低,開發方式也越來越快捷簡便。這就讓開放AR更加適應互動體驗、AR行銷等等注重傳播、短平快的AR應用。而封閉AR則開始越來越依賴硬體,依賴定製化開發。如此之高的成本下,封閉AR的應用開始越來越“硬核”,偏重於遊戲等等生命周期更長,一次投入長久收益的應用。像蘋果這幾次在發布會上都展示了AR遊戲,顯然也是意識到了自身的掣肘。

而騰訊的特殊之處就在於此,且不說騰訊本身就掌握著移動遊戲生態,難保在未來不會將更多AR技術加入遊戲當中,橫跨到AR硬核應用中去。更重要的是騰訊“技術+社交產品巨大流量”的組合優勢是獨有的,在以行銷和體驗為主的AR應用上,在中國很難找到另外一家同樣擁有這兩樣優勢的企業與之匹敵。

這在QQ-AR“人民幣防偽知識普及”互動體驗中就得到了極好的體現,通過QQ的社交流量,不僅民眾獲得了人民幣的防偽知識和文化內涵,更是極大地推動了AR技術在我國的普及。從媒體到身邊的朋友家人,每個人都能獲得優秀的AR體驗。AR和國民級社交入口的加乘讓行業看到了AR未來的真正可能。

與此同時,騰訊此前還發布了“QQ-AR開放平台”, 這是面向任何企業、開發者甚至普通用戶的平台,只要一張圖片、一個影片,通過創建任務、帳號認證、發布任務的簡單三步,都可通過“QQ-AR開放平台”實現AR創意,具有零技術門檻、無需額外下載應用、穩定成熟三大技術優勢,進一步推進了AR行業的開放性和多樣性。

和Facebook或蘋果這些企業都不同,騰訊自身的技術和企業生態構建的特殊性,讓騰訊AR真的可以實現“無處不在”,不僅橫跨虛擬與現實,還跨越了AR行業中的種種限制和定義。不論騰訊未來在AR上進行哪種布局,都能夠將優勢排列組合,打出一手好牌。

或許這種超脫了行業現狀的無限可能性,就是打開兩重門之後的風景。用一項虛擬技術,在現實世界塑造出他人無法想象的模樣,這不就是AR最本真的概念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