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拆彈專家2》成港片票房冠軍 背後原因是什麽?


1905電影網專稿 13.17億!《拆彈專家2》在公映63天后,終於超越《掃毒2:天地對決》,成為中國影史港片票房冠軍。值得一提的是,《掃毒2》同樣是邱禮濤執導、劉德華監製並主演的作品。這一黃金組合已成功包攬了港片在內地市場的票房冠、亞軍。


第三名則是莊文強執導,周潤發郭富城主演的《無雙》,票房12.74億。

 


《寒戰2》到《無雙》再到《拆彈專家2》,賣座港片有何共性?在香港電影人、電影公司與內地合作日趨緊密的語境下,“港片”的破局之路又在何處? 

 

從《寒戰2》到《拆彈2》

 

近20多年來,隨著中國香港電影人不斷“北上”,與內地團隊和資本的聯繫日趨密切,“港片”的定義和界限也越來越模糊。本文討論的“港片”相對較為狹義,指出品公司、主創團隊主要由香港公司和人員組成的作品。



縱觀港片內地票房前十名不難發現以下幾大特點:一是以系列電影為主。除懸疑片《無雙》外,其余九部均為系列電影的續集片,“葉問”和“澳門風雲”系列更是各有兩部續集入選。

 

在第一部取得票房成功後,如法炮製加碼續集開發,已成必然的商業選擇。這些續集大多在陣容、製作和成本上都實現了升級,在保證一定水準的前提下,票房也均水漲船高。但過度依賴續集,也透露出港片創作的“疲態”。



二是,動作、犯罪類型成為“主旋律”。如今火爆內地影市的港片仍延續了香港電影“黃金時代”賣座的幾大商業片類型:動作、犯罪、喜劇。

 

“葉問”系列是對傳統功夫片的“複興”;“澳門風雲”系列是王晶的一次“自我致敬”;其他幾部則歸屬《無間道》後,港片最有票房保證的類型:犯罪動作片。



雖然仔細看來,這些犯罪類型片都有突破之處,如“拆彈專家”系列以爆炸戲打造視覺奇觀;《無雙》從“假幣”切入,做足燒腦懸疑;“掃毒”系列以禁毒題材探討情理法衝突等。


然而從本質上講,套用的仍是香港電影輕車熟路的類型片套路,離不開追車、槍戰、臥底、雙雄等元素。與整個市場的百花齊放相比,賣座港片的類型相對單一。


 

三是,主創“頭部效應”凸顯。在票房前十名的影片中,周潤發、劉德華、古天樂各有三部,甄子丹張家輝、郭富城各有兩部主演的作品榜上有名。此外,梁家輝吳鎮宇劉青雲林家棟等老牌港星也頻頻出現在香港商業片的卡司名單裡。

 

導演方面亦是如此,王晶、邱禮濤、莊文強、葉偉信等憑借幾部作品在票房上的穩定輸出,已成為投資者眼中的票房保證,也吸引著越來越多頭部資源聚集。


 

以公認的“勞模”古天樂為例,他在2019年就有六部作品公映,待映作品更是近20部。難怪很多影迷調侃,如今的港片陣容已經成為以上幾位導演和演員的排列組合。

 

這種現象背後一方面是商業邏輯使然,另一方面無疑凸顯出老生常談的香港電影“人才斷層”問題。


 

商業與文藝

 

在《拆彈專家2》以13.17億登頂港片內地票房冠軍的同時,《你好,李煥英》《唐人街探案3》這兩部春節檔大片的票房均已突破40億大關。

 

在國產電影票房排行榜上,《拆彈專家2》僅能排在第33位。在已有18部國產片票房超過20億的內地市場中,港片整體票房表現並不算出挑。這也折射出香港電影在內地市場的局限性。



究其原因,一方面,香港電影已建立了較成熟的工業體系,這種工業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效率和品質的保證,但也很容易陷入類型固化和自我重複。

 

目前賣座的港片大多為警匪動作片,縱觀整個華語電影市場,此類影片閱聽人有局限性,票房也有“天花板”,再加之這些港片製作及宣發成本與真正的華語商業大片並不在一個量級,都使其難以“出圈”,成為全民爆款。

 


另一方面,港片的核心閱聽人群體仍然是那批看著香港電影長大的80、90後觀眾,“情懷殺”也依然是宣傳的重要賣點。

 

但隨著歲月更迭,這批觀眾已逐漸“退出主流”,而接棒的95後、00後大多缺少港片情結,周潤發、劉德華、古天樂等實力港星帶來的明星效應也在隨之減弱,如法炮製的港片生命力還能保有幾成,要畫上問號。


無論是警匪類型的自我重複,還是過度依仗老牌港星,背後折射出的都是港片對商業價值的過度依賴。在口碑為王的當下,港產商業片在內容和品質上都需要更大膽的突破。


 

與此同時,我們應該看到在商業片之外,近幾年港產文藝片也湧現了不少佳作,如教育題材的《可愛的你》、體育題材的《點五步》、家庭題材的《幸運是我》以及關注躁鬱症群體的《一念無明》和聚焦邊緣人群的《麥路人》等等,都取得了上佳的口碑評價。


 

不可否認,這些港產文藝片在內地市場幾乎都難逃水土不服的命運,受製於題材內容的地域局限性,難以與內地觀眾產生共鳴,最終票房僅停留在百萬量級。《麥路人》縱使有郭富城、楊千嬅等明星演員加持,票房也未能突破2000萬。

 

然而,這些優質的港產小品仍然有其存在的價值,透過它們對香港現實的關切和描繪,為內地觀眾呈現出一個類型片之外更加真實、立體的香港。


 

新語境下的“港片”


自2003年CEPA,即《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實施以來,香港電影人大舉“北上”已經近二十年時間,香港電影與內地的關係也愈加indivisible。

 

以上提到的票房排名前十位的“港片”均為合拍片,很多導演也都曾在採訪中對我們表示,業內對於港片與內地片、香港與內地團隊的分界已不再明晰。


 

與香港電影人打了數十年交道的黃建新就曾坦言,“我們從上世紀90年代初合作就已經不分(內地、香港)了。這個概念早過時了。”

 

劉偉強也曾明確表示:“我沒有分香港導演,還是內地導演,拍電影就是拍電影,我們的團隊基本上全是內地團隊,他們更懂內地觀眾,我們一起合作,才有了這些電影。” 

 


不僅是合拍片屢創票房佳績,在近年來的主流商業大片創作中,香港電影人也逐漸成為中堅力量。


劉偉強拍出了《建軍大業》《中國機長》《中國醫生》也已殺青;林超賢則在《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緊急救援》之後,又與徐克一起投入了《長津湖》的拍攝;邱禮濤與劉德華的組合也再度出山,拍攝了抗疫題材電影《戰疫天使》。


最初開創這一模式的博納影業董事長於冬曾這樣解讀,香港電影人學習的是好萊塢電影體系,職業化程度高,恰好符合主流商業大片的創作要求,“是一個我們能夠與香港導演一起成長、拓展的領域。”


 

近日,由《無間道》編劇莊文強執導,改編自香港商界奇案的犯罪片《金手指》已正式開機,主演梁朝偉與劉德華時隔18年後的再度合作也引爆話題。



從《無雙》到《拆彈專家2》,透過這些叫好又叫座的港片,我們不難看總結出,《金手指》要想複製《無間道》的輝煌,推高港片票房“天花板”,也需要在“堅守港味”和“擁抱內地市場”之間找到平衡,同時在質量上不辜負觀眾的期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