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9.4分華語神劇完結,今年的劇王非它莫屬!

提起台劇,你能想到什麽?《流星花園》?《惡作劇之吻》?種種古早的台灣偶像劇?

但那不是台灣電視劇的全部,近幾年台劇,一部比一部犀利。

去年,和網飛合作一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號稱“台版《黑鏡》”,對家庭關係深刻剖析。

最近又和HBO合作,推出一部表現人性之惡的高分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前兩天剛更新完畢,豆瓣9.4分,基本鎖定今年最佳華語劇的寶座。

01

劇集以一起駭人聽聞的惡性事件展開。

一位叫李曉明的男子在戲院突然開槍,無差別殺人,九死二十一傷。

但本劇的重點不是展現事件過程,犯罪分子如何凶殘,警察乾警又是如何神兵天降將其繩之以法。

《我們與惡的距離》聚焦的,是案件發生後的眾生相。

開場,給李曉明辯護的律師,被憤怒的受害者家屬潑糞,受到巨大社會壓力。

表面看,是律師為冷血殺手辯護,家屬無法宣泄,做出過激行為。實際呢?律師真是利欲熏心,為求財出名?

其實他的辯護,是為探究事件背後的原因,希望以後不會再發生。

他放棄去大律所,選擇當法扶律師。有個孩子,妻子懷孕,卻還為一個殺害兩個幼童的殺人犯陳昌做辯護。

他的所作所為,注定無法得到周圍人、甚至親人的理解。

同時,李曉明的家人,也一直活在陰影下。承受著公眾的壓力,失去兒子的悲傷,以及內心愧疚的多重痛苦。

他們隱姓埋名,終日戴著口罩。父親酗酒,母親畏縮,一家人如陰屍路。

頹廢一段時間的女兒,也就是李曉明的妹妹,被母親趕出家門,改名,斷絕關係。

改名李大芝的她,來到一家新聞台實習,嘗試展開新生活。

她的上司——無比強勢、冷冰冰的宋喬安(賈靜雯飾),是個獨斷專行的女強人。

但她的私人生活卻相當不如意,和丈夫因理念不合,婚姻破碎邊緣,女兒,也關係緊張。

同時,她還有另一重身份,受害者家屬

在那場戲院槍擊案中,她的兒子天彥被李曉明奪去了生命。

也正是因此,一家人心中始終有個死結,女兒覺得母親偏心,一次次地互相傷害。

所有主要人物,都通過戲院槍擊案連在一起。而這個案件卻不算憑空虛構,它基於真實的社會問題。

無差別殺人,遠到北歐挪威7·22爆炸槍擊案,近到國內凶手闖進中小學、幼兒園傷害幼童,哪裡都有。

本劇同時也映射了台灣殘酷的無差別殺人案——“小燈泡”案後的反響。

4歲女孩“小燈泡”與媽媽正前往西湖捷運站,準備跟外祖父母會合。一名男子突然從後方靠近騎著兒童腳踏車的女孩,拿出菜刀砍向其頸部,女孩不治身亡。

“小燈泡”案後,母親對社會發出呐喊。

這樣的隨機殺人事件,凶嫌基本上在當時是沒有理智的,這不是靠立什麽法、怎麽做處置,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只有從根本、從家庭、從教育,讓這樣子的人消失在社會上。

行凶者出警局,被憤怒民眾痛毆

這種社會事件,問題不該只在把凶手繩之以法、死刑,更應該將目光對準事件背後。

02

《我們與惡的距離》不僅講殺人案,還通過案件異塵餘生到新聞媒體道德、死刑、精神病患、親子關係……

尤其新聞媒體的展現,也是現實的一面鏡子。

劇中出現的品味新聞,台名恰和報導內容形成諷刺。

李大芝在提交新聞時,選擇年輕人關心的“薪資新低”問題,卻因為頭條新聞要求吸人眼球,被要求重做。

還有對標題的處理,由女大學生,變成高材生。

新聞,不等於客觀真實,收視率、點擊量早已開始讓新聞變質。

相比還原真相,數據和獵奇倒更重要。這種情況下,勁爆的假新聞,好像也是允許的了。

電視上突然爆出普吉島爆炸事件,雖未有相關確定消息,但各個新聞台都在報導。

品味新聞,報?還是不報?不報,會輸,報,沒有確認信息來源。

雖然在瘋狂查證真實性,但當地信號出問題,聯繫不上。最終決定跟風,選擇報導。

剛剛報導完,卻收到泰國大使館辟謠信息,根本沒有爆炸。

但那又如何?聽新聞的人,不久會忘掉。報新聞的人,也輕描淡寫。

假新聞成本和收益的差距,讓假新聞成為習慣。

新聞台有收視率的壓力,不得不比拚。每個社會事件,都是一場報導戰鬥。

遇到像“精神病持槍挾持幼兒園”這樣的大新聞,各個新聞台,緊鑼密鼓動起來,帶著轉播車、記者、攝影、攝影到現場,台裡還準備做精神病傷人的專題。

實際呢,卻只是一個沒有許可,帶著黑色包去幼兒園拍電影的男人,被鄰居以訛傳訛,當成持槍的恐怖分子。

新聞媒體這種求快的報導,也導致了更可怕事件的發生。

本來只是青少年不堪忍受霸凌,捅傷他人的事件,卻在這個微妙的當口,被媒體大肆報導成“李曉明模仿犯”

新聞報導導致少年和母親遭遇巨大的社會壓力,最終,母親選擇帶著兒子一起投河自殺。

諷刺的是,母子雙雙跳河後,記者和攝影機還不停追著來到現場的丈夫,詢問他事後的想法。

有什麽話想說?真的無話可說了。

03

殺人案、新聞道德、精神疾病,這些千絲萬縷如一張網般被聯繫起來,劇名《我們與惡的距離》則是全劇的題眼。

惡行到底是什麽?我們離惡行有多遠?什麽是好人,什麽是壞人,有標準答案嗎?

我們以往總認為惡與我們是涇渭分明,非黑即白。

但實際上惡與我們絕非完全隔絕,惡不是孤立的黑暗,甚至在惡的周圍,也有無辜的受害者。

殺人凶手被嚴懲,是必然。但殺人犯的家人,是否永遠該背負罪惡的十字架?

正如片中李曉明母親撕心裂肺的那句話,“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個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但即使家屬公開跪地道歉,媒體也如同聞著血腥味的鯊魚,還問著“你是真心跪的嗎?”、“9條人命道歉就可以了嗎?”

在新聞的曝光下,殺人犯家人和死者家屬再次直面相遇。此時受害者和加害者的身份,也被模糊了。

背負“殺人犯妹妹”身份的李大芝,本來在努力開啟新生活。但死者家屬卻來干擾、辱罵。

死者家屬,變成加害者,殺人犯的家人,卻變成受害者。

但死者家屬的話,也字字戳心。因為槍擊,女兒在大好年華死了,母親的未來黯淡無光。憑什麽殺人犯李曉明的家人,就可以重新開始?

這件事,早已沒有正確與錯誤之分。

《我們與惡的距離》每集片頭,都以網站上一段新聞報導視頻簡訊,以及網友在社交媒體上的評論內容作為開始。

社交媒體的距離,給人安全感。看客可以站在道德制高點,優越感十足地隔著螢幕評論。

但鍵盤俠網絡暴力、無良媒體二次消費,未嘗不是種惡意。

站隊簡單,網上罵誰罪該萬死也容易,但或許事情發生後,更應該想想背後的問題。

編劇呂蒔媛,作品中常有對社會問題的探討,上一部作品《誰先愛上他的》聚焦同妻,這次以一件殺人案,異塵餘生周圍群體,主題更複雜。

《我們與惡的距離》沒有把對錯善惡一開始就按人物立定位置,只是將一切有關人性的,都展示給你看。

什麽時候,我們才能有這種好劇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