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隈研吾的建築設計哲學

以大化小,以小見大

——隈研吾的建築設計哲學

2018年7月13日下午,由利星行地產與隈研吾先生共同策劃的“隈研吾大/小展”,於隈研吾先生整體設計落成的北京利星行中心開幕。這是隈研吾在北京舉辦的首個個人展覽,隈研吾在開幕式上做了主題演講,分享他經典的建築作品及創作歷程。

活動現場,利星行地產主席楊富山先生,隈研吾先生以及日本大使館新聞文化中心參讚福田高乾先生共同為此次展覽揭幕

喜歡建築的朋友一定對隈研吾(kuma kengo)這個名字不陌生。即使不對建築感冒,想必你也見過他的作品。比如說北京長城腳下公社的竹屋,北京三裡屯的village和SOHO,上海的虹口SOHO,杭州的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

隈研吾先生在活動現場

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築師,1954年出生,東京大學建築系研究生院畢業,現任東京大學教授。1964年東京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時,幼年的隈研吾參觀了丹下健三所建的代代木室內體育場深受該建築物震撼,從那時起便懷抱了日後希望成為職業設計師的夢想。大學時代師從原廣司,內田祥哉,研究生時曾穿越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研究調查部落村莊,致力於學習這種原始美。之後,也曾出任過哥倫比亞大學的客座研究員,1990年建立隈研吾都市事務所。直至今日,隈研吾成為日本建築界領軍人物,他設計的建築遍布全球二十幾個國家,曾獲得國際石造建築獎、自然木造建築精神獎等國際大獎,著有《十宅論》《負建築》等作品。隈研吾一直致力於設計符合各國風土人情以及特有環境的溫和建築物。除此以外,還致力於研究在建築物中運用除鋼筋水泥外的新素材,追尋工業化社會後建築物應有的理想形式。

當然,隈研吾先生並不只是打出保護環境,親近自然的漂亮口號而已。

這次展覽開幕時,隈研吾先生也在現場發表了個關於自己設計項目以及設計理念的小型演講。

北京,長城腳下的公社之“竹屋”,2002(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首先,他講到了他在華接到的第一項工作—北京長城腳下的公社之“竹屋”。他說“最早做“竹屋”項目時,如果地基要挖平也是可以的,但我們考慮到這樣一來,就會破壞整個山體的風貌,也就沒有這麽做。”

北京,長城腳下公社之“竹屋”,2002項目地勢(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而講到他在中國最具其個人特色的建築物——位於中國杭州市的中國美術民藝博物館時,他說“原來這裡的地形是一個茶園。而茶園基本都在山坡上,我們也採用了’竹屋’一樣的手法,沒有消去茶山原有的“綠色”,而是根據山勢的起伏,做了坡型建築。”這些項目的核心設計思想即人與自然融合一體。漂亮的口號也許說來簡單,但要貫徹不僅不獲利反而可能耗時耗力的初衷,實則不易。

杭州,中國美術學院民意博物館,2015(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杭州,中國美術學院民意博物館結構圖,2015(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當然隈研吾先生的思索也不僅僅止步於此。

隈研吾先生2018年7月13日出席活動並進行演講

在此次演講中,他還提及到日本太宰府的星巴克和中國北京前門的事務所。

隈研吾先生說到“關於內部結構呢,一般來說我們能在傳統建築物中看到改建築物的組合,運用成一種裝飾性的結構,但我想嘗試一下,不是把它作為一種裝飾而是作為建築結構的一種支撐體來實現是不是有可能實現,我做了這樣一種嘗試。

日本,九州福岡縣太宰府市宰府星巴克,2011(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因此它不是一種裝置,而是一種結構體。”常有人詬病隈研吾先生是個裝飾性建築師,他的這些木材結構只是為了裝飾而存在於建築,脫開這些“無謂”的裝飾,建築也能獨立於世。而,直面隈研吾後,才會了解到,原來他把力學的考量早就安排於無形之中。以無勝於有。

為了年輕人們的拍照聖地,受到全世界各大媒體的關注,甚至在Instagram上也擁有極高人氣的星巴克(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而對於北京的前門舊物改造項目,他則說“前面的壁面,我們是用鋁合金做的。

北京,前門,隈研吾事務所,鋁合金網狀結構壁面2016(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它的創意是來自我們傳統青磚的牆,但是我們用新的材料想要實現這種肌理,這樣用這種鋰合金的材料來做,會呈現一種更自由的表現方式,可以隨時增減新的部門,擁有更自由的表現度。

北京,前門,隈研吾事務所,2016(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當然,這個材料不一定要是鋁合金,我們更看重的是他成品的圖案以及光線穿透它後,達到的一種光影效果。”

北京,前門,隈研吾事務所,2016(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對於老舊失修的前門危房,沒有拆除,開發運用新材料,以巧補拙,以新止損。對參觀過實物的人來說,也許會像當初丹下健三震撼到隈研吾那樣,被他而震撼到。

未改造前的前門四合院(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造後的前門隈研吾事務所(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除了直面隈研吾先生學習他的人與自然相處的方法外,我們還能通過小大展,不出國門一覽大師聞名於世的世界級作品。

日本、岐阜縣、織部的茶室、2005(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織部的茶室的內部結構(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比如實際在日本岐阜縣的“織部茶室。(「織部の茶室」2005它是一種可拆卸的現代茶室。厚5mm的塑料板與硬紙板在65平方米的太空展開。

織部茶室的外部結構(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最後用透明捆綁帶固定。解開捆綁帶便可恢復到組裝的微小部門,便捷易攜。使房間的整體恰似扭曲的蠶繭,這種形狀結構也致敬了古田織部的茶文化。

日本,東京“淺草文化觀光中心”,2012(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再比如“淺草文化觀光中心淺草文化観光センター」2012在362平方米的土地上,觀光看台,會議室,多功能演示廳等多功能綜合性建築物被世人所期待著。在室江戶文化感分外強烈的雷門前,把7個傳統結構的木造住宅累加在一起形成了複合型結構建築物。把淺草地區的特有地域性文化垂直而立體化。每層分別配以傾斜的屋頂和木製的百葉窗,一瞬間使人似曾回到以往時光。

從功能上來說,每層天花板與上一層屋頂之間的太空又可以當作整棟大廈設備安置的有效太空。可謂太空利用率極高的教科書式綜合建築。

“淺草文化觀光中心”的內部結構(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淺草文化觀光中心”的內部結構(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當然,我們也能從展覽窺見大師近年來的設計動向。

日本,東京,Daiwa-ubiquitous學術研究樓,2014(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比如說,這次【小/大展覽】中出現的坐落於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生院-資訊學院“Daiwa-ubiquitous學術研究樓2014該樓打破了教學樓一貫採用混凝土,金屬,石材等硬性材質的傳統,轉而採用木材和泥土木等與人親合力度較高的材料來建築教學樓。由自然素材(木材,泥土)製作而成的木板層層疊疊,覆蓋在建築物表層,仿佛生物體的鱗片一般,搖曳生姿。

Daiwa-ubiquitous學術研究樓的留白太空(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而整體建築部分留白的手法,更如生物體的換氣孔一般,賦予整座大樓生機。樓前的空地與兩側日本式庭院的銜接,使大樓再添一抹生氣。

日本,神奈川縣,蟲塚,2015(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再者如,日本神奈川的昆蟲供養塔-“蟲塚”(「蟲塚」2015)建築本身身處鐮倉的禪宗寺廟建長寺(1253年建造)內。建築物佔地57平方米,是一座突破了以往手法的透明式紀念碑。說起紀念碑,在建築傳統中一直是運用石材和青銅等笨重材料來製作。而在即是解剖學者又是昆蟲搜集家的養老孟司(養老孟司)先生的建議下,隈研吾老師以蟲籠為印象設計了不鏽鋼網製成的紀念碑。40個螺旋上升狀的小個體反覆堆疊,再現了蟲群一飛衝天的樣態。

日本,神奈川縣,蟲塚,2015的泥漿材料(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在不鏽鋼鐵網之上,泥瓦匠人狹土秀平運用當地所取的泥土,混入玻璃纖維,得到特殊的泥漿材料。吹附於其上,生成了一種既溫暖又柔軟細膩的新式建築物。

法國,巴黎杜伊勒裡公園,Yure, 2015(圖片來自:隈研吾事務所官網)

還有,法國巴黎的“Yure”2015在巴黎的杜伊勒裡公園(Tuileries)中建造的臨時性建築物。樹枝般纖細的木材(9cm×18cmの斷面)隨意組合,既像雲又像樹,意識流派的地標建築物。在巴黎這座多用石材的厚重而凝重的城市中,好似生物體般吞吐生息。

及近期中國的項目,北京利星行中心。北臨望京中央公園,南接自然庭院,隈研吾先生遵循自然之道,執於自然之材,秉持自然之意,在此勾勒出了一片“可呼吸的都市綠洲”。

北京利星行項目效果圖(圖源:主辦方)

恰似為繁冗的都市生活增添一抹溫度。

以上提及的這幾座建築物的微觀模型均能在此次展覽中看到。通過講座與展覽,我們仿佛已周遊世界各地,實際參觀了各個經典建築。而透過這些微縮模型,我們也進一步理解隈研吾先生的設計理念。似乎我們與隈研吾先生僅有一屏風之隔。仿佛隈研吾先生就在對面。

此次“隈研吾大/小展”中出現的“淺草文化中心”微觀模型

此次“隈研吾大/小展”中出現的“蟲塚”微觀模型

此次“隈研吾大/小展”中出現的“Yure”微觀模型

那麽現在不如跟隨站酷,一起推開這面屏風,直面這位頂級世界建築大師吧。

站酷專訪

(站酷專訪記者與隈研吾老師一對一訪談)

站酷網:這次,我們非常榮幸能採訪到隈研吾老師。非常榮幸有機會向您提問。老師曾在書中描述過以裡斯本地震為契機,近代科學與工業革命後建築界風格就變成了鋼筋水泥。很長一段時間建築物一直保持著“結實且巨大”的樣子。那麽現在建築界還是持續這種設計偏好麽?有沒有發生變化?現在的設計動向又是什麽?

隈研吾:嗯,確實是這樣。進入20世紀後,由於經濟的快速成長,環境大勢所驅,建築師們建造了很多摩天大廈。但現今的時代已發生改變。人與物之間的關係,聯繫的更為緊密而柔和。人們會被可愛或是有趣,親近人的物品治愈。這種趨勢已變為當今的主流。這是進入21世紀後與之前設計趨勢一個很大的不同。

站酷網:老師也曾在書中寫道過“我之所以對‘小型建築’感興趣可能也有一種‘預知’的成分在裡面。我很討厭運用鋼筋水泥製作的‘理性而強大的大型建築物’,那麽對於老師來說,理想的建築物是什麽呢?

隈研吾:對於我來說,理想的建築物即是能治愈人的建築物。設計師在建築物上賦予太多設計者本人的設計理念,反而會使建築物之中的人感到疲憊。在我看來這種建築物是不合格的。

站酷網:嗯,您提到了“治愈”這一單詞,那麽能請您來具體講一下建築物的“治愈”是怎樣實現的呢?

隈研吾:舉例來說,因為地板會直接接觸到人腳部肌膚,所以我一直對建築物地板方面的設計很用心。實際上,腳是直接接觸到建築物的地板的,對於腳來說,好的地板會產生一種按摩一般的效果。所以在一個建築物的眾多組織結構中,牆壁也好地板也好,我個人最重視的就是地面,因為它直接接觸到人體,能把人治愈。所以我會特別留心。

站酷網:老師在書中也曾說過“自己的存在雖弱小,但會在龐大的世界中找尋柔和與之接合的方式”那麽對於老師來說,這種接合的具體方法是什麽?它又是如何在老師的設計概念中體現的?

(隈研吾老師談及建材使用手法)

隈研吾:我們身邊常會有些讓人接觸後覺得被它治愈了的小東西。舉例來說,剛剛說過的,這間房間地板也好牆壁也好,都是由一片一片的木板組成。就像山中的森林一般。踩著這樣的地板,置身於這樣的環境,人們就能得到放鬆。所以,在人們身邊有這樣的小東西,反而比起那些不知名的大東西要安心很多。就算對於整體結構龐大的建築之中,我認為人身邊有這樣觸手可及的小元素也是很重要的。

站酷網:此次展覽展區的設計是如何貫徹您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的建築設計理念的?比如展覽中心的茶屋或者咖啡區的創作靈感是怎樣產生的?

隈研吾:像這回展示的咖啡室那般“尖銳”的設計,具備了一種人類生物所不具備的銳利感。所以當設計這類建築時,設計師不應該用“頭腦”而是用“身體”和“心”去感受。這樣的話,我認為才會自然而然產生創作靈感。時至今日,建築界產生了太多由設計師過度用“腦”思考,對大家來說拗口難解的詞語。對我來說,我更偏愛用“身體”和“心”來思考。用通俗易懂,大家都理解的話語來闡述建築。

站酷網:以前您說過中方投資人請您來華工作是因為您的名氣。現在您做的中國項目越來越多,您認為中方投資人對您的設計理念是不是更為理解了?您對這種變化有什麽想法呢?

隈研吾:比起以前來說,我覺得現在理解我設計理念的中方投資人顯著增多了。也許是因為我寫過的很多書在中國被翻譯成中文,大家讀後,了解了我的所思所想。從這個角度來說,也有很多中方投資人是在了解我的思想後,才委託了我在華的工作的。這與我最初開始在華工作的情況有天壤之別。所以,我認為,現在中方投資人都是在理解我的設計理念後,才委託於我的。

站酷網:很多人關注你對木材的使用,但其實您也研究其他材料。比如“水瓦”的實驗。您最近在材料方面有什麽新研究麽?

隈研吾:最近我在研究碳纖維材料在建築物中的使用。雖然它是鐵的7倍強,但從元素的角度來說,碳纖維材料還是碳類一組。所以人接觸到也不會覺得冰冷,是一種即“強大”又“溫柔”的材料,日後我會把它使用在各種建築物中。

通過直面隈研吾,我們了解到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現代人對建築的審美已經不局限於視覺與功能,而是更加追求“溫度”。建築不僅是冰冷的水泥巨人,它理應擁有鮮活的生命。這已成為當今時代的一種民眾訴求。

我們這樣期望也這樣相信——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未來的中國會持續湧現出一批批對建築有著自己獨立思考與情感的新生代建築設計師。

- end -

專訪記者(翻譯):高雨暘

視覺設計:海邊的卡夫卡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

2018站酷CUBE了解一下

----

站酷,讓設計更有價值!

設計師專訪了解一下~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