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的”字是如何稱霸中文界的?伴隨白話文而生,成常用字不足百年

如果沒有“的”字,中文世界會變成什麽樣?

至少很多廣告語會變得一竅不通:“你(的)益達!”“不,是你(的)益達!

許多魯迅名言真不堪為名言了,“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時間,就象海棉裡(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

區區“的”字,究竟是如何成為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漢字的?

這當然得從源頭說起。

“的”最早為“旳”的異體字。左邊“日”表示陽光,右邊“杓”為“灼”的本字,二者相加,其義想必每一個裸眼看過太陽的人都有體會,即“陽光灼眼”“太陽耀眼”的意思。

《說文解字》說:“的,明也。”也是這個意思。《淮南子·說林》中存有“旳”字本義,“旳旳者獲,提提者射。

日光在人類的視覺中呈白色,所以後來“旳”被寫成“的”也在情理之中。

《周易·說卦》便是如此,“震為雷,為龍,為玄黃……其於馬也,為善鳴,為馵足,為作足,為的顙”,將它比作馬時,善於鳴叫,“的顙”作“白色的額頭”講。“的”在此地延伸為“白”,正好印證了這個突變的“白”字旁。

這時的“的”,已經從“日光耀眼”變為更直接醒目的“白”。它在《詩經》裡,又有了更進一步的延伸。

《詩經·小雅·賓之初筵》有雲:“發彼有的,以祈爾爵。”意為射箭每發都要中靶,為的是罰酒開懷。

大約由於白色耀眼顯目,才會被用作象徵“目的”的靶心吧。有的放矢、眾矢之的便由此而生。

至此,“的”字距離演化成“目的”“確實”“必定”已經不遠了。

而“的”字究竟是怎麽從“耀眼”“目的”“確實”搖身一變,成為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字,這便得益於白話文(口語)的功勞。

語言作為一種社會交際工具,一直都有口語與書面語之分(即文白之分)。文白之分大致始於漢朝,在唐宋元時期,伴隨著識字率的增加,、世俗化的進程,白話以及以白話為載體的文藝作品有了長足的發展。

在一些民間話本小說中,能看到越來越多的白話佔據了文言文的位置。其中,又以新的語氣助詞佔據改革主流。

如《清平山堂話本》中《花燈轎蓮女成佛記》《戒指兒記》《簡帖和尚)》文言詞“其、之、乎”詞的使用率分別為5‰、4‰和0.4‰而白話詞“這、個、的”詞的使用率分別為34‰、34‰和37‰(《徐時儀':古白話的形成與發展考探》)。

這時的“的”字,主要用作“好的”“歹的”這類方言表達裡的語氣詞。但正是這種習慣成自然的口語,在年月的變遷中,慢慢在中國人的語言裡沉澱了下來。

而“的”字真正大放異彩的用法,還是作為表示修飾、從屬關係的助詞時的用法。而這個用法,由於各種方言的發音之故,一向寫作“底”字。

直到1930年代左右,本來寫為“底”的助詞不知何人的神來之筆下,改寫成“的”字,而一發不可收拾地傳開。

至此,“的”字開始統帥整個中文世界。

一共演化出三種讀音(dí、dì、de)的它,詞性涵蓋助詞、代詞、副詞、名詞,成為使用頻率最高的漢字。

本來,在古籍漢字字頻統計表裡,“之”才是當仁不讓的第一位,它能甩開排第二的“不”的字頻兩倍有余。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全文324個字裡有20個“之”字(不算落款),佔比6.17%。

“之”在古文裡,除了本義“生出、滋長”外,也有代詞、助詞等詞性變化。

如今的“的”字,在作助詞和代詞時,幾乎能完全取代“之”。

“之”是“的”的前世,“的”是“之”的今生。

從前說之乎者也,現在講的的的的。

從前沒了“之”字,再偉大的作家也難成佳篇。如今沒了“的”字,我看你還怎麽說話。

至少這篇文章,一共使用了89個“的”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