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光明時評:中小學流行“孵小雞”,千萬別變成又一個“養蠶”式的任務

作者:土土絨

這段時間,杭州不少中小學校園內出現了小雞、小鴨、小鳥、小馬等可愛的小動物,成為學生們關注的焦點。

原來,現在學校生命教育課堂最普遍的一個方式就是孵小雞。隨之而來,孵蛋器、受精蛋等必備工具,最近成了網上熱銷產品。不僅如此,“孵小雞”出現在了校園裡,還被孩子們帶到家裡,於是家長們紛紛在朋友圈曬出自己的“快樂與煩惱”。

這個場景似曾相識。還記得當年養過的蠶寶寶嗎?還記得一到春天,家長們被桑葉所支配的恐懼嗎?同樣是學校課堂的一部分,養蠶被認為是觀察生命周期的好案例。因此,幾乎所有的學校都要求學生在家養一些蠶。但是,城市本來就不是適合養蠶的地方,小學生們齊養蠶,帶來的結果就是家長滿城找桑葉的“血淚史”,以及路邊桑樹被“扒光”的尷尬。由此而引發的吐槽,幾乎每年都要佔據一波熱搜。

那麽,難道這一次要輪到“孵小雞”了?令人安慰的是,這股“孵小雞”的風潮暫時還沒有達到養蠶的“高度”,並沒有要求每個學生家庭都養,只是學校組織集中飼養,有興趣的學生帶回家養而已。

實際上,無論是養蠶還是孵小雞,確實都是很好的觀察生命的方式。我們國家的生命教育相對比較薄弱,飼養動物能讓孩子們更直觀地了解不同物種的生長髮育過程,還能培養愛心和責任感,不失為一種活潑有趣的教育方式。

但是,生命教育的第一課應該是尊重生命。在決定要飼養某一種動物之前,首先要考慮的是能不能對這一動物負責。因為飼養動物並不是沒有門檻的,假如既沒有必要的飼養技能,又沒有適合的食物、生活環境,僅僅是因為教學任務而養,實際上是對生命不負責任。這樣的生命教育,恐怕有違教育初心。因此,就如同領養寵物之前要做好充分準備一樣,下達飼養動物的教學任務,也應該有必要的謹慎。

養蠶之所以引發無數吐槽,就是因為它從形式豐富的教學活動變成了一刀切的教學任務,從學校課堂教育變成了“家庭作業”。不管會不會、能不能,都一律要求養,這樣的任務很容易變成形式主義。所以本應由“愛”出發,最後卻由“愁”結束。

孵小雞也是同樣的道理。由學校老師帶領學生一起養是相對可控的過程,因為相關課程的老師擁有較多養殖知識,更了解如何在這個過程中向學生傳遞相應理念,學校也有較多場地供小雞們活動。但是,一旦變成一刀切的任務,要求每個家庭必須養,引發的問題勢必比養蠶還要多。

長期生活在城市的人們,往往會忽略飼養小動物的技能要求,忘了它們也需要適宜的生活環境和精心照料,似乎給點食物它們就能像野草那樣長大。其實,哪有那麽簡單呢?懷著這種想法開始養的,大多從“觀察生命”直接過渡到了“觀察死亡”,生命教育變成了一個又一個尷尬。

其實,教育的形式本可以豐富多彩。夏花之絢爛,秋葉之靜美,都是生命的一部分,處處可以作為教育素材。養蠶也好,孵小雞也好,都是非常好的教學活動,並沒有什麽錯,只是沒有必要拘泥於一種形式,完全可以因時因地製宜,靈活設計。一旦飼養某種動物變成硬性任務,可以預見應付交差的形式主義必然會伴隨而來。

(作者系媒體評論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