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什麽宋朝沒有恢復漢唐疆界,建立一個大帝國?

福建省趙氏委員會

趙宋西外宗正司研究會

宋代以後,總是把蒙古人的統治歸罪於宋朝。因此,一直對宋朝的文化、政治制度、思想道德進行批判,並把宋朝的滅亡歸因於宋朝的理學和宋朝的儒生及文人政治。中國文化自宋以後逐步保守、封閉、僵化,主要原因就是宋後各代統治者摒棄了宋代文化中自由、開放、包容的優勢,最終造成中國傳統文化的衰落,當西方工業革命開始時,中華文明不僅沒有取得進步,反而在宋的成就前全面退步了。最終,中華文明在和西方文明的生死大比拚中,全面的落伍。直到今天,我們很多歷史學家、政治家仍然在堅持十分荒謬的成見,既不從唯物史觀出發,實事求是地分析宋代及宋代衰落和滅亡的真正原因,而是為了某種政治成見而研究,為了解釋而解釋,為了證明而證明。那麽,為什麽宋朝沒有恢復漢唐疆界,建立一個大帝國?

1

宋朝建立時所繼承國內環境和漢唐立國時大不相同。

強漢盛唐,漢唐兩朝是中華民族(主要是漢族)最令人自豪的朝代。稍為仔細一點的話,我們會發現這兩個朝代竟然十分相似:兩朝均建立在另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之上,漢承秦祚,唐承隋祚。秦滅六國,結束春秋戰國長期分裂時代;隋平南北,結束五胡亂華,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這兩個朝代都是二世而終,問題都出在第二代皇帝的接位上。兩朝的二世皇帝均是篡位,皇位的不合法最終導致整個皇權的崩潰(具體分析還是有區別的,秦的滅亡根在秦始皇,但無知、無識的二世不篡逆,由扶蘇繼位,實施仁政,或可遷延;隋的滅亡,過全在煬帝,其人過於恃才傲物,建功立業之心太強,超過老子的心態太激,如果懦弱一點的楊勇繼位,情況可能不一樣)。

秦隋末年,天下曾一度陷入大亂,但所幸持續時間不長,國家的政治格局沒有遭到重大破壞。雖然經歷了若乾年的戰爭,但使漢唐獲得了比較完整的帝國,而這個帝國可是秦始皇和隋文帝征戰幾十年才掙得的家當。漢唐可謂得了天大的便宜啊!或許,正是因為秦隋的連年征戰,消耗了太多的國力,最終使自己走向了滅亡(當陳勝、吳廣起兵的時候,秦朝的主力部隊正部署在抵抗匈奴(30萬)和平定南越(50萬)的前線上,動用全國的財力和100人口修萬裡長城也是為了抵抗匈奴;隋朝的幾次大規模用兵,不是對付突厥,就是侵略高麗。過多地戰爭和民力的消耗,使國家和人民都陷入災難性的深淵。可以講,秦隋的滅亡正是過度使用武力征服的結果)。

宋建基於後周,只是當時幾個小國裡實力較大的一個,它建立國家的過程,可不是在接收一個大帝國的遺產(象漢唐那樣)。當時正處於五代十國,天下大亂之際,地方勢力經營已久,業已形成互不統建屬的獨立國家。國家統一不象楚漢決戰,畢其功於一役那麽簡單,也不象隋末各割據勢力那樣立足未穩即被唐各個擊破。國家統一需要象秦隋那樣進行長期戰爭。

2

宋朝建立時的國際環境和漢唐立國時大不相同。

更重要的,是漢唐宋所處的國際環境(這是大多數學者和政治家忽略的,但卻是決定因素的問題):漢的主要敵人是匈奴;唐的主要敵人是突厥,宋的主要敵人是遼、金等國。問題在於:匈奴、突厥並不是真正意義的國家,他們僅僅是一個勢力較大的部落,是遊牧民族,居無定所,靠天吃飯。部落管理仍處於比較原始的水準,組織軍事化,機動性強,來去飄忽。這兩個遊牧民族是真正國際化的民族,活動範圍涉及歐亞非。他們對漢唐侵犯往往是襲擾性的。目的是強奪食物和其它生活資料,一般而言,他們對生產資料不感興趣。當大漠風調雨順,牛羊肥美時,他們不會對中原地區構成任何威脅,當乾旱等自然災害使他們的生活無法過下去時,到中原地區搶奪食物便是他們生存下去的唯一選擇(除非中原地區主動送食物給他們),畢竟農業社會對自然的依賴要大大低於自然放牧,而且農業人口居有定所,住地分散,便於掠奪。如果遇到抵抗,他們往往也是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因此,漢唐兩朝經過幾場比較大的戰爭就將匈奴、突厥問題基本解決(唐安史之亂後,又成了問題,但往往被史家所忽視),部分歸順中原王朝,部分遷徙到中亞、中歐。使大將蒙恬大破匈奴,盡逐匈奴,收復河南之地,築長城,三十萬秦軍威振漠北,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何等氣勢!隋文帝曾派大將高熲、楊素、長生晟,大破突厥,虜突利可汗,嫁義成公主於突利,分突厥為東西兩部,拉攏其中一部,打擊另一部,分而治之,以夷製夷(可以說大獲成功)。終隋之世,突厥不為禍。因此,在漢唐之前,它們之前的兩個短命王朝,都比較好地替它們解決了邊患問題。對於這一點,很少有專家注意!但恰恰是宋未能建立南北大帝國的關鍵問題之一。

反觀宋朝立國之前,遼已經是中國北方的主要強國,早在後梁成立之時,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就已經脫離唐朝。阿保機稱帝時,已有高麗回鶻以及中國之吳越進貢。石敬瑭於公元936年割“幽燕十六州”與契丹,那時候,耶律阿保機已經死去,他的兒子耶律德光接替了契丹國主的位子。石敬瑭竟卑躬屈膝地把比他小十歲的耶律德光稱做父親,其向契丹上奏章時,把契丹國主稱做“父皇帝”,自己稱“兒皇帝”。除了每年向契丹進貢帛三十萬匹外,逢年過節,還派使者向契丹國主、太后、貴族大臣送禮。其時中原仍處唐末軍閥割據時代,政權更迭頻繁,戰亂不止。五代統治時期中原地區政權最長的不過17年,最短的只有7年。五十年竟換了五個朝代,十幾個皇帝。遼國正是利用中原混亂之際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挑撥離間,然後坐收漁人之利,遼國人通常扮演助弱抗強的角色,這一政策實際成了分化削弱中原王朝的主要法寶。到後周時,遼國已經成為中原王朝的主要敵人。而且基本上遼國往往是進攻的一方,中原王朝往往是防守的一方。後周世宗雖然曾經北伐,但只是擊敗了北漢軍隊,卻沒有征服北漢(背後有契丹的支持),收歸版土,更談不上“幽燕十六州”的收復。當宋立國之時,遼已經正式立國50年,幾乎是被儒化的民族。首先他們已經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帝國,其次,他們已經不是遊牧民族,而是一個農業文明的國家(當然,民風和社會組織上,仍保有遊牧民族的強悍和準軍事化,這種傳統使遼軍保持較強的戰鬥力)。再次,他們壟斷當時最重要的戰爭資源:馬匹貿易。因此,無論是宋遼,還是以後宋金之間的戰爭,兩國之間的戰爭已經不是簡單的搶奪食物的戰鬥,而是生存資源和生存太空的爭奪。一旦涉及這方面的爭奪,就是寸土必爭的問題了。這種性質是由農業文明的特性決定的(實際上,我們可以從隋、唐的的高麗戰爭就能理解。高麗國是個幅員狹小的農業國家,國家實力與大隋、大唐相比簡直不成比例,但就是這樣的一個蕞爾小國,卻讓隋朝大軍和唐太宗的親征大軍勞而無功)。擁有土地就是擁有生存權(還有發展權,)!因此,宋遼戰爭、宋金戰爭必然是殘酷的、持久的、難分勝負的。宋遼之間的戰爭,不是一場戰鬥的勝負就可以決定戰爭命運的。土地對於一個農業國家意味什麽,無疑是不言自明的。這也反過來解釋為什麽宋伐遼的戰爭總是先勝後敗,而且是慘敗;遼及以後的金總是不斷向南侵擾,一句話:對土地資源的爭奪。

3

在冷兵器時代,知識與文化有時不如莽力更有效

一個有教養的富人不幸和莽漢為鄰,在爭鬥時只有老拳相向的時代,實際上可選擇的方式並不多。宋朝所處環境就是這樣。在冷兵器時代,知識與文化有時不如莽力更有效。這也是為什麽古希臘亡於古羅馬,古羅馬亡於日耳曼人的直接原因。宋無法統一遼國,但宋遼之間除了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有過戰爭外,大體相安無事。可是遼國最終卻亡於比它更落後與野蠻的女真人。同樣,金國又亡於比其更野蠻的蒙古人。今天,當我們知道世界並不是只有我們這一個文明,我們也不是世界文明中心的時候,我們應該用更冷靜、更科學的態度來對待兩宋時代。站在世界史的角度,兩宋的滅亡,只是野蠻戰勝先進文明的又一例證。為什麽會這樣?很簡單,在冷兵器時代,先進文明往往佔據了生存環境較好的地域,而胡人則沒有這樣幸運,他們的生存太空惡化是他們遷徙的主要原因。大抵由於他們的部落組織與軍事動員接近,不象農業文明人口分散,不易集中,遊牧民族在軍事組織上容易佔優勢,他們可以全民皆兵,可以機動靈活,運用運動戰的方式在戰略上取得優勢。在宋代,遼、金、西夏對馬匹的控制,實際上也就是壟斷了冷兵器時代最重要的戰爭資源。使宋國在裝備上先天不足(這一點,可從清明上河圖上可以看出,當時,首都開封的主要交通工具竟然是牛車)。蒙古民族橫掃天下,不僅是大宋王朝,連大阿拉伯帝國也被其摧毀。歐洲也在蒙古鐵蹄下呻吟。在這種情況看,發生在宋朝的悲劇只是人類文明的重大悲劇的一幕,是在遊牧民橫行歐亞的十三世紀的最無奈結果。中華文明近世的衰落就是從蒙古統治開始的。

4

集中精力進行國家建設是當務之急

宋朝立國時,邊境已經有強大點遼國,西夏國等。維持邊界安寧,集中精力進行國家建設是當務之急的事。當年的強漢盛唐的周邊可沒有這樣的鄰居。中國主要朝代政治的一般傳統是萬邦納貢,從來沒有將鄰國當成一個平等的政治對手看待。只有宋朝例外,我們完全從研究宋史中得到啟發,又從現實中更好地認識宋代及宋代統治者。現在不少國人總是沉醉於漢唐盛世的迷思之中,每每以中華上國國民自居,動輒以蠻夷貶低他族他邦之國民。這既不合時宜,也自外於鄰邦。空有熱血,但不足以成事。假若我們身處五代亂世,戰亂頻起,生靈塗炭,政局不穩,人人自危,或可以設身處地,了解和理解宋代政治精英的治國方略。須知身逢亂世,民心所向,民意所歸,不是東征西討,建萬世功,立千秋業(始皇始終未明,以至亡國),而是內修政治,外攘夷狄。史家認為“五季亂極,宋太祖起介胄之中,踐九五之位,原其得國,視晉、漢、周亦豈相甚絕哉!”他所以能立國,根本原因和五代宗廟更替同出一轍。宋朝能否跳出這個怪圈,關鍵在於他這個創始者怎麽處理身前身後事。實際上,五代各國的開國之君可能都在尋求這一問題的答案。所幸的是,太祖采取了以文立國,以武攘夷的國策。並通過“杯酒釋兵權”的方式,較好地解決了開國功臣的兵權,雖然這可能削弱了宋朝的軍事力量,但卻從根本上解決了自開元以來武人亂國的禍源。後世史家往往對此持批評態度,特別是靖康事變之後。平心而論,作為開國之君,享國之長短顯然比疆域之大小更為重要。秦隋兩朝,疆域很大,兩世而終,又有什麽好?是始皇、文帝所樂見的嗎?作為一個普通百姓,平穩度日要比全球第一大邦更有吸引力。當時的形勢給宋太祖選擇的余地並不多。要麽象秦始皇、隋煬帝那樣,拚命擴大領土,弄得烽煙四起,民不聊生(天下苦秦久矣),結果帝國也被烽煙所淹沒;要麽和其它五代帝王一樣,維持現狀,身後再被自己的哥兒們篡了;要麽大規模改革,針對前朝歷代的流弊,進行體制上、制度上的根本變革。宋太祖選擇的是後者。我們今天站在歷史的角度,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出宋代政治的各項弊端,但是,拿現在的認識來議論古人的是非,如果只是以史為鑒,則無可厚非,如果心有戾氣,口出謗言,則有失公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