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董明珠到底懂不懂芯片?投入500億只能做低端芯片

董明珠在今年5月曾表示:“哪怕花500億,格力也要把芯片研究成功。”近日格力電器發布公告透露,投資30億元間接入股安世半導體,這是這家冷氣機巨頭迄今為止最大一筆對外投資。在此收購案的推動下,董小姐的造芯計劃真的落地了!

安世集團前身為恩智浦半導體標準產品事業部,應用領域包括汽車電子、工業控制、電信通訊、消費電子等。同時安世集團也是全球少有的整合器件製造企業(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即IDM),覆蓋了半導體產品的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的全部環節,是典型的主打垂直一體化模式半導體企業,也是中國目前唯一擁有完整芯片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的大型IDM企業。

如今,國內智能終端代工商聞泰科技擬以252億元收購安世集團75.86%股權。格力電器通過參與聞泰科技收購安世集團,今後將成為聞泰科技的重要股東。借此,董明珠將可“一箭三雕”,對格力發展冷氣機芯片、通信和智能家居以及汽車電子業務均提供重要的戰略支撐。

搶奪稀缺的芯片標的

缺芯少魂,是中國資訊產業的一個痛。整體上來看,中國的芯片嚴重依賴美國,中興通訊事件之後,導致了國內大眾的關注點都放到了“芯片”上,“芯片”一直都是中國高端製造業的痛,並且是切膚之痛。

格力“核心科技”的背後,涉及芯片中最重要的當屬ADC。ADC控制芯片幾乎應用於所有高速發展的新興領域——5G、短距離互聯通訊、新能源的電源控制、電動車的馬達控制、機器人最關鍵的伺服控制、變頻器控制...可以說沒有ADC在內的工控芯片,中國製造2025就實現不了。

在ADC這個領域,我國幾乎為零。雖有中科院微電子所、上海貝嶺等宣稱小批量量產,但耐操性上跟國際巨頭比差距懸殊,市場供應基本掌握在亞諾德、德州儀器等美、日公司手中。

2010年,四兆大放水後,市場需求大爆發,ADC芯片出現全球性缺貨。一些價格上百萬的風能電機設備,就因為缺這個芯片而無法出貨,據說格力甚至要把倉庫中的廢品冷氣機電路板上的芯片焊下來使用。

以如今格力的體量和對冷氣機行業的理解,格力想要將芯片命門掌握在自己手裡的訴求完全是合情合理的。而今年中興在美國被製裁也引起了中國對芯片產業的重視,芯片相關企業一夜間成為了市場競相追逐“香饃饃”,格力此次提前布局產業也是情理之中。

格力進軍芯片全產業鏈層面。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董明珠如果做芯片設計毫無問題,但要覆蓋包括製造在內的整個產業鏈不太現實。”

但是現在的格力顯然並不滿足隻做家電,近兩三年格力迅速涉足手機和汽車領域。2015年3月發布的智能手機品牌, 隨後每年推出一款新品,2018年9月,新一代格力手機顯身工信部網站,不過至今仍未開賣。2016年格力收購銀隆新能源,試圖踏足新能源汽車市場,但現在兩家公司由於財務問題使得格力造車夢暫時擱置。

雖然格力在手機和汽車市場走的並不順利,但通過掌握上遊芯片資源,卻能讓格力在未來的AI、汽車、智能家居等領域實現彎道超車。

造“芯”不如買“芯”

今年8月份格力電器注冊全資子公司——珠海零邊界集成電路有限公司。

該公司所經營的範圍涵蓋:半導體、集成電路、芯片、電子元器件、電子產品的設計與銷售;通訊技術、物聯網技術、嵌入式軟體、電腦軟體、移動設備軟體開發與銷售;技術服務以及技術谘詢;上述產品的批發與進出口業務。此舉意味著格力電器正式大舉向芯片領域進軍,開啟自主造芯之路。

事實上,格力此前就已進入芯片設計領域,早在去年,格力便成立了微電子部門,開始對芯片的研發。

據悉,格力微電子部門隸屬於格力通信技術研究院,這是董明直屬長官的研發部門,團隊成員全部來自於業內知名企業的資深工程師,與海外著名大學、 世界知名 IP 設計公司等有著長期的研發合作關係。

格力表示,已開始研製高端的變頻驅動芯片和主機芯片。但目前,全球中高端家電芯片已幾乎被瑞莎、恩智浦、意法、德州儀器、英飛凌等企業壟斷,而且產品線豐富齊全,能提供整體芯片解決方案。32位MCU芯片領域,前五大企業瑞薩、恩智浦、意法、英飛凌、德州儀器佔據了近80%市場份額。電源管理芯片領域,德州儀器、ADI、安森美、Maxim、Power intergrations五大企業佔據了一半以上的份額。儘管國內家電芯片企業取得一定進展,但國產芯片應用比例不到10%。

不過目前格力的芯片設計則主要用在冷氣機上。賽迪研究院集成電路企業戰略研究室副主任葛婕表示,家電應用對芯片的要求相對不高。相比手機、汽車、工業控制等領域,家電產品對芯片性能和技術水準相對較低。

因此,格力目前所涉及的芯片領域和科技含量較高的芯片不可同日而語。格力電器表示,2015年就開始投入芯片的研發,現在已經可以自主設計冷氣機機主芯片,明年,格力冷氣機將率先用上自產芯片。一位從事電子元器件行業的人士表示,低端的芯片設計最快一年就可實現。

今年,董明珠曾多次對外表示要啃下“芯片”這塊硬骨頭的決心。她表示:“今年格力沒有分紅的原因之一是為了研究芯片。爭取在2019年格力冷氣機全部用上自己的芯片。今年投入100億,明年投入100億,三年投入300億,甚至三年以後投入500億,我沒理由做不成 。”今年6月份,董明珠在格力股東大會再次重申:“格力做芯片堅定不移,必須做。”

這500億用於研發製造低端芯片也許綽綽有余,但如果要開拓高端芯片市場,僅憑格力一己之力恐怕難以實現。格力創始人、前董事長朱江洪就曾這樣評價格力造“芯”:“芯片是這麽好做的嗎……最起碼對我而言,是沒有太大信心的。”所以此次格力入股安世集團恐怕也是董明珠的無奈之舉。

格力造“芯”是在玩火

造芯片不是一句話這麽簡單,需要大量技術人才,需要大量的投入,見效慢,而且成功率低。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傑表示,在芯片製造工藝上,中國和美國的實力差一代到兩代。民用芯片的研究要出來成功需要長時間的支持,不是兩三年做不出來就換一個方向、換一個隊伍。

格力一直是家電企業最賺錢的公司,2018年上半年,格力營收909.76億元,同比增長31.5%,淨利潤128.06億元,同比增35.48%。可見格力利潤相當可觀。雖然財務實力較強,甚至把原本分紅的資金用作搞芯片、搞核心技術,這本身並不會影響到格力正常的經營狀態,但是對於核心技術的打造,本身就是一項持續高投入、持續資金補充以及持續時間投入的工程,而且潛在的投資回報預期並不明朗。

2017年格力公布的研發投入是40億元,而董明珠公布的芯片研發投入在近兩年每年僅為100億,不到2倍於常規產品的研發投入,在面對動輒百億千億成本的芯片研發就是杯水車薪。

目前,華為海思芯片較為成功,但是不為人知的是,華為默默投入了15年,投入金額鋼彈數百億元,高額的研發資金不是一般的企業可以承擔的。作為當下手機行業地四巨頭之一的小米在2014年也搞芯片,小米在科技圈的影響力一點都不比格力差,並且以雷軍的人脈和資源做芯片要比董明珠成功率高很多,但是小米自從在2017年發布了一款澎湃S1處理器之後便沒有了後續。

TCL董事長李東生就表示,500億還遠遠不夠。如果未來格力的業績不能支撐芯片的長期投入,而短期難以在芯片上獲得收益,格力造芯還能持續多久?相對海爾、美的、TCL早在多年前就已經布局的多元化和海外戰略,在業績上一直呈現“東方不亮西方亮”。但僅憑單一冷氣機業務支撐的格力,在投資新業務上一旦不慎,將容易被新的業務所拖累。

造芯不是光靠錢、信心、勇氣就能砸出來,在關鍵技術上還要起到引領作用,技術、人才缺乏是格力電器在很長時間上難以逾越的屏障。目前格力在手機和汽車領域紛紛折戟,使得格力在高端芯片市場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實在太弱,此次入股安世集團究竟能夠帶來多大的回報只能打個大大的問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