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新能源汽車"裡程焦慮" 充電樁"投資潮"變"退市潮"?

  新能源汽車“裡程焦慮” 充電樁行業“投資潮”變“退市潮”?

  伍月明、梁鍶明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已連續三年居世界首位,正當全球視線都聚焦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各方勢力蜂擁而入時,充電樁卻是擺在新能源汽車面前的一道難題。“裡程焦慮”尚未解決,當資本對充電樁市場的追逐熱潮正逐漸退去,充電樁行業難以盈利的困境漸漸浮現。

  近日,隨著科士達特銳德等多家充電樁上市企業年報陸續公布,《中國經營報》記者發現,目前從多家充電樁上市企業發布的半年報來看,行業內仍處於連年虧損,但虧損額已經隨著前期投入以及商業模式的成效逐漸收窄。

  《中國經營報》記者發現,在新能源汽車發展欣欣向榮的背後,今年上半年先後有數家企業以破產或被收購的命運告終,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充電樁行業目前所面臨的盈利之困。

  中國電動汽車充電技術與產業聯盟常務副秘書長鄭甲兔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認為,充電樁行業是可以獲得盈利的。由於充電樁行業處於初級階段,大量企業跑馬圈地、無序發展,導致出現充電樁閑置、無法互聯互通等問題,從而影響到了企業盈利。

  問題企業折射盈利難

  儘管充電樁市場如火如荼地建設,但“盈利難”的問題使得不少企業陷入尷尬處境。

  今年年初,有消息稱深圳充電網科技公司因資金鏈斷裂而停止運營,在經歷短短兩三年的爆發式增長後,迎來一波退市、倒閉、被收購的浪潮。

  7月9日,北京富電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富電綠能”)正式終止掛牌。公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29日,富電綠能未能按照規定時間披露《2017年年度報告》,因此被新三板進行了終止掛牌交易處理。富電綠能董事長龐雷向《中國經營報》記者直言,是希望能夠盡快打通新的融資管道,引入新的戰略融資或者在港股市場實現上市。解決融資難的問題。

  8月1日,深圳容一電動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容一電動”)近年來持續虧損,已無法繼續經營,公司於2018年7月31日依法解散,進入公司清算程式。

  “個別站點因為規劃不合理,前期大量人力、資金需要投入等因素導致企業虧損。”在鄭甲兔看來,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增加,只要有規劃布局充電樁,企業實現盈利並不難。充電樁企業亟待解決如何規劃布局和商業模式、管理運營的問題。既要做到優化規劃布局,將充電樁的布局納入城市的總體規劃中,實現精細化的管理,同時也要根據企業自身的優勢資源進行戰略性的部署,拓展市場。

  在汽車分析師鍾師看來,充電樁企業在全國範圍內進行跑馬圈地,需要動用的資金、人力、物力等花費較多,必須有好的資金來源來渡過這一最困難的時期。目前這一行業已經從投資熱轉變為理性投資。最初進入的一些中小企業由於資金實力不足、管理能力有限,逐漸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資金雄厚的企業往往能熬過這一階段,至於行業何時會有盈利進行回本,目前還不好說。

  需求越大 虧損越大

  事實上,大量企業正試圖逃離“需求越大,虧損越大”的運營怪圈。

  家住深圳的李先生向《中國經營報》記者介紹,充電樁的數量並不夠用,不僅存在電動車充電位置被燃油車佔領的現象,哪怕找到充電樁,也很可能面臨早已安裝的充電樁卻沒有通電的尷尬局面。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充電樁行業前景預測與投資分析報告》中的數據顯示,車樁之間的缺口仍在不斷擴大。截至2017年底,新能源汽車車樁比約為3.8:1,純電動乘用車車樁比約為1.8:1。

  事實上,由於充電樁帶有基礎設施的性質,投入巨大、回本周期長,對現金流的要求極高。據多家券商研報,按市場平均價格,慢充公共充電樁成本均價2萬元,快速充電樁成本在10萬-20萬元之間,加之土地使用費、基礎設施、配電設施、運營等成本,僅依靠售電價差和充電服務費,在短期內難以達到盈利的目標。

  鄭甲兔為《中國經營報》記者算過這樣一筆账,例如60千瓦的充電樁,平均一小時供電60度,可以收取服務費36元。例如每個充電樁工作4個小時,一天可以達到144元,一個月 4500元,一年5萬多元。這樣來看,60千瓦的充電樁,正常售價為五六毛一瓦時。這樣來算,對於企業來說,只要提升充電樁的有效使用,是可以計算出成本回本以及盈利的時間。

  不過,現階段從充電樁上市企業的半年報來看,成績並不樂觀。

  科士達發布了2018年半年度報告顯示,新能源充電設備營業成本3043.71萬元,同比增長494.42%;毛利率29.45%,同比下跌12.16%。對於科士達2018年上半年充電樁業務的表現,中信證券分析提到,充電設備增長提速,毛利率承壓。其中,公司充電設備業務收入增長受益於政策與市場雙重利好,毛利率下降與產品價格下滑有關。

  充電樁行業第一股特銳德董事長於德翔發布的《給特銳德股東的一封信》中稱,2018年特來電的目標是將虧損減少至1億元左右,爭取達到盈虧平衡。不過,這一目標並未實現。其2018年半年報顯示,公司充電業務收入達到2億元,與去年全年水準相當,同比增長193.8%,充電設備銷售2.26億元,同比增長1640.80%,報告期內充電板塊虧損3000萬元。

  另外,通合科技2018年上半年充換電站充電電源系統(充電樁)及電動汽車車載電源營業收入為1888.32萬元,同比下滑17.34%。

  充電樁企業的盈利路徑

  對於企業來說,充電樁業務究竟是否為好生意?盈利為何常常陷於困境?

  在此前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以下簡稱“中國充電聯盟”)組織的行業討論會上,一些充電樁龍頭企業的代表紛紛“大倒苦水”:被物業公司卡脖子,充電樁利用率偏低,充電站運營束縛太多等。共同難題則是盈利太難。

  通常,充電樁運營的主要盈利來自服務費、電費差價和增值服務等三個部分。充電電費和服務費,這是目前大部分運營商的基本盈利方式。

  一位業內的充電樁企業高管向本報記者直言,“現在充電運營商大部分停留在依靠電費差價和服務費收入,加之他們的資金成本過高,終端運營對象選擇錯誤,所以幾乎全部陷入嚴重虧損。”

  在上述人士看來,充電是非常棒的生意,在啟動的時候是個微利生意,需要經營者有很高的經營能力。充電運營在規模經濟起來之後是有很大發展太空的。具體來說,營收來源包括直接收取充電服務費和電費差價;出售充電合約,也就是常說的“套餐”;使用能源互聯網的技術和儲能技術從峰谷電價上尋找更多盈利。

  富電綠能董事長龐雷則認為充電樁行業實現盈利沒有問題。他算過這樣一筆账:“每個直流樁的利用次數為8次/天,充電服務費為0.8元/度,充電量約20度/次,一個充電樁的年充電服務費總計為46720元,每個直流樁的投入為23萬元,預計5年就可以收回成本。”龐雷認為,如果充電樁選址、運行得當,再加上充電樁本身價格下降了30%以及國家的部分補貼,實現盈利並沒有太大問題。

  儘管如此,充電樁企業除了在電樁運營模式尋求突破外,也在嘗試多元化業務,尋求新的盈利點。

  智研谘詢發布的《2018~2024年中國充電樁行業市場前景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顯示,不少企業以充電樁為入口的廣告、保險、金融、售車、交通工具租賃及汽車工業大數據等業務,試圖在盈利方面扳回一局。

  資料顯示,富電綠能目前以充電站為基點衍生出了許多增值服務,像分時租賃、汽車銷售、汽車影院等項目都能在富電綠能的大型站點看到。樁車聯動的商業模式拓展了公司的盈利太空。特來電則開發了“特來車”APP,實現售車、租車、分時租賃等產業延展。而國家電網通過贈送充電樁保險的方式,為客戶保障充電安全。對於售車模式的嘗試,國家電網推出“國網商城”,就包含銷售電動汽車業務。

  充電樁行業資深人士表示,多元化經營是個過渡手段,是零散的充電站到充電網建成之前的營收保障,因為充電運營要實現盈利需要一定規模,單個充電站儘管有盈利的能力,但利潤率是有天花板的,多元化經營可以有效提高整個充電站資產的利潤率。

  在業內人士看來,此時充電樁企業再進行跑馬圈地搶佔市場已無意義,需要盡快找到細分市場中的消費需求,並給出個性化的解決方案。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張、充電量大幅上升,屆時充電樁企業才有望依靠充電費用實現盈利。或許這才是下半場的取勝之道。

責任編輯:張國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