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企業“走出去”需要創新模式

長江商報消息本報特派記者 江楚雅 發自北京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動全方位對外開放,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市場原則和國際通行規則,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拓展第三方市場合作。

“這對建築企業來說是成為跨國企業的良好機遇。”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建築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陳華元認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數量超過60個,總人口超過30億,隨著沿線國家的城市化進程逐步加快,對現有的城市建築、交通、供水供電系統造成較大壓力,對基建投資產生巨大需求,這也是建築企業國際化、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與機遇。

完善企業境外投資管理考核機制

“中建三局積極踐行‘一帶一路’倡議,海外業務遍及10余個國家。2018年,全局海外簽約額達150億元,同比增長135%;海外營業收入首破100億元,達130億元,同比增長32%。”陳華元介紹。

近年來,中建三局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有效帶動產業與經濟發展,形成了高端房建、工業與能源、基礎設施“三線”格局,足跡遍布南亞、東南亞、中東以及北非市場,涉及巴基斯坦、印度、斯裡蘭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柬埔寨、阿聯酋以及阿爾及利亞等國家。

“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同時還要創新模式。”陳華元介紹,中建三局“走出去”的創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與國內能源企業聯手走出去,承建了中東地區首座燃煤電廠——杜拜哈翔清潔燃煤電廠、世界最大光熱發電項目——阿聯酋杜拜700MW光熱發電項目等13座能源電廠項目;二是參與國家級戰略合作,如中建三局牽頭正在實施“中巴經濟走廊”最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長392公里的巴基斯坦PKM高速公路(蘇庫爾至木爾坦段)項目;三是參與海外高端房建項目,比如參建阿爾及利亞大清真寺項目。

陳華元說,國際市場機遇與風險並存,“走出去”有利於開拓國際市場,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同時,也要面對貿易投資保護主義、市場財務風險、投資回報慢等風險。

為此,陳華元建議,加速推進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同時要保護好海外核心利益,加強國際交流與提升核心競爭力;健全企業員工海外派遣保障機制,積極培育國際化人才;完善企業境外投資管理考核機制,多渠道提供針對性政策支持和投資保險。

提升建築行業國際競爭力

“建築業增加值在經濟總量排序中,長期穩居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前列。而現行建築法已經施行多年,近年來隨著建築市場環境發生變化,其中一些條款已不能適應新形勢需要。”陳華元建議,對建築法進行修訂,為建築業高質量發展及全方位參與國際競爭提供保障。

他建議,調整法規名稱、適用範圍和適用主體。將“建築法”改為“建設法”,提高系統性、普適性和嚴謹性;按照國際公認概念,明確界定“建設工程”的法律含義和調整範圍,不再局限於各類房屋建築的建造和安裝。

“建築業法規不完善,與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相比存在滯後性,同時還存在一些與國際通行做法不相匹配的條款。”陳華元建議,順應中國建築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的態勢,消除製約中國建築業邁向世界一流的不利因素,更好地與國際接軌。

“中國企業‘走出去’還存在出口信用保險費用偏高、投融資成本較大、優惠貸款覆蓋面不廣、審批流程還需優化等問題。”陳華元建議,控制信用保險保費,擴大補貼類別;安排專項資金,降低投融資成本;擴大優惠貸款覆蓋,增加總額配置;提高金額報批標準,優化審批流程。

全國人大代表余少華——

建立光芯片和電芯片國家實驗室

本報訊(特派記者 陳妮希 北京報導)作為中部地區對外開放的高地之一,武漢市東湖高新區在《中國光谷2035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綱要》中提出了要在2035年基本建成“世界光谷”。全國人大代表、烽火科技集團副總裁、中國工程院院士余少華一直關心關注光谷的發展,他認為,經過二十多年努力,光谷已經成為武漢在全球光電子信息產業競爭中一張亮麗的名片,但真正要建成世界光谷,還要在光電產業上進一步夯實自身實力。

余少華介紹,2018年7月和11月,分兩批有20位院士和15位院士來到武漢,規劃到下一個17年後的2035年,建成世界光谷。

“目前碰到最大的問題就是高端光芯片和電芯片(製造)能力不足。”余少華說,武漢光谷雖然已有信息光電子創新中心,但主要定位於光電集成芯片設計方面。他建議,在國家相關部門支持下,瞄準國際一流製造水準,搭建光芯片和電芯片(製造)國家實驗室助推世界光谷建設。

余少華介紹,光電子信息產業是全球信息通信價值鏈的高端和關鍵領域,將會在信息光電子、能量光電子、照明/顯示光電子和消費光電子,以及未來醫療衛生、航天等中發揮重要作用。而武漢光谷正在搶抓時代機遇,打造光電子信息產業優勢集群,以“光芯網軟屏端”為產業新主軸,產業聚焦於“一支柱(光通信)、二支撐(集成電路和軟體信息)、三支座(雷射、光電顯示、衛星導航)、X支點”(1+2+3+X)四大戰略領域。加速布局幾兆級光電子信息技術核心產業鏈。

“光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核心是光芯片和電芯片,由於其製造平台投資巨大、回報周期長,在這個領域,我們還處在補短板階段。”余少華建議,要瞄準國際一流製造平台,在武漢建立光芯片和電芯片(製造)國家實驗室,在芯片領域開展技術突破,為光谷構建新一代光電子信息技術核心產業鏈提供支撐。

“光電產業發展需面向國際國內大市場,面向國際前沿,對內部機制體制進行創新,培養完善人才、工藝裝備和材料等基礎條件。只有攻克高端技術難題,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余少華說。

全國人大代表劉自明——

推動中國建造高質量發展

本報訊(特派記者 江楚雅 北京報導)“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國家基礎設施取得了特別大的發展。”全國人大代表,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自明說,我國高速公路的通車裡程從零到截至2018年年底的15萬公里,通車裡程居世界第一位;高速鐵路通車2.2萬多公里。

劉自明介紹,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建造業總產值、發展速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和進步,但在技術質量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一些建築或橋梁的使用壽命相對偏低等。

“未來幾年,隨著經濟向高質量發展,建造行業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劉自明建議,為推動建造業高質量發展,可由國家相關部門牽頭,對行業的精細化、標準化、工業化、信息化和智能製造加以系統研究,製訂一套指導行業發展的標準,再由建造業企業落實,提升行業整體發展水準。

“高質量發展必須提高員工的素質。”劉自明說,應鼓勵建造業用人部門在招錄建築工人時,加強工人技術培訓,讓他們熟練地掌握操作技能,形成一支固定作業的工人隊伍。同時,推廣工程總承包制度,從規劃設計、施工管理運營使用同一家承包商,便於建築建成後的管養維護,提升建築質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