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全球第四大灣區來了,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紅利如何最大化?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正式頒布,大灣區發展掀開了新的一頁。大灣區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由香港、澳門及珠三角9市構建而成,未來要建設成世界城市群,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大灣區規劃綱要多次提到創新,第一個原則就是創新驅動、改革引領。大灣區的創新涵蓋多元主體、多樣形式、多種層次、多個領域、多種內容,創新型經濟體建設可以看作是大灣區建設的重要特色之一。建設如此巨大、高能級的創新型經濟體,世界上少有先例。就全國而言,大灣區創新型經濟體建設將是推動國內全面開放新格局、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引擎力量。就全球而言,大灣區建設也將成為全球新一輪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區域治理創新的生動實踐。

珠海橫琴區的建築物。

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型經濟體的“三大”特徵

粵港澳大灣區具備“三大特徵”,這使其在中國創新發展進程具備重大歷

史擔當:

一是經濟體量大。粵港澳大灣區面積不到全國1%,人口數量不到全國5%,2017年GDP達到10兆元。大灣區同時擁有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個國家中心城市,是全國重要增長極。與世界上其他三個著名灣區即紐約灣區、東京灣區、舊金山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的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異塵餘生帶動的區域經濟力量雄厚。以區域港口集裝箱吞吐量來說,粵港澳大灣區是其他灣區總和的4.5倍。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的增速是其他灣區的2倍以上,經濟總量超過舊金山灣區,接近紐約灣區,已與加拿大相當。假以時日,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世界上經濟總量最大的大灣區。

二是帶動影響大。珠三角9市與港澳形成“9+2”格局,這是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型經濟體的實體和實質性的部分。大灣區與珠江-西江經濟帶深化合作,是帶動中南、西南發展的重要力量。大灣區與京津冀、長三角等城市群等開放聯動,構成國家創新發展的重要空間平台。大灣區東接海峽西岸經濟區和台灣,南連東南亞、南亞,北接長江經濟帶,西到北部灣經濟區,對“一帶一路”形成有效支撐,構成“一帶一路”關鍵支點。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型經濟體帶動範圍大,反映了它對整個國家改革開放的價值。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型經濟體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國家全力支撐大灣區發展,這為大灣區注入不竭動力。

三是創新後勁大。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後勁強勁。首先是科技產業創新條件優越。深圳是全國第一個以城市為基本部門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廣州等8個國家級高新區統稱珠三角國家示範區,這是全國第二個以城市群為部門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定位於世界級創新中心主要承載區,創新資源不斷集聚。深圳-香港以“數字通信為主要創新領域在全球創新集群中排名前三,2016年粵港澳發明專利數量超越舊金山。其次,制度創新空間巨大。“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制度格局,是世界上其他灣區或經濟體所沒有或少有的。從短期來看,在這樣的制度格局下,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等目前都不能完全順暢流動,因而大灣區的潛力還沒有充分發揮。從長遠來看,這種制度格局,讓大灣區既有“一國”之利,又有“兩制”之便,即:國家可以發揮頂層協調作用,大灣區內部多元主體又能充分溝通協調,找到不同制度之間優化創新的最佳路徑,因而雙重以至多重優勢明顯。

建設創新型經濟體帶來發展新動能

世界一流的創新型經濟體建設能夠為大灣區帶來新動能,簡而言之表現在“增量”、“升級”兩個主要方面。

創新型經濟體建設,對香港、澳門而言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幫助其擴充發展容量,核心是使港澳的創新資源與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轉化。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在全球競爭中依然靠前,但過早地“去工業化”,也使得香港產業過度依賴於金融、貿易、地產及相關行業。香港近年來提出要開拓新興產業,但人口不足、土地面積有限,技術端拉動及消費端拉動都顯得動力不足。另一方面,香港金融、貿易發展水準與一些制度優勢國際領先,教育科研資源充沛。通過建設大灣區開放型經濟體,香港可以迅速鞏固自身優勢,彌補不足,更好地擔當“超級聯繫人”,能夠更好引領海外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同時幫助中國企業走向海外,在此過程中香港的經濟、社會、民生等方面將獲得巨大的動能。

澳門產業極具特色,主要來源於服務業。澳門博彩業依然一業獨大,近年來其他產業如金融及商業服務、倉儲物流、通信等佔比持續增加,經濟結構向著合理化方向發展。筆者訪問澳門時,澳門專家普遍談到兩點:一是澳門具備建設世界休閑中心的條件;二是澳門緊密聯繫2億多的葡萄牙、巴西等葡語系國家。澳門屬於微型經濟體,常住人口較少,面積較小。近年來,澳門參與了橫琴近6平方公里的土地開發,並擴大到中山的翠亨新區、江門的大廣海灣新區、廣州的南沙自貿區。開放型經濟體大大擴展了澳門的影響力空間,助力澳門實現發展目標。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型經濟體,能夠顯著地提高大灣區內地城市和產業的素質及效率,核心是推動原有產城的轉型升級。廣東9個城市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十分突出,按人均GDP來說,香港、深圳人均GDP是惠州、江門、肇慶的2?6倍之間。廣東9市加工製造業發達,但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不高。“9+2”作為一個整體來看,距世界一流灣區還有較大的差距。以人均GDP這個經濟密度指標來算,粵港澳大灣區只有紐約灣區的32%、東京灣區的40%、舊金山灣區的18%。大灣區服務業的增加值比重剛剛超過60%,遠低於其他三個灣區80%以上的水準。從發展階段來說,紐約灣區、東京灣區、舊金山灣區基本上處於創新引領發展階段,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不充分、不均衡,相當一部分城市處於要素與投資拉動階段。建設大灣區開放型經濟體,發揮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作用,以開放促進區域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合理分工,以創新引領區域產城實現效率變革、質量變革、動力變革,這必將帶動整個灣區以更快的速度邁向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的城市群。

優化體制機制加快建設創新型經濟體

對於粵港澳大灣區而言,建設創新型經濟體,既是巨大發展機遇,也將面臨多種多樣的挑戰。例如,不同制度的存在給更加靈活的制度安排提供了可能,但如何盡快地降低制度交易成本以形成合作紅利,就是各方需要解決的創新性難題。

要使創新要素能夠充分流動。人才是第一生產力,是創新經濟體發展的關鍵。從推動節奏來看,內地城市應有時間表實現全方位向港澳人才開放,港澳則應創造條件有序向內地人才開放。廣東省目前已推出“人才優粵卡”,可在此基礎上,擴大港澳居民享受市民化待遇的對象與內容範圍。大灣區要率先推進專業人員資格的互認。結合自由港政策的擴展,促進商品貨物特別是科研器材通關便利化。要探索人民幣、港幣、澳幣匯率合作機制,率先實現科研創新經費出入境自由流動。

要培育壯大創新型產業體系。充分研究第四次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的前沿,確立大灣區科技產業發展重點方向。大灣區面積廣大,人口眾多,因此應充分利用腹地廣闊優勢,推動科技創新在大灣區城市的轉化利用。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東京灣區的製造業比重在5%-15%之間。大灣區內地9市的製造業比重為60%。應積極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發展數字經濟,形成大灣區創新經濟的特色競爭力。推進科技研發、實體經濟、人力資本、金融資源協同發展,形成創新型產業鏈條。推廣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灣區的應用,建設智慧灣區、智慧科技走廊、智慧社區等。發揮港交所、深交所的作用,推動金融資源順暢進入實體經濟,支持新經濟、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注重促進風險投資發展,支持創新型企業“獨角獸”和“瞪羚”等企業的快速成長。

要放大創新平台的作用。瞄準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革命的前沿問題,鼓勵港澳與內地城市前瞻性地共建國際化的科研平台、聯合實驗室等,開展專項研究。依托廣-深、廣-珠兩條城鎮、產業密集帶,打造廣深港科技走廊、廣珠產業走廊,加快科技與產業資源沿交通線布局,建設產業聯繫緊、空間聯動強、功能聯結好的世界級的創新走廊。布局建設一批創新中心、科技產業園、創新研究院、創新工場。充分發揮中央政府部門的協調統領作用,在港、澳與內地城市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工程項目平台的夥伴實驗室。世界級創新中心必然是知識產權易活躍的區域,提升廣州知識產權交易中心、深圳專利展示交易平台等功能,建設對創新具有引領性的知識產權服務平台。

要完善創新合作的體制機制。深圳的創新依托於企業,受製於一些瓶頸障礙(如高房價等),高端人才流失嚴重,原始創新力量依然薄弱。除廣州、深圳之外其他製造業城市,研發活動不夠。香港高等教育機構的研發人員與開支均超過50%,推動香港高等教育機構與內地企業的合作空間巨大。大灣區合作在稅收、勞動保障方面存在著政策差異,應探索做出適應的政策調整。內地與港澳尤其是內地城市盛行搶項目、搶稅收等做法,未來應朝項目共建、成本共擔、稅收共享方面轉化。鼓勵企業家牽頭髮起各類科技創新委員會、科技創新基金、科技創業平台,以市場化體制機制建設促進科技與產業創新合作。

共建支撐創新的優質生活圈。粵港澳大灣區人口近7000萬,超過許多較小國家的人口。應以改善社會民生為重點,提升大灣區公共服務水準。圍繞教育、醫療、文化、衛生等關鍵問題,對接國內外一流區域,進行優化改進,建設綠色、宜居、宜業、宜遊的高品質灣區。加強創新文化培育,形成鼓勵創新、寬容輕鬆的創業氛圍。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國際化水準依然偏低,應研究國際人才流動特徵及趨勢,頒布相關引進海外人才計劃,逐步提高國際人才佔常住人口的比重,建設世界一流的人才高地。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研究員 馮奎 新京報記者 侯潤芳 編輯 陳莉 校對 吳興發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