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卸 “賈”之後,孫巨集斌依舊危機四伏

2018年3月29日,融創中國(1918.HK)發布的2017年財報顯示:營收658.7億元、同比增長86.4%;合約銷售金額3620億元,同比增和140.3%;淨利潤116.64億,同比增長297%。

靚麗財報發布後,融創中國股價跌幅一度達4%,隨後逐漸翻紅,但走勢疲軟,至收盤時漲幅為1.15%,市值1335億港元(折合1068億人民幣),靜態市盈率約9.2倍。

銷售收入如“鏡花水月”

2018年1月5日,融創中國發布公告稱2017年實現合約銷售收入3620億,新聞稿稱“行業排名升到第四”。

2017財年融創營收僅為659億。其中,房產銷售收入597.5億,相當於合約銷售收入的17%。而萬科、恆大房產銷售收入分別相當於合約銷售收入的44%和60%。

虎嗅《財報透露的真相》專欄文章《融創“千億地產商”內幕》指出:“由於融創采取了聯營/合營模式,大部分“合約銷售金額”根本沒有流入融創,而是滯留在聯營/合營公司!”

聯營模式下,融創持股不足50%,不當家、不做主; 合營模式下,融創持股超過50%,但也是“當家不做主”。

2017年,聯營/合營企業銷售收入1404.7億元(不包括樂視系公司),相當於融創的213%。融創隻按持股比例“享有”1003.6億“銷售權益金額”。然並卵,融創財報只能將“親自”完成的597.5億確認為營收。

2017年銷售收入3620億,2018年目標4500億,乍聽財大氣粗,細看卻是鏡花水月。

聯營/合營公司帶來了什麽?

儘管收入不能並表,體量龐大的聯營/合營公司對融創財報的影響有三個方面:

最最重要的是拉高“合約銷售金額”在烏合之眾的簇擁之下,融創儼然成為一線房地產公司;#高興就好#

其次是按權益法入账,填充資產,讓融創資產看起來多。2017年,聯營、合營公司在融創账面價值分別263億和323億,合計586億、相當於淨資產的97%。

最後是按權益法取得“或有”投資收益。2015年、2016年,融創按“權益法”從聯營/合營公司分別獲得16.9億和13.6億“經營溢利”。但2016年的資產收益率僅為3.9%,還不如存銀行。

2017年, 合營/聯營公司非常“活躍”,全年交付852.2萬平米,較2016年增加436.7萬平米。結果竟然賠了,讓融創擔了19.9億虧損!

虧損來自聯營公司,就是融創持股不到50%,不當家不做主的那種。2017年,聯營公司讓融創擔了29.1億虧損(主要來自樂視)

綜上所述,聯營/合營公司“使命”是讓“融創合約銷售收入達3620億,能否帶來淨利潤、資產收益率高低,都沒譜。

2017年融創完成597.5億銷售金額、淨利潤大漲297%,王健林功不可沒。

2017年,融創物業交付總面積486萬平米,其中萬達文旅項目交付183萬平米,佔比37.6%。2017年“其它收益”達279.2億。其中,萬達文旅等被並購項目帶來251.1億“業務合並收益”。

融創2017年最大的麻煩是樂視:按持股比例分擔樂視虧損44.8億,除此之外融創還計提了99.8億“投資減值撥備”及21億關聯方壞账損失。投資樂視帶造成的損失共計165.6億。那麽多大佬只有孫巨集斌跌進這個坑,值得反思。

老賈坑老孫160億,老孫坑老王250億,最終融創多賺87億,2017年淨利潤同比增長297%。

被老賈坑,因為老孫道行不夠;割老王肉,卻並非因為老孫本領高強。

說到底,“行業排名第四”的融創不過是外強中乾的花架子。

融創的三種資產負債

資產負債率(期末負債總額除以資產總額的百分比)最平實,淨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與淨資產的比值)相當於“用放大鏡看風險”。

融創喜歡用的是資產負債比率(以總貸款金額減账面現金、再減去受限制現金當分子,以總資產當分母,得到的比值)。分子小得不能再小,分母大得不能再大,這個比值有很大“麻痹效用”。

比如某公司總資產1億,所有者權益1250萬,負債8750萬,其中銀行貸款4000萬。資產負債率87.5%,淨資產負債率700%。假如账上有3000萬現金,但2000萬被銀行凍結看得見用不了,資產負債比率卻只有10%,真令人“輕鬆愉快”。

但不由分說從4000萬貸款(注意不是總負債)中減掉3000萬現金是幾個意思?誰告訴你3000萬現金隻用於還貸,應付账款不管?或許一筆500萬的工程款不交馬上就要停工,或許某家供應商為索要1000萬貨款已經到法院立案。

下面看看融創的三個負債率:

截至2017年末,融創總資產、總負債分別為6231億和5625億,資產負債率為90.3%。

2017年末,融創總負債5625億、淨資產606.4億,淨資產負債率927.6%!

2013年~2017年間,融創淨資產平均複合增長率為35%,總負債平均複合增長率63.3%。其中2017年,淨資產、總負債同比增幅分別為71%和118%。

最後看融創的最愛——資產負債比率。截至2017年末,融創借貸總額2192.7億、現金684.3億、受限制現金282.9億,負債淨額1225億,相當於總負債的21.8%(另外八成負債難道與融創無關?)。把5624.6億總負債“替換”為1225億“淨負債”,再用6231億總資產一除,資產負債比率19.7%。

2017年,融創資產負債率90.3%,淨資產負債率928%,資產負債比率是19.7%。

從上圖可以看到,2014年“資產負債比率”才8%、2015年13%、2016年14.7%、2017年19.7%,越漲越凶怎麽辦?於是融創2017年報拿12月31日的19.7%和6月30號的21%比,以示下降了1.3個百分點。年報財務數據一般都是跨年比較,年初和年末比也沒問題,拿年末數據和年中比有些不擇手段了。

誅心而論,披露資產負債比率就是為誤導投資者,掩蓋債務風險。這個比率在邏輯上有些牽強,账面現金總額低於貸款總額的數值是一個缺口,用流動資產淨值做分母還有些道理。除以總資產,得出不到20%的比值,是想說明“資產雄厚?但九成資產是借來的,談何“雄厚”?

不確定性

3月29日,孫巨集斌在業績發布會上談笑風生,但心裡明白融創面臨著什麽。

1)數據"暴動"

如果說資產負債率比較抽象,一個個暴漲的具體金額則令人心驚。

例如2017年末融創短期借貸達787億,同比增長141%。長期借貸高達1410億,但增幅只有24.6%。

一方面說明金融機構對融創的支持,同時也說明他們的謹慎。長期、相對低息的貸款不好拿,融創越來越依賴短期、高息借貸度日。

發展中物業達2720億,同比增長154%,即使項目進度已達60%,融創還要投1000多億才能建成,否則就會出現爛尾。

客戶預付(從2017年開始融創將之稱為“合約負債”),這個負債與發展中物業是聯動的。如果建案爛尾,買預售房的消費者就有麻煩了。

2017年利息開支高達111億,同比增長166.5%。令人稱奇的是,融創將其中57.5億“資本化”了!

炒房者和開發商不是不可以把貸款利息資本化,前提是房價一定漲,搞開發一定賺。

對開發商來說,貸款買地、建設的物業出售時,被資本化的利息應當核銷。所以,2017年被資本化的57.5億利息會對以往後若乾年的淨利潤有負面影響。這種只顧今年報表好看,哪怕明年“洪水滔天”的做派與賈躍亭倒是有幾分相似。

2)萬達文旅項目的不確定性

13個文旅項目,意向投資金額5500億,總建築面積5900萬平米,其中可售4970萬平米。據摩根士丹利粗略計算銷售收入將達7700億,淨利潤率為15%至20%,即1155億到1540億!

獲得7700億銷售收入的前提是先投入5550億,雖然可以采取“滾動”的方式,一邊賣房一邊蓋房。但一貫激進的孫巨集斌早把融創資金鏈繃得不能再緊,5550億的“稻草”壓下來,不可能輕鬆挺住。

融創有沒有萬達的實力和雄心,是項目所在地政府異常關心的問題。

以濟南萬達城為例,市政府按2800元/平米把大片土地(周邊二手房價1.5萬/平米)賣給萬達之前,曾對萬達資金實力、運營管理能力進行過考查。而且王健林承諾投入630億,除了住宅,還要建萬達茂、修主題公園,把項目所在地建成濟南的文旅新區,拉動當地的GDP、改善投資環境。

人家看上的是王健林,不說排斥孫巨集斌,於情於理也要聽其言、觀其行吧。

孫巨集斌是怎麽做的呢?

2017年6月萬達拿到一期土地。融創7月與萬達簽約,12月就開始“全款預售”,單價為1.45萬/平米,但很快被叫停。吃相不雅觀,不免讓人產生套了現就跑的聯想。

據說濟南市政府對繼續招安超低價向融創供地產生顧慮。王健林還跑到濟南向當地政府做了解釋和承諾,問題是管用嗎?

另外,西雙版納萬達城被融創接手後狀況並不樂觀,濕地萎縮、林木破敗、路燈時常不亮(懷疑是不是欠了電費)、自來水壓力不足……

總之從萬達“搶來”的13個文旅項目能否圓滿完成存在很大不確定性。#桃子不是那麽好摘的#

孫巨集斌再創業時,房地產行業野蠻生長的“紅利期”已過,巨頭們完成了原始累積,行業格局呈現某種固化。但融創蒙眼狂奔,銷售金額超過一個又一個強手衝至第四,堪稱奇跡。不過也談不到模式創新、技術創新,膽大、執行力強而已。

“行業排名第四”的融創中國危機四伏,假如挺不過去,孫巨集斌說不定會象賈躍亭那樣“黃鶴一去不複返”。對美國,老孫比老賈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