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少年娘,則國娘”你怎麽看?

最近網絡上瘋狂流傳著關於“少年娘,則國娘”的言論,引發廣大網友的熱議。

(來源知乎)

網友們紛紛展開討論,諸如“男人應該什麽樣,女人應該什麽樣?”“什麽是‘男性氣質’”的衍生話題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有些人批判現在的“小鮮肉”沒有男子漢氣概,說他們“娘炮”、礙眼,不適合被當作新一代青少年的偶像;也有人為那些生來就有些缺乏硬漢氣質的普通人發聲,呼籲不要喊著“娘炮”向無辜的人“開炮”。

(來源豆瓣)

過去和現在都有很多男孩子因為被同學嫌棄太娘而被欺負,甚至引發校園暴力。

紀錄片《不一樣又怎樣》,葉永鋕是個體貼、孝順的男孩,卻被同學嘲笑是娘娘腔,經常被欺負。

謝霆鋒在某娛樂節目中說:“其實說實話都已經有點厭倦現在非常流行的韓風,我覺得男生也該找回男生該有的荷爾蒙。”馮小剛也曾怒斥年輕演員“太娘了”,更是直言不諱地表示他們“搔首弄姿”。

面對濃妝豔抹、體態妖嬈的男性偶像人們高喊“娘炮”,那麽,究竟什麽樣的男人才算是真男人呢?

因《戰狼》而大火的吳京直言,所謂“男人就應該爺們”。

在大眾的理解中,真男人就應該粗獷、豪邁、陽剛、血性、果斷;與之相反的溫柔、害羞、和順、細膩和柔美等就被視為“娘炮”。

如果你對男性的理解也是如此,那麽,當你看到以下類型的女人和男人時可能會反感,甚至會反問:“這是男人嗎?這是女人嗎?”

沒有工作的男人,喜歡做家務的男人,膽小怯懦的男人,文靜不愛運動的男人,多愁善感的男人,愛化妝且柔媚的男人……

職場表現出色的女人,理科成績好的女人,玩遊戲(尤其是競技類遊戲)厲害的女人,不會做飯的女人,會抽煙、喝酒和打架的女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從左至右依次是:Adam Lambert、Sebastian Bach (Skid Row)、Boy George、西川貴教 (T.M.Revolution)

男人應該男人樣,女人應該女人樣?

01

我們通常說的“男人”和“女人”,既是生理性別的區分,更是一種社會性別的區分。而“性別”代表了個體有男人味還是女人味。通常情況下,男性偏於男性化,女性偏於女性化,但也有例外。

對於什麽是真男人,什麽是娘炮的討論,是基於大眾對於性別的某種認知程度。通常來說,每個人對於性別都有一定的認識程度,即所謂的“男性化”和“女性化”。這種對男性化和女性化的認識程度(包括對自己性別的意識和接受程度)被稱為“性別認同”。當人們的性別認同存在較大差異時,就容易引發爭議。

而另一個引發人們對男性女性特質爭議的原因就是“性別角色社會化”。在一個特定社會中,往往存在被公認的恰當的男性和女性的行為模式,這就是“性別角色”。而“性別角色社會化”指的就是,在特定文化中,男孩或女孩需要學會符合其性別的適當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個體的性別角色與日常活動的聯繫緊密程度不同,並且對跨性別行為的容忍程度也不同。因此,在不同社會文化下的個體,對社會性別的認知也會大相徑庭。

性別角色社會化塑造著人們的性別認同,但性別認同始於貼標簽,如“你是個女孩”,或者“你是個男孩”。許多研究人員指出,性別角色的社會化是隨著嬰兒的出生就已經開始了的。

一項研究發現,父母在描述新生的男嬰時,常使用“健壯”“敏捷”或“協調”這樣的詞;而在描述新生的女嬰時,則會用“精致”“美麗”或“嬌弱”這樣的詞。此外,父母給兒子和女兒穿戴不同的衣服,買不同的玩具,甚至以不同的方式與他們對話,這些都是性別角色社會化的過程。

正如西蒙娜?波伏娃在《第二性》提出的那個著名觀點:“One is not born, but rather becames,a woman”。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被社會塑造而形成的。同理,男性也是由社會塑造而成。

桑德拉·貝姆:每個人都是雙性化的

02

男人應該什麽樣,女人應該什麽樣,這種對男性和女性的基本特質的一種簡單且被廣泛接受的社會認知被稱為“性別角色刻板”。

帶有強烈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人會認為,戰鬥機飛行員、公司總裁、軍官或賽車手等職業不適合女性,因為女性缺乏足夠的攻擊性、支配性以及機械操作能力。

20世紀70年代以前,人們普遍認為,關於人的性別不是徹底的男性化就是徹底的女性化。20世紀70年代初期,安妮(Anne Constantinople)提出了新的觀點:男性化和女性化並不是同一個維度的兩極,而是衡量人類性別的兩個獨立維度。也就是說,一個人同時擁有某種程度的男性化特徵和某種程度的女性化特徵。美國心理學家桑德拉·貝姆(Sandra Bem)極度支持這種二維性別模式,更提出了“雙性化”的概念,顛覆了世人對性別構成的基本看法。

貝姆為了進行關於“雙性化的人”與“具有極端的男性化或女性化特徵的人”之間的差異研究,她設計了一種新的測量量表以測量雙性化特徵。

為了完成這個量表的設計,貝姆羅列出200項她和她的學生都認為有價值的特徵,包括代表男性化的特徵、代表女性化的特徵以及中性化的特徵。她從斯坦福大學挑選出100名大學生(男女各半),要求他們以美國社會的讚許度為標準,對這些特徵進行評定,評定等級有從1( 完全不符合該性格)7( 非常符合該性格)七個等級。

根據學生們給出的分數,貝姆各選出排名前20的男性化特徵和女性化特徵作為測試項。為了避免被試在測試中受到題目全部是男性化和全部都是女性化或社會期望的影響,她又選擇了20個可以忽略性別但每個人都期待擁有的特徵(10 個積極特徵,10個消極特徵),作為反映中性性別的測試項。最終,貝姆的量表包含了60個項目,且所有測試項隨機混合在一起。這一量表被稱為“貝姆性別角色量表(BSRI)”。

測量完成後,被試會分別得到男性化分數、女性化分數以及雙性化分數。其中,男性化分數和女性化分數可以通過相應測試項加和後求平均數計算得出,雙性化分數則是由其女性化分數減去其男性化分數得到。

這裡有三個典型的例子,這三個人分別代表了男性化、女性化及雙性化性別類型的人。

詹妮弗男性化得分是1.5,女性化得分是6.4。用6.4減去1.5她的雙性化分數可以通過前兩項分值相減得到4.9。

理查德男性化得分是5. 8,女性化得分是2.1, 因此他的雙性化分數是-3.7。

黛娜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得分分別為3.9和4.3,其雙性化得分為0.4。

由此可以看出,他們三人中只有黛娜在自我知覺中沒有明顯的性別類型,她表現出一種男性化與女性化特徵的平衡,也就是“雙性化”。

西方文化逐漸開始接受“某些人是雙性化的”這一觀點,同時擁有男性化特徵和女性化特徵已經不再被人排斥,反而還被認為是一種優勢。

越來越多的男性和女性開始從事或參加那些在傳統觀念中被視為“僅限於”異性的職業、業餘愛好、體育活動等。從女CEO 到“家庭主父”,從女軍人、女消防員到男護士、男教師,從女性掌管權力到男性展現其敏感性的一面,我們能夠真切感受到,社會中性別角色和性別期望的轉變幾乎無處不在。

歧視“女性化”男性,壓抑女性化特質

03

我們應該清楚一點,人們對性別的認知不是一成不變的。社會在進步,文化在更新,人們對性別的認知和跨性別的包容程度也將隨之改變。

性別社會學家R.W.康奈爾在《男性氣質》一書中指出:“性別的常識性知識不是恆定的,而是在不斷變化的實踐中的理性認識,通過這些實踐,性別就在日常中‘形成了’或‘完成了’。”

也就是說,所謂的“男性化”和“女性化”本身就是在個在不斷更新的概念。隨著人們對性別的認知度不斷更新,或許性別的界限也會變得越來越模糊。

就目前而言,雖然人們已經逐漸開始接受性別“雙性化”(類似“女漢子”這樣的詞已經被大眾熟知並接受),但顯然這份覺悟還不夠,一部分人(可能是大部分人)正在歧視“女性化”的男性。

當一個男孩表現出膽怯、溫順、細心、撒嬌、可愛等特質的時候,很容易被同伴認為像女孩,太“娘炮”,甚至會遭到惡意攻擊(語言或行為攻擊,甚至被強行扭曲性取向等)。為了不被孤立,男孩們刻意避開任何與女孩特質相關的行為,而去追求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中男孩該有的模樣。

然而,拋棄所有女性化特質的男性真的會更受歡迎嗎?他們真的會更幸福嗎?

在紀錄片《面具之內》(The Mask You Live In)中,男性氣質研究者邁克爾?基梅爾指出,對於“女性特質”的拒絕和壓製,將導致男性最終成長為一個不完整的個體,他們不能顯露自己的軟弱,不知如何表達自己的感情,也不知如何處理與他人之間的關係……最終導致心理和生活中的種種問題。

而早在上世紀,桑德拉·貝姆就已經提出了一個極具突破的觀點:一個更協調的人,能夠有效融合男性化和女性化兩種特徵,並且心理調適能力也更強。

本文部分圖文內容及主要觀點引用自《超圖解心理學與生活》。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轉載請注明來源《超圖解心理學與生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