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代的“春運”是什麽樣子的?難在花銷和路上吃的苦頭

現在春節將至,連空氣中都帶著一點若隱若現的年味。很多在外漂泊的人,讀書的學生,此時也應該整理好行囊,準備踏上回家的路。家是中國人溫暖的港灣,團圓是中國人殷切的訴求和期盼。所以無論天涯海角,在年關的時候,人們都希望能夠回到家裡,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飯。

不過春運一直都是一個大問題,有的時候很難買到票。就連吳京也是坐著小板凳回家,不知道是不是沒有搶到坐票的緣故。現在的交通這麽發達,春運都顯得有些吃力,那麽古代的“春運”是什麽樣的呢?

和現代不同,古代的人口流動性並不是那麽大,大多數人還是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即便如此,古代也有很多漂泊在外的人,比如走南闖北的商人、求學計程車子、朝廷官員等等。估計這些人群就是古代“春運”的主力了。

有一句話講:“要想富,先修路。”路是一個國家的脈絡,非常重要。古代雖然沒有現在的高速公路、鐵路,但是在路上也下功夫。或許這裡面也有一些其他因素的考量,比如戰爭、資訊、運輸等等,不過這些路無疑也給“春運”提供了便利。在秦朝的時候,就有一種軌路,和現在的鐵路比較像,不過當然不是鋼材製造的,而是用相對較軟的木材。秦始皇曾經下過“車同軌”的命令,或許就是為了讓所有車輛都能適應秦朝的軌路。當然這也只是小編的猜測而已。

說完了路線,下面就來說一說車輛。中國古代的車輛也分很多種類,比如棧車、墨車、容車、輜車、安車等等等等,還有很多種,小編就不一一贅述了。古代重視所謂的禮樂教化,上下有序、尊卑有定,在乘坐的車輛上也有體現。比如墨車是給大夫用的;棧車是給士階層用的;容車是給婦女用的(用帷幕擋起來)。安車是有車廂的能夠坐著的車,有一匹馬拉的,也有四匹馬拉的。古代統治者常常用安車來延請人才,估計也不是平頭百姓能享受的待遇。

雖然古代的路不像現在這樣平坦,車輛也沒有現在這樣快捷方便,但是古代地廣人稀,人口流動性不高,所以“春運”時的客流量也不能和現在相比。只能說現在的春運難在一票難求,古代的春運難在花銷和路上吃的苦頭吧。

參考文獻:《釋名》、《周禮》、《史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