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選中醫還是選西醫?追本溯源找答案

《科學美國人》(Sci Am)曾給出一份關於人類平均壽命的科學數據,數據顯示:人類在1900年後的百年間,平均壽命從30歲上升至70多歲

也就是一百年前,很多人活到而立之年就該跟世界拜拜了,哪還有時間讀研讀博再出國?更別提買房借款還能貸三十年?

不得不承認生命的存在形式的確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可見,人類個體生命的「有效期」越來越長,遠古人類想都不敢想的「長命百歲」在當代也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

美國的Aperion Care在不久前統計了19世紀以後,對人類壽命的提升具有顯著作用的50項發明,排在前25位的科技突破中,竟然有16個是屬於醫學及其周邊領域的,具體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

1、藥物學(7項):麻醉技術、胰島素、抗生素、抗瘧疾藥物、阿司匹林、疫苗、合理化藥物設計。

2、外科手術(3項):輸血法、器官移植、搭橋手術。

3、預防醫學(4項):乳房X光檢查、防曬霜、宮頸癌篩查、反吸煙行動。

4、非手術醫療程序(2項):CPR、腎透析。

這項統計結果很明確地告訴人們——現代醫學是提升人類平均壽命的最顯著力量。

假如一百年前,乃至更久以前,醫學像現在這樣發達的話,很多生命的悲劇就不會發生,那些因病早逝的英才便能夠長久地發揮智慧之光,我們也不必惋惜疾病奪走了他們寶貴的生命。

曾經因小疾病就會輕易喪失的脆弱的生命,在當今發達醫學的庇佑下,穿上了「鎧甲」,生命的「軟肋」在一點點地變硬。

而在當今醫學界,最為奪目的兩顆明星便是「中醫」和「西醫」了。它們是人類為挽救自身厄運培育出來的兩朵濟世之花,它們是生命的救世主。

「中醫」是典型的東方醫學,中醫理論博大精深,它與「西醫」的理論基礎截然不同。

中醫的常用術語帶有鮮明的「道」、「儒」特色,譬如「陰陽」、「五行」、「經絡」、「腧穴」、「氣血」、「藏象」等。

這些詞語更接近象形辭彙,對病症是基於「知覺」、「哲理」上的描述,給人奧妙、玄理之感。

而「西醫」是由解剖生理學、組織胚胎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等基礎學科組成的,診斷與研究的手段是醫療儀器與實驗。

「西醫」似乎更能精準地指出「血小板減少」、「白細胞增多」、「胃酸過多」等具體的病理。

在漫長的華夏歷史中,「中醫」曾長期佔據壟斷地位,可謂一枝獨秀。

但在世界近現代史中,「西醫」似乎扮演了更為耀眼的角色。自從「西醫」闖入東方,逐漸獲得了與「中醫」分庭抗禮的資格,甚至「喧賓奪主」,而形成「中醫」式微的短暫現象。

所以「中醫自信」一詞應運而生。

假如一件事物沒有存在的價值,那麼無論如何保護它也難改其消亡的結局,最後頂多進入博物館的櫥窗以供後人紀念。

但是,如果只是因為這件事物的真實價值不為大眾所知而導致這樣的結局,則需要對大眾進行適度的「價值普及」了。

事實上,「中醫」曾經一枝獨秀,未來也照樣會「一枝獨秀」。

原因是它與「西醫」原本就產自不同的歷史文明,來源於不同的民族價值觀,它們各有存在的意義,對挽救生命、提高生命質量具有不同形式的重要作用。

對同一種疾病的不同描述反映了兩種醫學理論的差異性,由此便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治病」方略,「西醫」治療疾病的思路側重於「靶向」(targeting),即「對特定目標採取特定行動」。

而「中醫」則注重全局,在分析病因時就是從全局出發的,在治病的過程中也是從宏觀入手,主動提高患者的自身免疫,才能將病因追根究底、連根拔起,讓整個肌體恢復健康。

所以「中醫」在治病過程中,往往出現「為了一種病治療其他病」的宏觀思維,強調「補氣」、「強身」。

我們古人似乎很早以前就知道,身體一旦出了問題,就是整個肌體在發出預警,問題並不只在局部。因為,「局部」只是「根基」的一種顯現而已。

中西醫在邏輯思維上表現出來的差異性很是有趣。這代表了東西方民族,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不同的思考方式。

這就好像行軍打仗,疾病猶如戰場上的敵人,「西醫」的邏輯思維是:一定要搞到敵軍將士的全部名單,然後逐一精準殲滅。

而到了「中醫」這裡,作戰思維則是: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一旦滅了敵人的國、滅了敵人主帥,那些小兵小卒都會一潰而散。

因此可以說,「西醫」邏輯思維旨在與疾病「鬥法」,二者在相互征戰中「協同進化」。而「中醫」意不在「鬥」,卻在「除」。「中醫」、「西醫」思維格局不同,解決問題的思路也就不同了。

有人問「西醫」的盡頭是什麼?其實是在問:「西醫」在最終的最終,能「鬥」得過疾病嗎?

也有人問「中醫」的盡頭是什麼?其實是在問:「中醫」是否能夠實現「除掉疾病」的終極理想?

上述問題看似過於宏大,但問題的答案並不渺茫——因為在拯救生命的努力中,無論「中醫」還是「西醫」都沒有敗下陣來,它們一直在發展壯大。

而且不難推斷,未來的醫學界,「中醫」、「西醫」一定會逐漸實現完美結合,擰成一股繩,共同向病魔進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