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當媽式夫妻,喪偶式育兒,聰明的女人從不「包攬一切」

朋友和老公吵架了,吵得她不想再保持任何理智,不顧任何形象。

原因說起來很簡單。

周末,夫妻一起帶孩子到商場兒童區,老公全程頭也沒抬一下,找了個地方坐下玩手機。朋友越看越火,想起了一大堆不順心的事:

在帶孩子、家庭事務這些事情上,憑什麼你就像個局外人,理所當然地把所有事情交給我?

我和你一樣要工作,為什麼就我在承擔家裡的事情?

要是我不說,你是永遠不會主動來承擔這些責任的……

當老公終於抬起頭的時候,她諷刺:「終於捨得不看手機了?」就此點燃戰火。

但是,吵完之後,她又心緒難平。難道還要繼續忍受老公在家庭中的種種缺位嗎?忍不了;大不了不過了離婚嗎?也放不下。

讓她掙扎的是,兩個人感情並沒有什麼大問題,但是有一個丈夫,有時卻感覺形同虛設。

「這大概就是傳說中的守寡式婚姻、喪偶式育兒吧?」她嘆了口氣。

其實,除了喪偶式育兒和守寡式婚姻,這類女性同時也體驗著當媽式夫妻。

這三類情況其實可以總結成一個詞——包辦婚姻:妻子包攬了某些本屬於夫妻共同的責任。

在夫妻關係尚好的情況下,妻子也容易有以下的感覺:

她們帶著恐懼感:如果我不管,家裡的事就沒人管了,心力交瘁;

她們帶著失望感:即使丈夫參與,他也什麼都做不好;

她們帶著負擔感:我不像妻子,像媽媽,對丈夫來說更像個養育者。

「包辦婚姻」之所以一而再地被討論,又一而再地被擱置,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這些感受一次次地在很多女性的婚姻中復現,波瀾不平。所以,要面對的問題是:如何在婚姻中,消化這些感覺?

恐懼感

一種讓人疏於合作的感受

如果我不管,家裡的事就沒人管了——這樣的恐懼感,最容易讓人一邊包攬,一邊抱怨。

就像小於的生活,就是由工作、家庭和對家庭的抱怨組成的。她感覺自己承受了絕大部分家庭事務,而丈夫卻很少有這方面的壓力,和朋友的見面,她總是在抱怨自己有多辛苦。

一開始,朋友們同情她,幫著她出謀劃策。再後來,朋友們都想遠離她,或者用一句「那你怎麼不離婚」,堵得她啞口無言。

她心裡有一種恐懼:如果我不做,他肯定也不會做,那誰來做,我們這個家就完蛋了。

把家庭事務和恐懼感直接劃上了等號,驅使著她不得不像永動機一樣,忙完工作忙家庭,在最心力交瘁的時候,還不得不給自己鼓氣,充滿了怨氣。

她沒有意識到的是,這種恐懼感,讓她越來越不能體驗到婚姻中的合作。

消化恐懼感,最重要的事情是——做現實檢驗,去驗證:

如果把家庭事務拿出來和丈夫討論,會是什麼結果?

是不是所有的事務,都一定要是自己來安排?

是不是真的你不做這些事,他就一定不會做?

這是你的想法,還是他的行為?

這些問題,如果統統缺乏現實檢驗,恐懼感就會佔據主導,讓你陷入一邊放不下,一邊又沉重不堪的局面。

失望感

一種讓人想遠離你的感受

小敏對丈夫的失望,在孩子出生後的一年中達到了頂峰。在養育孩子這件事情上,小敏不止一次地對丈夫提出要求,可他像是自帶屏障一樣,不願意參與進來。

她跟母親談過自己的處境,可母親總會在最後加一句話:婚後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她覺得自己的感受,很像何潔在一次採訪裡說的:


有了孩子,我的角色很快轉變了,而他還是每天該玩遊戲玩遊戲,該健身健身,該乾嘛乾嘛,不會因為孩子改變一點點生活,根本沒有進入當爸爸的狀態。

失望感帶來的沉重是:在我很需要支持的時候,你卻做不到。

有的時候,失望感足以讓一段婚姻破滅,如同正在上演《克萊默夫婦》的劇情:夫妻結婚8年,有一個4歲的孩子,妻子做全職主婦,而丈夫在外工作養家,他們都很和諧地履行著各自的家庭義務。

可是,有一天妻子卻突然離開了家庭,因為她不想再忍受丈夫在家庭中的長期缺位。

小敏沉浸在失望感中,卻沒有意識到失望感的意義是:我需要你,你現在可以為我做的是____。

消化失望感,最重要的事情是:把需要明明白白地告訴對方,而不要被動等待需要被滿足。

在你逐漸成為一個能勝任家庭角色的女人的同時,也明確要做好一些家庭事務,你需要丈夫來共同完成一些什麼,如何去分配,讓他和你一起走在逐漸能勝任的路上。

負擔感

一種滋生依賴的感受

在《嚮往的生活》第二季裡,宋丹丹和兒子巴圖一起上節目。

在這個「大型務農」節目裡,一方面,宋丹丹巴不得兒子會做很多事,巴圖剛乾完活,想躺下休息一會兒,宋丹丹跟了進去說:「不行,你得起來,你看彭彭還在砍柴。」

一方面,時不時她就會在巴圖面前提起,「我兒子要是會這些事,我就知足了,他什麼都不會。」

雖然是母子,但看起來很像一個女人不停在嫌棄一個男人:你什麼都不會做。

當時演員王珞丹和張子楓也在,兩個女孩子在一邊聽著,告訴宋丹丹:

其實自己什麼都會,只是媽媽在的時候,就什麼都不用乾了。

因為在媽媽眼裡,她們不會照顧自己,不會自理生活,仍然是需要媽媽凡事親力親為的小孩子。

換做婚姻裡的情況,那就是:他確實就像個孩子,需要我做好所有的事情。

然後,像養育孩子一樣去養育成年人,不停地把對方置於需要被照顧、被教育的角色,常常會帶來負擔感。

消化負擔感,最重要的事情是:像對待成年人一樣對待伴侶,而不是像照顧孩子一樣照顧他。

作為成年人的狀態是,在一些事情上擅長,而在另一些事情上不擅長,需要在自己擅長的事情上得到認可和鼓勵,在不擅長的事情上,得到寬容和幫助,而不會像孩子一樣,在很多事情上都需要成人的指導。

沒有人天生應該去忍受婚姻中的這些恐懼、失望和負擔,對於那種靠忍耐和咬牙堅持,期盼有一天問題會自動消失的態度,我並不贊成。

在女性有戀愛自由和婚姻自由的今天,如何打破這種「包辦婚姻」的狀態,是一個磨練心智的機會,因為,你不知道自己會遇到什麼樣的另一半。

在任何關係裡,都可能存在恐懼、失望、負擔,都需要付出。

如果說結婚是一筆生意,那麼在結婚前,兩個人就應該談好合作事項,然後兩人朝著一個方向共同努力。

「大不了就離婚」有時是衝動和不負責任,但是,如果在你的婚姻裡,這三種感覺長期沒有得到合理消化,或許應該考慮的是——一個無法和你合作的男人,值得你去經營這長達數年的婚姻嗎?

*作者:陳禹霏,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顧問師,接受精神分析訓練,從事心理學應用性開發。擅長兒童發展和教育問題的解決,成年後的個人成長需求解決,包括戀愛、與父母的關係處理。本文來源:張德芬太空(ID:tefenchangpublic)普及心靈教育,倡導由內而外地成長。

你的心靈成長圖書館

帶你在碎片化時代

高效地吸收好書精髓

【慈懷每天一本書】

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

【點擊下方小程式,立即參與內測版體驗】

推薦公眾號

慈懷媽媽,育人先育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