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地窨子、馬架子到花園式洋房

“烏蘇裡江來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開千張網,船兒滿江魚滿艙......”

傳唱半個多世紀的《烏蘇裡船歌》,形象描繪了赫哲族的勞動生活場景。

這是6月14日拍攝的黑龍江省撫遠市烏蘇鎮抓吉赫哲族村景象(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張濤 攝)

赫哲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世居黑龍江、烏蘇裡江、松花江流域,因地處祖國東方,被稱為“守望太陽的民族”。

新中國成立前,赫哲族僅存300餘人。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赫哲族人口逐步恢復,其聚居地逐漸形成“三鄉五村”新格局。

打魚,是赫哲族沿襲幾千年的謀生手段。但由於過度捕撈,捕魚量下降,赫哲族生活難以為繼。

國家撥給拖拉機,派來技術員,興修水利,幫他們開荒種地,洗腳上岸,百姓收入顯著增長。昔日雜草叢生的荒島在汗水的澆灌下變為良田,勤勞的赫哲族追逐著致富夢。

這是6月19日拍攝的黑龍江省佳木斯市郊區敖其鎮赫哲村景象(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張濤 攝)

從最初的地窨子、馬架子,到泥草房、磚瓦房,再到二層樓、花園式洋房,政府持續投資建設,讓赫哲族居住環境明顯改善。

如今,一棟棟白牆藍瓦的新居透著田園風情,旅遊已經成為重要支柱產業。白天,賞江景、捕江魚、灘地野炊;傍晚,伴晚霞、點篝火、隨歡快的樂曲一同載歌載舞。

伊瑪堪是赫哲族古老的說唱藝術,由於赫哲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伊瑪堪一度面臨傳承危機。赫哲族的全面小康,怎能少了傳承千年的民族文化?守護民族之音,守護民族文化,越來越多人加入其中。

在黑龍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赫哲族伊瑪堪代表性傳承人吳寶臣教孩子演唱伊瑪堪(6月13日攝)。新華社發(張濤 攝)

從漁獵到農耕,再到發展文化旅遊等多業並舉,赫哲族正在全面小康路上跨步前進。

“赫哲族的變遷,是56個民族跨步前進的縮影。”全國人大代表、“80後”赫哲族青年劉蕾說,赫哲族正和全國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相擁,共同奔向美好生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